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娟 汪宗田
[摘 要]中國夢是當前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論文從生態文明建設視角對中國夢進行了解讀,即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中國夢的基本內涵,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中國夢的奮斗目標,以及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中國夢的實現條件。
[關鍵詞]中國夢;生態文明;基本內涵;奮斗目標;實現條件
[中圖分類號]D0;X1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4)02-0064-07
[作者簡介]黃 娟(1963—),女,上海崇明人,博士,中國地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研究;汪宗田(1971—),男,湖北大悟人,博士,中國地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湖北武漢 430074)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幸福觀視角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道路反思與前瞻研究”(13BKS048)和“ 我國工業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11BKS045)、湖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態文明教學資源開發利用研究與實踐—以我校為例”(2011133)的階段性成果。
Abstract: Chinese Dream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our society.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Chinese Dre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ly, basic connotations of the Chinese dream under the view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econdly, struggle objectives of the Chinese dream under the view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irdly, the realization conditions of the Chinese dream under the view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hinese Dream; Eco-civilization; basic connotation; struggle objective; realization condition
偉大的國家需要偉大的夢想,偉大的時代更需要偉大的夢想。①中宣部部長劉奇葆指出,民族復興中國夢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奮斗目標。哲學社會科學戰線要把研究闡釋中國夢作為首要任務,講清楚中國夢在國家、民族、個人三個層面的深刻內涵和有機聯系,講清楚實現中國夢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目標要求,講清楚實現中國夢的現實路徑、精神支撐和動力源泉。②解讀中國夢是當前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專家學者們見仁見智。本文試圖從生態文明建設視角解讀中國夢,充分認識中國夢的綠色底蘊將對拓展中國夢研究、促進中國夢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態文明視角下中國夢的基本內涵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就是國家富強夢、民族振興夢、人民幸福夢的有機統一。人與自然和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不管什么樣的夢都要以生態環境作為基礎,只有奠定在良好生態環境基礎上的夢,才是真實而美好的夢和能夠夢想成真的夢;只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在生態夢基礎上實現中國夢。①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國家富強的重要基礎
富強關乎國家前途,是國家的理想和目標,國家富強是中國夢的首要目標。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夢的核心內容是實現富強。落后主要表現為經濟落后,而富強也主要體現在經濟繁榮。富強作為我國經濟建設的現實目標,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大力建設物質文明。經過30多年的經濟建設,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經濟大國,與此同時,我國變成了資源小國、環境弱國、生態貧國。而且,我們是大而不強,富而不強,“我國距離真正的富強國家還有較大距離。我國經濟總量雖然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位列世界90 位左右。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純收入只有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建設富強國家還需面臨諸多國內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性問題依然突出,能源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②當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已經成為我國實現國家富強夢的最大制約。中國夢需要強大的物質基礎,實現國家富強夢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但“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要盡快改變目前我們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增長,以及單純依靠行政手段保護環境的傾向,要真正使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發展之中。離開經濟發展講環保,那是緣木求魚;離開環保談發展經濟,那是竭澤而漁。”③只有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關系,將經濟富強建立在生態富強基礎上,走生態優先的生態經濟協調發展道路,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才能圓國家富強夢。過去,我們可以犧牲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今天已經沒有綠水青山來換金山銀山,將來只有綠水青山才是真正的金山銀山。隨著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生態利益日漸成為最重要的國家利益,生態財富成為國家最重要的財富,生態富強成為國家富強的重要內容和根本基礎。
(二)建設生態文明是民族振興的重要前提
民族振興關乎民族命運,是民族的理想和目標。民族振興就是要創造中華民族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這是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全面復興,離不開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文化繁榮、民生改善和生態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容之一,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④一直以來,我們認為物質文明對民族存亡起著重要作用,其實,生態文明才是民族存亡的決定性因素。“無論是從歷史還是從現實來看,良好的自然環境是文明誕生的先決條件。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文明進步史,也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歷史上,一些古代文明因生態良好而興盛,也有的文明因生態惡化而衰敗。”①所謂生態興、民族興,生態亡、民族亡。生態文明將決定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基與支柱,建設生態文明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緊迫需要。趙凌云認為,跟上人類文明步伐是民族復興的關鍵,中華民族要復興必須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換,建設生態文明和生態強國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這樣才能突破民族復興的生態約束,才能保證民族復興的生態空間,才能捍衛國家和民族的生態主權。當前,以建設生態文明為基點推進中華民族復興,可以在現有工業文明基礎上,通過跨越式發展,搶占生態文明發展制高點和先機。中國可以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強國建設,引領新一輪人類文明轉換的潮流,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②相反,如果我們繼續沿著傳統工業文明道路,就不能實現生態文明的跨越式發展,那么中華民族永遠是個落伍者和追隨者,根本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我們要緊緊抓住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的重要契機,走一條以生態文明引領工業文明的新型發展道路。只有建設生態文明,才能確保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只有實現綠色崛起,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endprint
