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雙LIU Xiao-shuang
(東北石油大學,大慶163318)
1.1 家庭及家庭的變遷 什么是家庭?學者有多種解釋。簡單的說,由婚姻、血緣和收養關系所組成的,滿足家庭成員的大多生理、心理的需求的單位、群體,進行物質、人口、精神財富再生產。家庭變遷是指家庭形態的發展和變化。由于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人類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家庭的變遷經歷了血緣家庭(族內婚)——普那路亞家庭(族外婚)——對偶家庭——父權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五個階段。隨著社會從較低階段向較高階段的發展,家庭從較低的形式發展到較高的形式,現在的一夫一妻制是最高級的婚姻家庭形式。由于社會環境的變化,家庭形式及職能都在發生著變化,可是,家庭有一項功能始終沒有改變,就是文化傳承功能。
1.2 家庭的文化傳承功能 文化傳承不僅是文化的自發延續,而且還是一種使文化接續下去、并不斷發展的自主意識。而家庭,則以文化的方式來滿足人的需要(馬林諾夫斯基)。①人類早期的文化傳承。家庭是文化改造人類本性的載體。馬林諾夫斯基發現:文化藉著法律、道德、風俗等形式迫使男性對子嗣產生了不可變易的興致和積極感情。隨著人類文化的不斷進展,不僅完成了父母角色由“本能”到“情操”的文化塑造,還突出表現在父母與子女的親密關系上。家庭的運轉,文化的傳承,都需要兩代之間特殊的“合作”,也就是所說的“傳幫帶”。家庭成為文化發展、壯大的“作坊”。②中國傳統家庭與文化。傳統中國廣大的鄉土社會,家族制度就是當時的社會制度,由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由子孝、婦從、父慈所建立起來的家庭關系,不過是民順、臣忠、君仁的社會關系的縮影。錢穆說:“中國文化,全部都從家族觀念上筑起”,有一定的準確性。因此,傳統中國,家庭文化與社會文化精髓是一致的。③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家庭形式和功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由主干家庭、核心家庭占主導的家庭形式,演變出單親家庭、試婚家庭、單身家庭、空槽家庭、丁克家庭等。我們發現,不僅從人員組成上由“完整”向“缺失”轉變,而且家庭的生產、教育、文化傳承等功能嚴重弱化。家庭所傳承的文化領域和內容的確大大減少了,但在與民族文化深層內涵密切相關的原初的“生活世界”,其傳承的深度和厚度正在不斷提升。家庭,不僅在社會化和初級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而且能夠對現代社會的種種弊端給予有效的矯正和補充,引導人們不僅認同現代社會各種價值規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和強化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成為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最集中的融匯之地。正因如此,我們國家非常重視家庭文化建設,成立了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也獲得一批研究成果。
2.1 家庭文化的概念 家庭文化是指家庭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家庭文化屬于社會科學范疇,指的是一個家庭世代承續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較為穩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風、傳統習慣、家庭道德規范以及為人處世之道等。既包括家庭的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所體現的文化色彩,也包括文化生活、愛情生活、倫理道德等所體現的精神情操和文化色彩。精神情操是家庭文化的精髓,對家庭成員的生活和工作態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2.2 家庭文化的功能 文化對家庭成員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其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①滿足家庭成員的精神需求。先進的家庭文化,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為一體,以滿足人民求知、求樂、求美、求健的需要。②很好的進行啟蒙教育。家庭作為人降生后第一個歸屬的“社會群體”,促使人初步掌握母語,形成生活習慣,自然地接受愛與主動地愛,從而奠定人格與個體社會化的初步基礎。③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調解器的動力。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使人們工作之余得到良好的休息,吸取足夠的正能量,增強了個體的幸福感,更好的在工作中發揮自身的創造性。④為人們指明目標和方向。良好的家風家訓,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行為規范和辨別是非的標準,使人們面對誘惑時不至于迷失自己。
2.3 家庭文化現狀 提及家庭文化的現狀,我們必須面對不斷涌現出的諸多的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眾多的沖突家庭、單親家庭、重組家庭往往給人們帶來痛苦和憂慮,尤其影響青少年的成長和教育;空巢家庭中老人的心靈撫慰問題;青少年早戀、網戀;大眾為電子產品所控制,電腦和手機侵占了親子空間;當今的人們盡情的消費物質和大眾文化產品,而背棄傳統文化能夠塑造優秀的道德品質和性格特征等等。以上種種我們看到一種缺失。這種缺失歸根結底是家庭文化傳承功能的缺失所導致。
當前,家庭文化擔負著繼往開來的歷史使命。那么,如何進行家庭文化建設的發展呢?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與社會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故此,這個重任應由家庭與社會共同承擔。
3.1 家庭文化建設中的主體意識 一個家庭無論現在的文化狀況如何,都可以著手建立符合時代發展的,和諧的家庭文化。孟子:“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工作之后沒有繼續學習的習慣了,忙于應酬、忙于上網和擺弄手機、看孩子作業等等,卻很少到老人身邊盡孝,不關注自身的在成長,甚至不關心伴侶和孩子是不是幸福。這就需要社會職能部門喚起人們的思想覺悟,主動學習先進文化。只有孝道從家長做起,好習慣和健康愛好從家長做起,愛學習愛科學從家長做起,遵守公共秩序從家長做起,孩子才能夠文明守紀、刻苦鉆研科學文化知識、跟住時代的步伐健康成長,并將先進文化傳承下去。
3.2 家庭文化建設中社會職能部門的作用 目前我們國家的一些專家、學者對家庭文化的研究全面而深刻,怎樣使這些優秀的精神食糧進入人們的精神世界,起到應用的作用?社會職能部門需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及措施實現個人的成長。第一、幼兒園和小學時期促進家校聯系,完成必要的啟蒙。幼兒園和小學的學習中,加入大量的國學知識,其中三字經就已經涵蓋一個人一生要成長的內容。增進家校聯系為孩子營造家校目標一致的培養環境,讓孩子從小懂得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第二、結婚登記前的培訓。我們國家把年齡作為青年男女是否可以結婚的唯一考量,其實心理成長程度否能夠充分承擔起家庭和家族的責任也至關重要。相關部門應出臺政策,進行婚前培訓,考試合格者準予結婚。第三、在領取準生證前進行考試。正如從事某一行業的工作,要有相關專業的資格證書一樣,在教育孩子這個大工程中,也應該具備做父母的資格之后才能生育子女。第四、社會職能部門創作成人再成長的機會。針對目前婚姻家庭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一些社會職能部門應開設家長課堂、婚姻課堂、心理成長班,并通過網絡和電臺提供講座和咨詢,不僅可以擴大影響,而且可以切實解決家庭的突出問題,為全民素質的提高,為家庭文化建設乃至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家庭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場所。要成為合格的社會分子,需要通盤的生活教育(費孝通)。這個生活教育的家庭不僅是穩定、和諧的,還應能夠將優良的傳統文化和新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因此,家庭的健康發展,是生命的延續,也是文化的延續,更是社會的延續。
[1]王順治.中國家庭的變遷[J].中國文化研究,1995.
[2]高洪杰.淺談家庭文化的重要意義[J].文藝廣角.
[3]吳濟宜.談談家庭文化建設[J].高校理論戰線,19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