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春LI Ying-chun
(湖南外貿職業學院,長沙410081)
高職語文作為高職院校的一門基礎學科,集工具性、實踐性和人文性于一體,既要培養高職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語文素養,又要做到與專業課的有機融合,尤其要凸顯其人文特色,培養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職業素養,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創新高職語文教學。
職院校普遍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術教育,忽視綜合素質培養,這對高職語文教學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1 高職語文教學處于邊緣化地位 高職院校一般認為語文無足輕重,可有可無,課時少、規模小,完全沒有達到高職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目標要求。同時,很多學生認為只要學好一門技術就行,語文學與不學,這樣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薄弱、人文素養缺乏,職業素養匱乏,從而難以滿足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1.2 高職語文教學內容缺乏職業特色 高職語文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和考試要求,隨意性強,教學內容的選擇、語文素養的培養完全取決于教師個人的興趣和學識,從而導致了高職語文教學與所需職業素養的嚴重脫節。
1.3 高職語文教學方法陳舊,缺乏人文素質的教育 高職語文教師大多沿用傳統灌輸的教學方法,缺乏人文素質的教育,忽視學生語文語文素養的培養,使得學生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甚至厭學。
1.4 人文素質教育是職業素質培養的法寶 當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就是要培養技能型的高素質人才。所謂技能型的高素質人才是指高職院校既要重視高職學生的專業技能教育,也要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首先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人”、“怎樣做一個技藝精湛品格高尚的技術人”。只有雙管齊下,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才能真正培養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否則,我們培養出來的“只是服務于某些目的的專業工人,那他們并沒有受到真正的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對大學生素質教育提出了具體目標:“當前進行素質教育,要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加強高職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質的教育,進而提高其職業素質,凸顯職業特色,為高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當今高職學生大多人文知識缺失、心理承受能力差、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偏差、往往缺乏愛心、同情心、道義感,正如中科院院士楊叔子總結的“四不大學生”:對人不感激、對事不滿意、對物不愛惜、對己不嚴厲。這就要求我們高職語文教學中必須凸顯人文素質教育,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他們的文化品位,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教育他們學會做人。高職語文教學如何凸顯人文素質教育,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我認為可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2.1 營造人文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于漪曾說過:“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起來,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學生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語文教師就應根據課文內容,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輔以生動的文學語言,營造愉悅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出形象生動的人文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例如,教學《論語十二則》時,我們可先讓學生欣賞一段于丹講《論語》的視頻,在于丹滔滔不絕地講解中,再現孔子的智慧和思想,震撼學生的心靈,營造人文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2 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高職語文教材中大多選取了先秦諸子散文,而這些散文中淋漓盡致地闡發了古代先哲們各自對宇宙、社會、人生、政治、經濟、道德、人性等各種問題的理論觀點,熔鑄了先秦思想大師對于人自身生存狀態、人與自然宇宙的關系、人與社會歷史的關系等問題的探討,蘊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現以人為本的人道觀、趨善制惡的人性觀、貴和尚中的和諧觀、崇德重義的倫理道德觀、理想完美的人格觀。教學中,我們就應“古為今用”,聯系現實生活,批判繼承,把教學的過程變成“一種文化傳遞過程,一種陶冶人性、建構靈魂,促進生命個體總體生成的過程”。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啟迪學生的心智,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凈化學生的靈魂,從而豐富自己的人生境界,培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例如,教學《老子三章》時,我們可以聯系現實,深挖老子有關“道”的精髓,讓學生真正明曉自然萬物都是“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在這樣一個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自然中,我們只有遵循自然法則,取法自然,“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上善若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才能真正做到“無為而治”。
2.3 注重朗讀教學,引導學生感悟生命,提升人文精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葉圣陶先生也說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教學中,我們應要重視朗讀教學,讓學生多讀作品,解讀作品,走進作品,走近作者,引導學生感悟生命,豐富學生的人生經歷,重構人文精神,從而最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職業素養。
2.4 陶冶學生審美情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教材中大多文學作品文質兼美,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情節曲折有致,矛盾沖突跌宕起伏。教學中,我們盡可能地區挖掘作品中所蘊含的文學底蘊,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作品,品味作品,聯系現實生活,感悟人生的真諦,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職業素養。例如,教學《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時,讓學生在“杜十娘改嫁從良,泛舟吳越,怒沉百寶箱”這一跌宕起伏曲折有致的故事情節中,感受杜十娘的善良、美麗、聰明、熱情,對愛情的渴望和執著追求及愛情追求未果后的決絕反抗精神;李甲的懦弱自私,背心棄義;紈绔子弟孫富的為富不仁。在聯系現實中讓學生真正明曉到底該追求怎樣的真愛以及正確處理愛情與金錢的關系,潛移默化中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操,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總之,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把語文教學和人文素質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用人文精神去構建學生的精神家園,將生命意識教育作為語文教學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塑造學生的完美人格,形成健康的心理,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職業能力,創新高職語文教學。當然,我們語文教師也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多讀、多寫、多體驗生活,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水平和表達能力,才能把學生帶入美妙的文學殿堂。因為教師要給學生一瓢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要認真讀書,精心鉆研教科書。”
[1]韓軍.限制科學主義 弘揚人文精神[J].語文學習,1993(1).
[2]周立新.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建設與人文精神的培養[J].職業教育研究,2007(12).
[3]賀萍.高職語文教學呼喚人文精神的回歸[J].衛生職業教育,2007(12).
[4]于漪.我和語文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