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少菊 QIN Shao-ju;經建坤 JING Jian-kun;陸勇軍 LU Yong-jun;藍艷 LAN Yan
(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南寧531002)
“紅水河流域銅鼓藝術”是被國家列為首批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程的十個試點項目之一;環江毛南族儺文化列為廣西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試點項目;壯族螞拐節、京族哈節、三月三節、炮龍節、苗族系列坡會群、銅鼓山歌藝術節、敢壯山壯族歌圩等具有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弘揚和推廣了壯族地區優秀的精神文化傳統,在發展中逐漸成為壯族地區的精品文化。
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其本質上是對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價值的尊重,是對社會傳統文化的發揚和繼承。在這方面,廣西當地政府總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身屬性,調集相關專業技術人員,成立了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協調小組,由文化保護中心統一負責,投入了更多的技術人員深入基層進行普查調研、深入挖掘、搶救危險資源、保護現有文化遺產、整理相關資料、項目申報等相關工作。但是從整體上看,紅水河流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還遠遠不足,資金的緊缺,專業技術人員的匱乏和相關配套基礎設施不足,都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和開發過程中,顯得比較滯后。推動開發文化旅游產品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比較重要的體育文化在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諸多不足:缺乏民族體育文化教育及人才的培養體系缺失,傳承渠道不暢;紅水河流域民族體育文化種類繁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結合起來后,雖然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卻在開發過程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流失和變異。
總體上來看,紅水河地區的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密集的地區,但在現實的資源開發和保護利用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仍然面臨一系列問題,只有通過加強對當地資源開發資金的投入,發揮政府的組織領導作用,培養專業的非物質文化工作者,才能有效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
2.1 積極帶動廣西紅水河民族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為當地旅游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隨著我國文化保護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開展,我國公民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也進一步增強,文化遺產保護已逐漸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根據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情況,我國逐漸找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思路,即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業的有機結合,以推動雙方良性互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以及科研價值等,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核心所在。廣西紅水河流域民族體育旅游資源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其民俗性、觀賞性、娛樂性、參與性等特點符合旅游者興趣變動的趨勢,使其極具旅游潛力。紅水河流域各地民風民俗的奇異神秘,嶺南文化、粵文化、邕文化的深醇熏陶,導致了頗有特色的人文旅游景觀、歷史名勝和紀念地,而民族體育旅游資源就深蘊其中。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來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生產中,通常在閑暇時和節慶時開展,以個人或集體的形式進行,反映了紅水河流域人民的生活、生產、精神氣質、道德倫理、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這些對旅游產業而言,更具民俗色彩,更富內涵和情趣。廣西紅水河流域旅游業的發展雖然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旅游資源基礎,但是在開發中不融入相當分量的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內涵,那么這種純自然開發只能算是不完整的開發。要使廣西紅水河流域的旅游業發展有一個新的突破,就必須利用已有的潛在的廣西紅水河流域的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進行聯合開發,大力提升旅游的品位,使民族體育旅游產業成為推動廣西紅水河流域旅游業前進的又一個增長點。
