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莉
摘 要:黨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觀音橋廣場文化之聲活動是由江北區政府出資、群眾受益的一項公益性、群眾性文化活動。活動自2009年6月28日啟動以來,已連續舉辦250余場,“不見不散、風雨無阻”是活動的根本宗旨。如何再提升、再突破,成為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中老年;品牌;內容;質量;公益性與市場化
1 依托“文化之聲”活動將江北區的中老年群眾文化做實做大
江北區共有9街3鎮,常住人口77.7萬。在觀音橋步行街不僅有上千人自發組成的壩壩舞,也有許多的壩壩歌隊伍。在每個街鎮、廠礦、企業、社區,不僅有諸如望江合唱團、石油社區合唱團、愛心藝術團、楓葉藝術團、630合唱團、東方家園合唱團等有組織、有規模的群眾團體,也有許多小區壩壩舞等自娛自樂的群眾團隊。在這當中,中老年朋友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不論是各個街鎮舉辦藝術節、合唱比賽,還是在“文化之聲”的舞臺上,中老年都占據了半壁江山。既然中老年群眾越老越愛唱、越老越愛跳、越老心態越年輕、越老越高興,那么我們就不能忽略這個問題,最大程度的滿足中老年朋友的文化需求,實現他們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權益。
“走下去,請上來”。在江北區首屆“紅歌大家唱”比賽中,觀音橋小苑社區陽光合唱團只參加了一場復賽便被淘汰。這支隊伍是由眾多聲樂愛好者自發組成的,因為沒有聘請專業教師為其輔導,所以他們的合唱水平一直都很低。筆者曾經去過他們的排練現場,完全能夠感受得到群眾對于自我表現的欲望非常的強烈,對于專業的合唱輔導如饑似渴。文化館的基本職能之一便為輔導,那么文化館的業務干部就應該走到各個街鎮當中去,為群眾開展流動文化服務,指導群眾業余文藝團隊建設,輔導和培訓群眾文藝骨干。主動把好的群眾文藝團隊請上來,邀請他們到文化之聲的舞臺上來展示。
2 打造“文化之聲”活動品牌
什么是品牌,如何做品牌?“綱舉”才能“目張”,首先應該有正確的品牌戰略規劃,沒有規劃就等于沒有“綱”,其次的舞臺背景設計等視覺形象設計就是無“綱”之“目”,很難有真正的生命力。所以,我認為既然要打造文化之聲活動品牌,就要先做品牌戰略規劃,先把“綱”做好。“文化之聲”是一項文化活動,我認為它的“綱”便是打造有品質、有特色的群眾喜聞樂見、廣泛參與的文化活動。品牌學理論就提出,一個品牌的核心要素是它的軟件,而不是硬件。文化之聲活動就應該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敢于投資敢于奉獻,文化館努力的結果便會換來群眾良好的信任與積極的宣傳,眾口相傳的口碑效應是一個品牌賴以生存的民間基礎,是強有力的人心依托。贏得人心、贏得民心,“文化之聲”活動才會有真正的生命力。重慶電視臺的“天天630”便是一個實例,市民不論遇到大事小事都會想到630節目。文化之聲是一個舞臺,我們應該讓這有限的舞臺、有限的演出時間成為群眾樂于展示、樂于觀看的一個窗口;讓這個舞臺成為一個群眾無限期待、每周有約的文化陣地。
3 豐富活動內容,提高節目質量
筆者認為“文化之聲”活動與重慶電視臺的“天天630”節目有或多或少的相似之處,群眾廣泛參與并觀看,電視臺或文化館是傳播者。在這當中,文化館需要內外兼修,需要自我包裝、樹立形象、不斷推陳出新。文化館是群眾的服務者、組織者和加工者。
豐富節目內容。不論是社區文藝調演,還是紅歌大家唱、舞動江北等系列比賽,節目內容大致都是圍繞舞蹈、聲樂開展的。曾經舉辦過的為數不多的幾場川劇演出等活動,倒還很受大家的歡迎。可以將民間藝人、奇人奇事、魔術、雜技等搬上舞臺,即增加了演出的精彩環節,又增加了與觀眾的互動性。
以此類推,還可以展示一些地方的民族特色、人文、物品等,如黔江、銅仁民族文化走進重慶活動周——《多彩武陵山、民族百花園》文藝演出便給市民帶來了別樣的感受。還可以與天天630合作,成為電視欄目的群眾互動陣地,欄目所播放的愛心捐助、好人好事、愛心接力等內容,便可移植在每周一次的文化之聲舞臺上,進行現場實施。
提升節目質量。在觀音橋廣場的舞臺上,有幾位聲樂骨干經常參加演出,他們是群眾當中的聲樂佼佼者,但是他們演唱的曲目有時候難度太大、或者藝術性很強,并不太適合在廣場演唱,文化館應該從常態的節目質量抓起,對節目進行二次提升、二次包裝,既要有常態的群眾文藝演出,也要有專業院團的演出;既要有群眾的自娛自樂,也要有高雅的、藝術性強的,能起到陶冶情操的節目。
4 公益性與市場化運作
筆者認為文化之聲活動要進行市場化運作,必須時時把握其活動的公益性,將市場化運作與群眾文化的公益性牢牢地結合在一起。如果文化之聲活動脫離了其公益性本身,那么市場化運作也毫無生機可言,如某樓盤想要進行自我宣傳,可以舉辦一場“某某小區鄰里聯歡文藝演出”,通過小區業主自己上臺表演既拉近了鄰里間的感情,又達到了宣傳此樓盤的效果。
5 總結
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號角已經吹響,沒有群眾的根基便沒有群眾的文化大餐,由“政府出資、百姓受益”的觀音橋廣場文化之聲活動應始終將“群眾”二字貫穿始終,牢牢打好根基,讓這朵群眾文化之花越開越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