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平WANG Ya-ping
(湖北科技學院教育學院,咸寧 437100)
(School of Education,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ning 437100,China)
在《說唱:鄉土藝術的奇葩》一書中,著名曲藝理論家汪景壽先生將說唱藝術與鄉土文化緊密勾連。在他看來,曲藝“長期以來,流傳發展于廣大的農村,深深地扎下了根,即使在進入城市之后,依然以濃郁的鄉土風味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盵1]初讀此作時,筆者曾不以為然,認為汪老作為相聲理論家怎會有如此判斷。眾所周知,相聲這種曲藝形式與鄉土之根隔得較遠,而與城市市民社會及娛樂空間的成熟息息相關。因而依相聲來看,汪老的判斷可能并不成立。但細細思量便可發現,汪老的說法并非專指相聲,而是關乎曲藝的另一大門類——鼓書。他將說唱藝術稱為“農民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指的便是鼓書,因為只有在鼓書這里,我們才可體會“說唱藝術發端于鄉土,生命力來自鄉土、未來前途系于鄉土”的論斷,而常德鼓書展演似乎讓人更加確信了這一點。
關于常德鼓書的歷史及其傳承,許多論著中都有清晰的闡述,筆者不再贅言。單就其展演而言,相信各位觀眾都已深切地感受到表演本身所蘊含的濃郁的鄉土氣息,以及深深植根于鄉村社會的民間倫理與情感。概括來說,常德鼓書這種地方技藝正在依賴“說”與“唱”的趣味形式,講述民間與鄉土社會的一整套價值觀,包括講述民間的神話與信仰體系,傳達民間的情感與現實焦慮。而在這個過程中,久遠的傳說口口相傳,并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如果按照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的說法,“文化”所表現的是具體的社會與社區各自的理念和生活樣貌,那么常德鼓書正是這樣一種“有機的文化”形式。細細觀來,這種鄉土的文化形式大致展現了如下方面的藝術特質:
常德鼓書中孝鼓、喪鼓的大部分內容本就與傳統價值觀的建構密切相連,其中大部分理念都已隨時代的變遷而宣告失效,但仍有一些頑強地留存,依賴故事的形式無意識地表達出來?!赌锝膛吩诤艽蟪潭壬媳闶莻鹘y倫理價值觀的載體,但卻并未讓人感受到封建“三從四德”之類腐朽的氣息,而只是講述貧與富,勤勞與堅守的觀念,這恰是傳統文化中堅韌和質樸的一面,是值得留存并傳播下去的文化價值。薅草鑼鼓《郎是包谷?!肥且皇子淇斓膭趧痈柚{,也是民間勞動價值觀的集中呈現。它將民間文化與音樂融入到艱苦的勞動當中,讓辛勤的勞作具有了一種激情飛揚的感覺,也展現出歡聲笑語的熱鬧場景。而從功能上看,薅草鑼鼓本身便在于使繁重的體力勞動在笑聲中變得輕松,讓勞動者充分享受到勞動的愉悅和快樂。在這個意義上,《郎是包谷?!凤@然達到了目的。除此,這個作品的打唱方式也極為率真、質樸,其中不乏民間歌謠小調必不可少的鄉土性意味,這些也恰恰是民間活力的源泉所在。
作為一種民間藝術,鼓書的魅力就在它的現實性。它是一種質樸的手藝,與普通群眾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其靈感與激情都是從生活中而來,最后又回到生活中去。這是一種“有機的文化”,一種植根在民間的“活的藝術”?!段鞴系拿孛堋贩从超F實工作難找的狀況,也包含了“送禮”等富有戲劇性的社會見聞,體現出某種諷刺意味。孝鼓《賑酒也煩惱》是一則簡短的諷刺劇,在一種濃郁的生活氣息中,彰顯了極富趣味的社會批判意義?!哆吶筚u器官》講述賭博佬邊三梭因長期賭博而透支身體,想賣器官都賣不出去的故事,在此體現的是鼓書作為民間藝術的諷喻勸善功能。作為一種民間的聲音,常德鼓書并不避諱民間俚俗的話語和價值觀,比如對金錢的向往等等,這也使它更具現實意味。