2.2 促進廣西紅水河流域民族地區民眾思想觀念的轉變,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資金支持 當地民眾的平均教育程度比較低,思想觀念比較守舊,在對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上,重視程度不夠,不舍得花費更多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有效的保護。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致使一些需要保護的文化遺產如炮龍節、三月三節、銅鼓山歌藝術節等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是遠遠不夠。因此從根本上講,要合理轉變當地居民的思想觀念,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做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投入和收益相輔相成,開發資源潛力,實現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良性循環。
2.3 有助于保護好日漸衰微的優秀民族體育文化 在我國,旅游業的商業性導致了一些旅游企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對旅游資源的保護,沒有考慮旅游資源所在地的環境承受能力,盲目開發,缺乏科學的規劃方案,致使一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原有的光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受到嚴重威脅。拋繡球、板鞋競技、跳竹竿、舞龍獅、搶花炮等是紅水河流域民族體育活動的典型代表,集中反映了紅水河流域少數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習俗。目前,紅水河流域民族體育活動已經滲透到民俗文化、旅游開發中,且呈現上升發展趨勢。隨著社會的發展,對西部民族文化追新獵奇的心理推動了廣大旅游者前往休閑娛樂,并從廣西紅水河流域民族文化中領略新鮮的體驗。而這種對廣西紅水河流域民族文化的了解過程,也就是向外部世界傳播廣西紅水河流域民族文化的過程。廣西紅水河流域民族體育旅游產業的開發與發展,除了使廣大群眾加深對民族非物質文化及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的了解外,還會提高保護歷史文物的自覺性,使政府有關部門采取一切必要的、科學的措施來保護、利用、開發、整合民族體育旅游資源。
3.1 構建體育旅游產業發展體系,著力于打造民族特色和品牌 民族體育旅游產業體系,主要包括民族體育旅游行政主管及中介的建立、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民族體育旅游市場的培育與拓展、民族體育旅游人才培養的制度與體系等。廣西紅水河流域民族體育是紅水河流域各民族人民生活的具體體現,有著本民族的特點和地域性的文化特征。因此,要組織力量探索壯、瑤、苗、侗、彝、水、布依、毛南、回、仫佬、仡佬等民族體育產生的歷史淵源、文化背景、文化價值、健身效果、環境與民族的關系,提升民族體育旅游產業的文化競爭力,盡可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強,人強我精”,創造“獨一無二”的民族體育旅游項目,實施精品戰略和名牌帶動戰略,促進與民族相關的廣播、影視、圖書、戲劇、文字的產業發展。設計旅游路線和旅游景點時,要根據當地環境特點,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同時,還要積極發揮本區優勢,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深入研究和挖掘各民族非物質文化的精髓,結合現代旅游理念,將其融入現代生活中,引導旅游者深入領略民族旅游的魅力所在,提高當地文化旅游的品質,打造民族特色化、品牌化的產品。
3.2 加強政府宏觀管理職能,積極鼓勵社會投資 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管理指導功能,盡快落實和制定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政策,提高基礎設施的質量,為當地旅游資源開發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從多方面鼓勵社會各界投資,共同參與當地旅游資源的開發,在開發中實現體育旅游資源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政府在管理過程中,要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投資人投資長遠規劃旅游項目,做好基礎開發工作。
3.3 加強對體育旅游人才的培養與引進 推進當地體育旅游業快速健康發展關鍵是要培養一大批能滿足市場需求、高素質的民族體育旅游經營人才隊伍和管理人才隊伍。專業的旅游人才需要高校和社會的雙重培養,在讓高校學生系統學習并掌握旅游專業的核心知識的基礎之上,加強與旅游企業的合作,深入參與社會實踐,在旅游管理、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不斷汲取新的管理知識經驗,學習發達國家的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先進經驗,結合廣西地區的特色資源,因地制宜。培養適合本地區特色的旅游管理型人才。
3.4 加強跨國、跨區域聯合,發揮民族文化認同優勢 廣西地處我國西南邊陲,與越南等國家接壤,紅水河流域的許多少數民族,與越南的一些少數民族是同根同生。像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與越南的岱依族、儂族、泰族、高蘭族等少數民族有著深厚的歷史關系。老撾的主體民族老龍族、泰族,泰國主體民族泰族,緬甸的撣族都是同根生。跨國民族間有著共同的族源、歷史、文化、語言等,現在他們之間仍有著對共同民族文化的認同。民族文化認同將在跨國旅游合作中擔當重要角色,為紅水河流域民族體育旅游產業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廣西、廣東、云南、貴州各民族文化和民俗民風相同或相似,民族文化之間的認同,為各民族人民構建了廣闊的交流平臺,從而使紅水河流域與周邊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整合不存在大的文化沖突問題。
[1]周道平,黃文輝.西部民族地區體育休閑旅游產業開發的社會經濟價值分析[J].四川體育科學,2005(4):1-2.
[2]宋俊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詮釋與重構[J].學術研究,2006(9):117-119.
[3]牛愛軍,虞定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傳統體育研究中若干問題的思考——兼與王曉同志商榷[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31(4):59-61.
[4]李彬.論非物質體育文化遺產保護[J].體育文化導刊,2009(4):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