王結玉WANG Jie-yu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南寧530007)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把“中等收入群體繼續擴大”作為重要戰略措施。如何提高中等收入階層比重,日益成為學術研究和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本文旨在分析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階層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政府在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階層問題上應該建立的社會機制、環境和相關政策。
自黨的十六大提出“中等收入者”的概念以來,理論界掀起了對其研究的熱潮,國內外專家和學者關于其界定的方法和標準問題作出了許多有益的探討。關于中國社會結構趨勢和變遷的研究中,形成了“中等收入者”、“中等收入人群”、“中間階層”、“中產階層”、“中等收入階層”等概念,這些概念的界定和歸類標準存在較大差異,不能同等使用。筆者贊同史為磊博士的觀點,認為“中等收入階層”的提法比較適合中國的國情。這一提法不僅遵循了“以個人收入作為中等收入者的最基本標準”、“以家庭財產為必要參考”、“以職業、教育、社會名望等為重要組成部分”、“階層意識不可或缺”等原則,還進一步明確了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剛剛達到整體小康的水平,“中等收入”是以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為背景;社會分層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我們不僅不應回避,還應下大力氣培育一個完全成熟的中等收入階層,“中等收入群體”應該向著“中等收入階層”成長。[1]
2.1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刻內涵決定了中等收入階層培育的必要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要實現中等收入階層占多數的重要目標,還要形成有利于擴大中等收入階層的發展平臺。中等收入階層的擴大不但是改革紅利釋放的體現,將成為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加速器”;而且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構造貧富間的“緩沖器”,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繁榮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2.2 “橄欖型”社會結構的形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 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主要任務時,明確指出“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目標。通過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調控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調節過高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2]。社會穩定和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特征。對社會結構研究的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橄欖型”的社會結構是最穩定的,符合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中等收入階層占多數,他們是社會現行政策的既得利益者和社會秩序的維護者,主張溫和的、漸進的社會變革,是社會的“穩定器”。
2.3 中等收入階層將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體中等收入階層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通過其消費引導者作用的發揮,形成持續而穩定的消費市場,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中等收入階層還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加速器”,通過發揮其作為民主政治、社會價值和社會規范創建者、引導者的作用,形成“講文明、守秩序”的法治觀念和公民意識,“勤勞果敢、積極進取、勇于創新、遵紀守法”的職業精神,“扶助弱勢、尊重個性”的觀念等。
3.1 要建立允許和促成中下收入階層向上流動通暢的社會機制和環境,促使中下收入階層能夠順利進入中等收入階層 目前,我國收入分配結構和社會結構主要呈現“金字塔”型,高收入階層和中等收入階層都較少,低收入階層占大多數。中等收入階層還比較稚嫩,比重較低,階層意識尚不成熟。雖然關于中等收入階層的比重眾說不一。按照社會學家衡量中產階層的職業、收入、消費和生活方式、主觀認同四項標準,李春玲認為,當代中國內地適齡人口的4.1%、總人口中2.8%屬于中產階層[3];中國社科院陸學藝認為,2007年中產階層的比例是23%[4];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課題組測算認為,2010年全國中等收入者人口比重為21.25%,約2.85億人[5];楊繼繩則認為,2008年,中國中等階層比重在13.3%[6]。但無論從何種結論來看,我國的中等收入階層的比重未能占明顯多數,未能充分形成和發揮中等收入階層的社會穩定的基礎及社會建設主體的作用。因此,中等收入階層培育的重點應定位于階層流動的暢通,保持現有中等收入階層的穩定,同時,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允許和促成中下收入階層向上流動,促使其進入中等收入階層行列。
3.2 要關注、研究和建立如何穩定和擴大農村人口中中等收入階層的培育和擴大的社會機制和環境 中下收入階層的消費能力和水平受到該階層收入特征的嚴重束縛。該階層收入和保障的低水平造成其消費能力較弱,該階層中來自于農村轉移人口的生產一線工人和農民工,普遍存在將消費能力向農村轉移的情況。一方面為維護其在外就業狀況好的虛榮;另一方面出于向家中報喜不報憂的傳統心理的影響,不斷傳導著城市就業好的正能量。再加之其收入的不穩定性及其失業風險的存在,該階層的消費水平基本維持在溫飽水平。在住房、醫療、教育等市場化改革推行后,該階層的生存壓力激增,解決基本生存和發展問題的負擔加重。住房成為該階層在解決溫飽問題后急需考慮的問題,甚至存在為解決住房問題而節衣縮食的情況?!按蟛≈仑殹薄ⅰ敖逃仑殹钡默F象屢有發生。而大學教育費用高、就業難的狀況又無形中擠壓了該階層向上流動的途徑和空間。因此,政府要花大力氣研究和制定如何穩定和擴大農村人口中中等收入階層的培育和擴大。
3.3 要研究稅收對中等收入階層收入、消費和投資的影響,建立激勵中等收入階層穩定和擴大的稅收制度和政策 中等收入階層和中下收入階層的收入、消費與投資對不同稅負的反應即體現在不同稅負對中等收入階層和中下收入階層的收入、消費與投資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其實際可支配收入以及消費、投資能力受稅負的影響程度,即稅收造成收入、消費與投資能力的下降;二是其增收動力、消費及投資方向選擇受稅負的影響程度,即稅負對其創收積極性、消費品及投資方向選擇的效果。政府應該研究稅收對中等收入階層收入、消費和投資的影響,對嚴重影響到中等收入階層收入、消費和投資增長的制度和政策進行調整和改革,最終建立激勵中等收入階層穩定和擴大的稅收制度和政策。
[1]史為磊.擴大中等收入階層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生邏輯[J].黨政干部論壇,2013,03:4-7.
[2]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電.
[3]李春玲.中國當代中產階層的構成及比例[J].中國人口科學,2003(6).
[4]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結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23.
[5]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課題組.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實證分析和政策建議[J].經濟學動態,2012(5).
[6]楊繼繩.中國當代社會階層分析[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