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學的音樂課堂上,音樂鑒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大學音樂鑒賞中,分為審美評價和理性認知兩方面。審美評價的基礎是理性認知,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大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理性認知,從而提高大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關鍵詞:音樂鑒賞;理性認知;審美評價;學習;大學
在學生進行音樂鑒賞的過程中,他們的心理會產生四種不同層次的狀態,這四種心理狀態時而都會出現,時而只會出現其中一部分。時而按順序出現,時而打亂順序出現。但是,無論他們以何種方式出現,這四種心理活動都能夠體現出大學生的品味修養和個人狀態。本文我們就大學生在音樂鑒賞中審美評價和理性認知,進行探析。
1 理性認知
理性認知在大學生音樂鑒賞里的主要作用就是加強學生對音樂內容的理解和感悟。讓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音樂作品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歌曲本身豐富的內涵。有很多偉大的音樂家的代表作都是在被外界打動之下,在濃郁的時代色彩和文化背景之下,懷著激烈的個人情感所創作出來的。在我們去解讀這些經典名作的時候,都需要讓理性認識充分發揮,這樣才能深刻的理解音樂作品想要表達的含義,完成對音樂作品的欣賞。
一首完整的音樂作品是詞曲相結合的,歌詞和音樂相結合,相依相存,不可分割。這就要求鑒賞者在對音樂作品進行欣賞的時候能夠將詞曲有機結合,進行綜合性的鑒賞。不能出現只鑒賞音樂,或是只鑒賞歌詞的情況。只有完整狀態下的理性認知,才能鑒賞出一個完整的音樂形象,形成審美評價。和聲樂作品相比,器樂作品的欣賞顯得尤為困難。器樂作品沒有歌詞,鑒賞者只能從已有的音樂標題,時代文化背景等內容去理解歌曲的含義,發掘歌曲更深層次的思想和情感,解讀作品的內容和內涵。這是十分困難的,所以,器樂作品的鑒賞需要鑒賞者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扎實的理論知識,這樣才能更加精準的對作品進行解讀。
鑒賞者對音樂作品所下出的書面結論并不能夠代表音樂鑒賞中的理性認知,真正的理性認知是對音樂作品有著深層次多角度,把個人情感融入音樂作品中,體會著創作者情感起伏的一個過程。如果鑒賞者能夠深入的了解所鑒賞的音樂作品被創作出來時的時代背景與文化氛圍,了解作者在創作此首作品時候的人生經歷和個人情感,就能夠感受到歌曲所傳遞出來的更加豐富而多層次的文化內涵,體驗到歌曲反映出來的社會意義和作者在其中表達出來的激烈感情。相反,如果鑒賞者對音樂作品本身并無了解,只是干巴巴地去聆聽,就不能達到對歌曲完整的鑒賞,體會不到歌曲所傳達出來更深層次的感情,無法全面的理解和鑒賞。
2 審美評價
理性認知經常伴隨著審美評價和音樂鑒賞中出現。音樂鑒賞和音樂評論不同,音樂評論往往用完全理性的邏輯思維去對歌曲進行評判,而音樂鑒賞則是從歌曲的多個角度出發,帶有強烈的情感去對歌曲進行評判,這就出現了在對音樂進行理性的鑒賞時,往往會對歌曲本身進行審美評價。音樂鑒賞中的審美評價主要作用于鑒賞者對作曲者的主觀理解上。因為鑒賞者在對音樂作品進行鑒賞時,所感受到的是作曲家對于生活的主觀描繪和表現,帶有作曲家強烈的個人色彩,這種個人色彩能否被鑒賞者所認同,這就體現出了審美評價的作用。
審美評價要求鑒賞者同時具備評判與欣賞的能力。因為音樂中的審美評價往往要求鑒賞者既要把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含義盡量的還原,又要出乎其外的用自己的主觀看法對音樂進行再次的評價。即要持評判態度,又要保持對作品本身價值的欣賞。既要將自己置身于音樂所營造出來的世界里,體會作者所描述出來的情感,又要站在這個世界之外冷靜的分析,評價這個世界里面的內容是否優秀。既要保持情感狀態上的主觀,同時又不能忘了鑒賞態度上的客觀。