另外還有一些傳統曲目新唱的作品,比如《劉海砍樵新唱》、《姜女情》、《東施效顰》、《武松大鬧觀音堂》等等,這些作品都在傳統風格曲目的基礎上,添加了一些現代的元素,將現實生活的因子融入其間,從而體現出新的時代特色。比如《劉??抽孕鲁分杏羞@樣一段:“你不去攀高官/你不把富豪親/你不張??谝识Y/你不問學歷和出身/你不貪級別和金錢/你不看職稱炫身份/你不以青春作抵押/你不拿愛情當商品”。這便將“劉??抽浴边@個常德民間最具影響力的傳統曲目,以頗富趣味的方式進行了舊曲新唱,也無意間唱出了新時代的價值觀。由此也可看出,將新的生活元素融匯到傳統故事的講述之中,進而迸發出一種新的活力,這才是“新唱”的要義所在。而在這個作品中諸如“此事很快網上傳,引來圍觀億萬人”等唱段,也體現出十足的諧趣風格,令人久久回味。
其實從表演的角度來看,我們這些見多識廣的城市觀眾可以輕易地指責展演中的諸多弊病。比如相對于高雅的城市藝術,常德鼓書講的都是難懂的方言土語;他們的歌聲并不悅耳,或過于粗獷,或仍顯稚嫩;他們的表演還有些粗糙,亦不乏浮皮潦草的地方;而樂器更是簡單,確實難登大雅之堂。但就是這樣的形式,傳遞給我們一種溫暖的情懷,激活久遠的鄉土記憶。他們講述的是鄉土中國的故事,和尋常百姓的生活相關,并努力使觀眾能夠從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在笑聲中調整自己的生活,這是真正“接地氣”的藝術,它用一種質樸的方式,唱出真正的鄉土中國和民間社會的聲音。
然而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終究不是鼓書曲藝繁榮的時節。當今的城市文化已呈席卷之勢,鄉村的消逝讓那些獨屬于鄉村的民間技藝瀕臨消亡,即便是進入城市,也只是依賴于久遠的鄉村記憶頑強生存。鼓書藝人走街串巷的勝景不再,富有魅力的民間藝術已然“非遺化”、“博物館化”,而只有依靠擂臺賽這種“強心針”的形式才能短暫地重新激活,這確實是令人無比憂慮,但又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對此,這次展演中的孝鼓《傳承》值得一提。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精品鼓書節目,其故事的設置極為精巧,講述得也極為生動,“撒尿寶”、“咬卵犟”、“狗日的舫吧”等語匯,皆是地道的方言表述,這無疑也是一種“接地氣”的手法,雖不免俚俗但卻極富韻味。這個作品從筆者與幾個同學在街頭的相遇開始,展現的不僅是有趣的戲劇性場面,更是不同人群及其價值觀的碰撞,由此也體現出“打鼓匠”和文化“傳承”的意義。再加之藝術家的完美演繹,使我們得以清晰地看到,《傳承》在故事與說唱之外,表達了一種凄然的微妙情緒。
在很大程度上,這個作品可以看作是鼓書這樣一種即將消逝的民間藝術的深情自況,節目的“說”與“唱”之中皆包含無奈中的堅守與期待。作品所表達的價值觀,甚至演唱本身便是民間藝人在金錢社會、名利成就的誘惑之外的執著與堅持的體現。當然,作品還隱隱地表達著對鼓書藝術美好前景的熱切期待,具有積極向上的意義。在這個意義上,那“接過爸爸的棒”的民間藝人,他們“把歡樂送到別人的心上,就等于你的生命在放光芒”,則正是這些自稱為“打鼓匠”的藝人們最大的藝術價值。因而這雖只是一個小小的作品,卻包含著對整個時代,對整個藝術門類前景反思的復雜況味。這個作品便是整個常德鼓書的一次別開生面的“夫子自道”,它使我們相信,只要有故事,有講述的欲望,有生活的渴念與傾訴的激情,有現實的情懷與對生存焦慮的執著探尋,那么鼓書這種質樸的藝術形式就不會消亡。
[1]汪景壽.說唱:鄉土藝術的奇葩[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1.
[2]高俊成編著.民俗文化[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3]高星著/攝影.中國鄉土手工藝(續篇)[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