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徐亞等


摘要: 農產品對外貿易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和實現手段,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農產品對外貿易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進步有著重要意義。從總體上看,浙江省農產品的貿易績效不良,而貿易調整成本和調整壓力緩慢上升,應分門別類引導浙江省農產品的生產與貿易結構調整。
Abstract: The foreign tra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n the whole, the trade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Zhejiang is not good, and the cost of trade adjustment and adjustment pressure is slowly rising. The production and trad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hould be adjusted by different categories.
關鍵詞: 農產品;對外貿易;調整成本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foreign trade;cost adjustment
中圖分類號:F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2-0002-03
1 浙江農產品對外貿易現狀
經濟全球化的腳步帶動了中國相關的各個產業的飛速發展,浙江農產品的對外貿易狀況也有了一定的變化。在中國出口貿易額不斷增加的同時,綠色壁壘、技術加工等各方面的問題對中國的農產品對外貿易產生了沖擊,而作為其中一份子的浙江農產品所受的沖擊也是不可避
免的。
如表1所示,自中國入市之后,2002年-2009年浙江省的農產品的進出口總額呈逐步增加狀態,而進出口增長率逐年遞減。由于奧運會的契機,2008年的出口增長率為13.45%,進口增長率16.70%,而在2008年下半年出現了經濟危機,從而導致2009年的農產品出口總額下降了24.21億美元,出口增長率已亦趨于0點之下,一直下滑到了-20.50%;進口總額下降了15.33億美元,進口增長率也下降到了-35.72%。
2010年,我省農副產品出口貿易總額80.87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22.97%。其中,農產品(WTO談判口徑)出口總額22.30億美元,同比增長18.21%,水產品出口總額14.34億美元,同比增長27.96%,農副產品加工品出口總額44.23億美元,同比增長23.91%。從總體上看,2010年我省農副產品對外貿易恢復性增長態勢強勁,統計顯示,2010年出口額已超過2008年同期農副產品出口額4億多美元。這表明,我省農副產品出口已經恢復到了金融危機前的水平。
海關公布的詳細數據顯示,2011年浙江省外貿呈現出口穩步增長、進口快速增長的局面。全年出口2163.6億美元,出口值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19.9%;全年進口930.4億美元,同比增長27.3%,比全國進口增速高2.4個百分點,全年進口至居全國第六位。海關統計專家表示,除了2009年因金融危機影響浙江外貿進、出口均出現下降以外,這是8年來浙江省全年進口增速首次快于出口增速。
從表2可以看出,浙江省的農產品出口在2009年期間寧波的出口額是五個城市當中最多的,接著就是杭州、嘉興、臺州、舟山四個城市。
從全省看,農產品出口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我省農產品出口重點是寧波、杭州、嘉興、臺州、舟山、湖州等地區,六市地的出口額超過全省總額的80%,另四個市地的出口金額加起來不到全省農產品出口額的10%,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制約了全省農產品出口。
2 浙江省農產品出口貿易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2.1 農產品生產成本逐漸提高,無法占領價格優勢
浙江省本來山地面積大、耕地面積少,而在近10年來,全省的耕地面積數量由于環境的變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導致的土地流失,使得耕地面積呈現出逐漸遞減的狀態。除此之外,土地酸化、土地鹽堿化使得現存耕地的質量也在逐年下降。
由于城鎮化的發展,原本適用于密集型農產品種植的土地面積也在逐年的下降,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相關的資源來開發這一類土地,從而導致密集型農產品的成本逐漸提高。生產成本的提高,使得農產品的價格也變得越來越高,在出口貿易中逐漸失去優勢。
由于浙江省的耕地資源分散,農業生產大多集中在農村。形成的局面是農業生產的規模比較小,無法形成大型的,集中的農業勞作。
其次,農村的農產品的種植以及加工在組織上都是比較分散的,農業的科技含量也是比較弱。經營規模小,造成同等產量下單位投入高,即生產成本高。除此之外,政府對于農村的農產品的生產提供的技術、資金的投資相對來說較少。農民需要自行購買一部分農產品加工用具,導致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逐漸提高。
以上兩項原因,導致浙江省的農產品的價格逐漸上漲,所以,在面對進出口的競爭上,浙江省的農產品在價格方面也失去了優勢。
2.2 農產品的加工技術弱,附加值低
浙江省的發展主要的力量并不是投放在農產品行業。零散的農產品的加工程度低,加工的技術也并不是很成熟,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目前,浙江省的農產品大多以初級產品較多,加工的農產品在全部出口的農產品所占的比例較少。浙江省對于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相對于其他農業發達省市來說,企業的加工技術處于低層次,更多的是模仿國外企業的加工技術我省的加工技術一直處于外企的身后,只是一味的學習,并沒有自己的創新技術。缺少核心技術的加工,導致農產品的附加值不高。導致對外貿易上農產品難以站穩
腳跟。
浙江省的農產品加工不僅在技術上存在缺陷,而且在產品上也是缺少創新。由于企業的規模較小,技術裝備也相對來說薄弱;企業之間的聯系相對貧乏,沒有形成共同的利益集體,所以對于農產品的加工創新也是一直停滯不前,在市場上一直缺乏新型的農產品。除此之外,浙江省的農產品缺少品牌效應,在國際上無法形成著名的農產品品牌。相對于國外的產品在中國的銷售,有很大一部分依靠的是品牌效應,而在這一方面,浙江省的農產品就缺失了這一部分的競爭力。
綜上所述,由于我省的加工業存在的一些弊端,這些年的農產品的對外貿易雖一直都有發展,但是由于整體的技術存在不足,導致浙江省的農產品的加工行業面臨挑戰和威脅。
2.3 農產品出口體制不完善,生產風險高
