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洲XU Xin-zhou
(南京林業大學,南京210037)
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8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中,將原隸屬“文學門類”的一級學科藝術學,單列為“藝術學門類”,藝術學進而成為新的第13個學科門類。這是我國藝術教育發展史和人才培養史上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調整。林業院校的藝術設計教育是從傳統造型藝術與工藝美術中轉型出來的,由于轉型的歷史較短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轉型期所特有的迷惑和困難。眾多林業院校的藝術設計教育,和許多綜合型大學的藝術設計教育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大家都還處在新創立期的模仿和摸索階段。很多人認為現模式培養出來的設計人才知識結構單一、實踐能力差,不能適應市場需求。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必須盡快為社會提供現代設計人才,才能適應新時代對藝術設計人才高起點、高質量,高素質的需求[1]。
在90年代的時候,設計教育發展迅速,中國的設計教育水平逐漸的趕上了西方發達國家。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的一些林業院校激流勇進,不斷探索,引進大量的師資及先進的理念,培養出了很多優秀設計人才。
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也是不可否定的,但是在成績面前我們也同樣要總結問題。在很多的林業院校中,很難能夠及時的了解到外國學術前沿的藝術設計教育信息,因而造成了教學內容很難跟隨發展潮流的步伐。當前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方法以及理念比較滯后,對藝術設計教育本質的把握有失精準,這也就造成了與藝術設計教育關聯的教學課程缺少統一的協調、課程編排上有很多不科學的地方。我們還需注意到一點就是很多林業院校的藝術教師出身于專業的藝術院校,著重教授理論知識,缺少對創新思維的培養,長期以往造成了設計專業教學模式滯后,實踐能力差,最終使得培養目標含糊不清,許多新開設專業的培養目標流于形式,無法培養出高水平,高素質的藝術設計人才[2]。
2.1 充分利用傳統學科優勢 從當下我國藝術設計學科的發展境遇來看,培養出的學生與社會市場的目標要求具有一定的出入,學科乃至專業概念與市場要求不相符合。藝術教育著重藝術設計表現,對專業理論知識了解不深、實際動力操作能力不強,在課程設置上專業課與基礎課聯系脫節,在實踐上專業課與社會需求不相符合,實際操作性的項目課程設置比較少[3]。
目前我國很多林業院校在辦學過程中富有了不少積淀并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優勢學科,因此在相關高校和相關的行業領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長期以往艱苦努力所積累的辦學經驗及科研成果是一筆價值不菲的寶藏,同時這也是形成林業院校開設藝術設計專業特色的立足之地。特色是文化的靈魂,失去特色文化就會變得空洞。我們要仔細分析林業院校自身所具備的學科特色以及學科優勢,從傳統出發,尋找藝術設計專業與傳統優勢學科交集。林業院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生存和發展唯有把傳統林科優勢作為立足點才可能形成具有林業獨特背景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體系,才能培養出具有林科特色的專業設計師,辦出有特色的藝術設計專業。
2.2 注重實踐教育與動手能力培養 社會經濟飛速前進,市場對設計人才的要求也在快速變化。當前很多企業已不再引進只有理論而不懂實踐的人才,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具有豐富實踐操作技能的人員,在面對實踐項目時能得心應手,并能產生經濟效益。
由此看來,林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要想取得實足進步就必須提高實踐環節的教學比重,把市場的要求引入課程設置,把實踐項目引入實際教學之中,真抓實干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4]。藝術設計專業著重于實際應用,在教學中可以把理論教學的一部分內容變換成真實的設計項目,把課堂搬到施工現場等。在設計現場進行教學,從而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5]。在具體設計項目中,課外進行現場實踐教學,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尋找實踐項目,把理論課程的教授轉移到真實的現場,經過現場的感受與親身的操作,老師和學生共同協作,一起完成相關項目的設計與施工,這就與以往課堂上抽象教學大相徑庭,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在真實現場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得到了本質提升。
2.3 更新教育理念、探索跨學科培養 藝術設計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因此學生應就因該是教學改革的主要研究對象,學生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也正是反映出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6]。在相關林業院校中的藝術設計教學過程里面,首先相關課程的老師要更新教學理念,按照市場對人才需要的標準確立以能力、素質為重心的培養目標和培養理念,切實加強化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綜合實際設計的能力。
藝術設計所包含和涉及到的領域十分廣泛,是一門綜合多學科的交叉學科。在藝術設計中不僅僅只有藝術,這其中還廣泛的融合了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管理思維以及現代高新科技手段。設計是為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設計的這種要求就決定了其必須把融合這些應用學科的內容,這也是當前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林業院校而言,藝術設計教育的開展不但要專業知識和培養藝術素養,還要更進一步的拓寬其他相關領域學科的知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培養出理論素養高,實踐能力強,操作水平高的實干人才。