在大多數時候,鑒賞對所鑒賞的音樂所表現出來的生活態度和思想內涵都是持贊賞的態度,這種態度會加強審美過程中的愉悅。鑒賞者對一首好的歌曲給出了肯定的評價,在歌曲本身的豐富內涵之下,會更大程度的提高作品的價值,加強審美的愉悅。少部分時候,鑒賞者也會出現與作曲者對歌曲持不同態度的情況,因為一個有著較高藝術修養的鑒賞者是不會喜歡低俗灰暗的音樂作品的。當鑒賞者鑒賞此類作品時,不僅體會不到愉悅,更會產生極大的反感。還有的時候,音樂作品所傳達出的感情會讓鑒賞者為之動容,但其本身所表達的內容卻是反面的。譬如器樂作品《病中吟》,雖然讓鑒賞者沉浸其中,非常感動,但也應該保持冷靜,明辨是非,做出準確的評價。
3 理性認識與審美評價
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網絡媒體的不斷壯大,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音樂和其他藝術越來越廣泛的走進了普通百姓的家中。這在普及藝術的同時,也帶來許多問題。在現代的快節奏消費時代里,音樂和其他藝術一樣成了人們娛樂的“消費品”,人們會聽音樂,但往往不會去探究音樂里的內涵,而只是聽聽音樂的外皮,進行精神上的消遣。這直接導致了現在音樂市場上各種低級、不堪的口水歌大肆蔓延的情況。這些口水歌本身極度沒有內涵,聽者只需聽到歌曲的表層,而不會去深究其中的真正含義。這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不可取的。作為一名大學生,鑒賞者應該去聆聽、鑒賞一些有內涵,有底蘊的高品質音樂,并不滿足于歌曲所表達出來的表層含義,而是踴躍的去探索歌曲所蘊含的更深刻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體會音樂作品帶給自身的美好體驗,提升自身的藝術品位與審美情趣,提高生活品質和藝術修養。
大學是培養人才,樹立榜樣,為社會提供棟梁的地方。在大學音樂鑒賞的課堂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身份和立場,杜絕只是淺顯的去理解音樂作品的表層含義,用音樂來愉悅自己的耳朵的現象。而是能夠真正地、理性地用音樂知識和全身心的個人感情投入來體驗音樂作品的核心,做出正確的審美評價。有的人說大學音樂鑒賞中并不需要理性認知的參與,只需要投入足夠的情感就可以完成對音樂作品的鑒賞。我認為這種看法是錯誤的,理性認知在音樂鑒賞中的地位應該是舉足輕重的,身為一名文化底蘊豐厚的大學生,在進行音樂鑒賞時候并不能僅僅依靠個人主觀的感情為依據去解讀整個歌曲,這樣很容易在解讀的過程中產生誤讀的現象。只有把理性認知結合到音樂鑒賞中,才能更加冷靜的分析作品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對作品進行更加完整而正確的解讀。
音樂是表現的藝術,不僅需要感性的表達,更需要理性的支持,只有感性和理性進行融合,將他們一起帶進音樂中對作品進行鑒賞,才能確保鑒賞結果的準確和公正,獲得心靈層次上的愉快和滿足。在音樂鑒賞中,理性認知與審美評價相依相存,缺一不可,辯證統一。在音樂的鑒賞中能夠靈活地進行感性和理性的切換,將理性認知和審美評價有機的結合,是大學生應該努力追求的目標。
4 結語
理性認知和審美評價一樣,是音樂鑒賞中不可缺少的,只是在不同音樂類型的鑒賞中,理性認知和審美評價所占的比重會有所不同。在對娛樂性較強的音樂作品進行鑒賞的時候,鑒賞者應該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感性。但是在對內容豐富、主題深刻、富有內涵的音樂作品進行鑒賞的時候則應該多一些理性而少一些感性。從這可以看得出來,能夠靈活地將理性認知與審美評價相結合來對音樂作品進行鑒賞是大學生提高音樂鑒賞水平的重要方式。
參考文獻:
[1] 杜光.大學生音樂修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 王次炤.音樂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吉塞爾·布勒萊(法).音樂中的哲學與美學[J].陳平,譯.音樂譯文,1980:121-123.
[4] 張燕.藝術教育在強化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和特點[J].高等教育研究,1999,94(5):86.
作者簡介:賈鑫(1983—),山西潞城人,文學學士,助理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