首先,農產品的體制不完善主要體現在我省的農產品出口還沒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體制。通常的是由擁有出口權的企業直接或是間接的從農村或是農戶手中收購。然后經過統一的加工以及包裝,在到達出口的程序。這樣的過程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是相互分離的。負責農產品出口的企業無法負責農產品生產,負責農產品生產的生產者無法參與產品的出口。雙方無法準確的了解到雙方的各方面的信息,所以對于生產或是出口的過程中產生的問題無法找到明確的問題。
其次,國家政府對于農產品的出口仍沒有明確的措施出臺。缺少了政府政策的支持,農產品的出口就缺少了法律上的保護。假使只是淡淡的依靠外貿政策的支持,農產品的對外貿易也是面臨一定的困境的。自加入WTO以來出口商品招標收入已經逐漸減少,即使把支持重點轉向農產品出口,但是缺少政策的支持,也難以提供穩定、持續、有效的環境供以其發展壯大。此外,有關“中小企業出口促進基金”、“外貿名牌戰略”等促進政策,也很少用于扶持農產品出口。如國家支持的110個外經貿名牌產品中,農產品僅有2個。
2.4 綠色壁壘,食品安全堪憂
由于浙江省的農戶在種植農產品的過程中都會使用到農藥,而我國農藥殘留標準與國際標準差距太大。許多國家的政府在日益關注環境、資源和消費者的同時,也在以維護本國消費者的權益之名設置諸如衛生檢疫、商品包裝等越來越多的綠色貿易壁壘。農產品的質量難以符合國外嚴格的檢測標準。這使得浙江省農產品在對外貿易的過程中會受到國外嚴格的綠色貿易壁壘的阻礙。為農產品的出口又增加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3 提高浙江省農產品對外貿易競爭力的路徑探究
從上面的研究不難發現,浙江省農產品的貿易績效不良,而貿易調整成本和調整壓力緩慢上升,需要分門別類的引導浙江省農產品的生產與貿易結構調整。
3.1 轉變種植模式,提升科技含量
對于浙江省農產品種植面積越來越少的狀態,浙江省除了要發展密集型農產品之外,還應該更多的開發高山農業。使得由于耕地面減少的問題對農產品的影響逐漸降低。在之后的農業發展過程中,要逐漸減少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種植。
除此之外,鑒于浙江省勞動力充足,更多的可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逐步轉變農產品的生產模式,追求效益的方向調整。科技是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的重要支撐力量。龍頭企業的科技開發和技術創新能力,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帶動農戶的能力。利用高新技術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效率,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以及物力,將分散的農戶集中種植,形成有規模的,有組織的生產形式。
此外,需要購進更多的高新的記住設備,為農戶的生產提供更多的技術保證。從而達到降低農產的生產成本,在價格上取得一定的競爭優勢。
3.2 加大創新力度,塑造農產品品牌
浙江省的農產品在對外貿易的過程中缺少品牌效應。對此,一方面政府和各級農業主管部門應大力推進農產品排效應的建設,把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作為最佳切入口和突破口。從政策、組織、資金等方面大力支持農產品品牌營銷戰略的實施,為推動農產品品牌營銷提供了強有力的
保證。
另一方面,浙江省農產品可以廣泛利用基因工程等現代高新農產品生產以及加工技術優化農產品品種,發展特色農業,這是提高農產品品牌形象的基礎。順應浙江省的特色農業,及時推出屬于浙江省的農產品品牌,加強農產品的加工以及包裝,增加品牌在國內外市場的吸引力,實現生產的標準化,品種優化。
3.3 完善保障機制,降低生產風險
首先,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在浙江省農產品出口的過程得以更多的保護,嚴格實施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政策以及相關條例。目前我省在出口農產品的質量保障能力方面仍有不足,需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健全出口農產品動植物疫情監測和安全風險監控措施,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其次,進一步完善擁有農產品出口權的企業與浙江省種植農戶之間的聯系,使得農產品的生產者和加工者的信息可以得到互換。為農產品的加工提供更多的有利的
保證。
3.4 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突出食品安全
農業發展離不開對環境的保護,應極力倡導綠色農業的發展。對符合環保潮流,采用先進環保、生態和安全的農業生產企業進行大力扶持。建立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環保機制,從而提高農產品的技術含量,確保食品安全。在農產品的生產以及加工過程中的環保問題和技術問題上加強力度。利用自身的資源條件,依托技術優勢,以高效生態農業園區為平臺,培育和引進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大力扶持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初步建立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組織+基地+農戶”四位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
生態農業得到發展,就能生產出更多高品質、符合國際環保標準的綠色農產品,就可以抵制綠色壁壘的消極影響,增強農產品在對外貿易中的競爭力,這也是世界農業發展的潮流。
參考文獻:
[1]管叔琪.安徽省農產品出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5(07):1287-1288.
[2]王浩,朱巍.綠色貿易壁壘對浙江農產品出口的影響與對策[J].北方經貿,2012(08):30-32.
[3]陸斌.后危機時代”浙江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狀況及對策[J].科技創業月刊,2011(05):1-3.
[4]馬凌遠.中國對外貿易成本的分解及其對出口的影響——基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J].世界經濟研究,2012(09):66-71.
[5]外經辦.2009年浙江省農產品出口形勢分析[R].浙江省農產品進出口企業協會網.
[6]范明.浙江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狀況及對策[J].經濟導刊,2012(05):92-93.
[7]陳忠,肖怡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抑制效應及對產品出口的影響——以福建省為例[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