3.1 打造南林品牌的藝術設計人才 南京林業大學擁有生態、環境、園林、家具等領域的國家重點學科,成為辦好藝術設計教育的有力因素。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類學生的和其他學校學生相比之下優勢在于:工科大環境使他們擁有了優于一般藝術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在他們的觀念中,感性與理性是統一的,設計理念往往通過具體實在的、富有邏輯的形式呈現出來。如此一來,為藝術設計學科再教育、科研與產業化發展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長期以來,有無實踐經驗往往是設計單位選拔人才考慮的首要因素,而以特色辦學服務于社會的需要一直是南京林業大學的追求。長期以來,南京林業大學通過強化學生的教學實踐環節,不斷整合優勢,探索辦學的新模式,提高畢業生競爭力,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南京林業大學與許多專業設計用人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為社會輸送了大量優秀的設計人才,逐漸使“南林品牌”的藝術設計教育成為南京、江蘇乃至華東地區設計屆的一大品牌。
3.2 構建“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培養模式 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教育率先將現實中的實際設計項目融合進教學中,開創了“項目引領、任務驅動”模式,其人才培養的核心就是通過真實的“設計任務”來引導、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從而打破傳統的藝術設計教育太過重視學生的藝術思維和單純的表現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7]。在教授專業知識時把真實的設計項目和任務作為學生學習的橋梁,在進行“任務驅動”時需要把與該項目相關的學科知識結合到設計任務中,讓理論得到實踐的檢驗。在實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有選擇性的利用專業知識,千方百計完成實踐項目,最后在總結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可行的經驗,在真實項目中使學生專業技能得到本質提高。只有通過這樣的手段才能強化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解決學生眼高手低,紙上談兵的現象。近三年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教育通過這些改革措施,其教學水平提質明顯,市場反饋較好。
3.3 跨專業、跨學科聯合培養創新人才 現代教育理論研究表明,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將是綜合素質高、知識面寬、團隊精神好、責任心強,具有創新能力與創新意識的復合型人才。因而,積極探索跨學科、跨專業的聯合培養模式,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無疑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南京林業大學是林業類綜合性大學,學科門類齊全,涵蓋了林學、生態、環境工程等多個與藝術設計相關的國家一級學科與專業,給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林業類綜合性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的辦學優勢就是在于能夠多學科交叉融合,促使優勢學科的發展,促進新興學科的成長,這也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制高點。同時,文、理、工、農、林、藝術相互滲透、相互結合,也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
藝術設計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社會實踐性和綜合性也很強的學科,它與純藝術學科是本質區別的。伴隨著科學和社會的飛速發展,藝術設計不僅是要求設計師提供視覺上令人感到愉悅的東西,而其終極是要把設計變為一種商品讓人購買,被人使用,從而培養具有實際、實用的設計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的人才是十分必要的[8]。
對于我國林業院校而言,藝術設計教育在各個地區之間存在著諸多差異導致其發展的不平衡,其辦學基礎、辦學條件、辦學特色與其他高校的差異,決定了林業院校人才需求的多層次、多類型、多規格,決定了林業院校承擔著特定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任務。林業院校開設藝術設計專業,只有根據社會的實際需求和林業院校自身優勢學科條件、辦學特色出發,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實踐教育與動手能力培養,積極摸索跨學科、跨專業、多學科融合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才能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做到既有扎實的藝術設計理論知識,又能進行具體實際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工作,成為能受社會歡迎、有特色、高質量的藝術設計人才。
[1]郭承波,王道靜.論文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J].藝術教育,2006(12):54-55.
[2]陳莉.對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改革的探索[J].學科園地,2008(2):132-133.
[3]陳琛.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8(2):103-104.
[4]歐陽志.對建立具有高等院校特色的藝術設計專業教育體系的思考[J].文教藝術,2005(8):122-124.
[5]孫波.對本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引入產結合模式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9):23-24.
[6]朱翔,張虎.淺談全球化背景下的藝術設計教育之路[J].教育與職業,2012(33):188-189.
[7]曹磊.趙婧.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6):106-107.
[8]謝志遠.地方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5(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