(三)建設生態文明是人民幸福的重要條件
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更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中國夢是為了人民的夢想,中國夢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人民幸福。習近平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③人民既希望安居、樂業、增收,也希望天藍、地綠、水凈,在良好生態環境下生產生活是人民幸福的基本需求。一直以來,我們誤將幸福等同于物質幸福,既忽視了人民的精神幸福,也忽略了人民的生態幸福。結果導致,物質幸福有了極大提高,精神幸福與生態幸福不斷下降。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成為人們的美好回憶,灰天霧霾、荒山黑水成為國民的普遍感受。生態環境問題導致心理疾病增多、生命受到威脅、經濟遭受損失、社會矛盾加劇,嚴重影響我國人民的幸福生活。④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喝上干凈水、呼吸上新鮮空氣、沐浴上溫暖陽光、吃上放心食品,成為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生態需要成為我國人民的基本需求,生態幸福成為人民群眾的基本幸福。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態需要與落后的生態生產之間的矛盾,“建設生態文明是為了人,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在充分提供物質產品、文化產品的同時,更多提供生態產品。”⑤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我國人民福祉的長遠大計。建設生態文明,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使人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是黨和國家在新形勢下堅持以人為本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幸福生活的歷史使命。⑥如果說學有所用、勞有所得、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是人民幸福的物質夢,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對未來有信心,是人民幸福的精神夢,那么吃上放心的食物、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氣,住在優美宜居的環境里,就是人民幸福的生態夢。
二、生態文明視角下中國夢的奮斗目標
實現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同時,也是完成兩個百年的歷史使命: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夢昭示著我們黨和國家走向未來的宏偉圖景。如果說中國夢就是中國的現代化之夢,那么建設生態文明就是中國的生態小康夢和生態現代化夢。
(一)建設生態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現代化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是長期性與階段性的有機統一。小康社會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現代化的階段性目標。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21世紀頭20年稱為重要戰略期,并從經濟、政治、文化,以及可持續發展方面提出了新要求。黨的十七大增加了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方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了新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概念,并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也就是說,我們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是為實現現代化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的小康社會。建設生態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關系著第一個百年歷史使命的能否完成。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我們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重要標志之一、也是最大的制約因素之一就是生態環境。①在未來幾年內,我國人口將繼續增長,經濟總量要翻兩番,相應地,資源消耗、污染污染、生態破壞也將成倍增加,這將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最為突出的時期,這也必將成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大挑戰。“如果繼續沿襲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發展下去,資源難以為繼,環境難以承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整體目標就難以完成。然而,同經濟建設相比,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明顯滯后,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薄弱環節,期待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則將會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后腿。”②我們只有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步伐,才能實現2020年的生態小康夢,并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二)建設生態現代化是現代化的奮斗目標與全面轉型
現代化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目標,是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主題。③實現中國夢,就是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其中,富強是經濟建設的奮斗目標、民主是政治建設的奮斗目標、文明是文化建設的奮斗目標、和諧是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奮斗目標。實現現代化是要通過五大建設實現富裕中國夢、民主中國夢、文明中國夢、和諧中國夢和美麗中國夢。生態文明建設是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領域,建設美麗中國是中國夢的一個重要內容,實現生態現代化是現代化的一大奮斗目標,不僅如此,在“五位一體”現代化總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還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奠定生態基礎,是其他四大建設得以順利進行和更好發展的重要保障,沒有生態文明就沒有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長期以來,我們對現代化與資源環境的關系缺少考慮,使現代化建設過程變成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過程。實現中國夢需要資源環境作支撐,“中國夢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現代化之夢,這個現代化之夢是紅色的,也是綠色的。”①美國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提出:中國夢必須區別于美國夢,美國夢背后是驚人的、不可復制的資源消耗,如果中國夢與美國夢一樣,那么人類將需要再有一個地球。如果中國夢能以綠色環保方式實現,將會鼓舞其他國家,也將比美國夢強大。面對現代化建設的生態制約,我們不僅要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而且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這意味著,建設生態文明標志著我國現代化的全面轉變和深刻轉型,即將生態原則貫徹到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等領域,科技現代化、教育現代化、管理現代化等方面,最終實現人的現代化的生態轉型,確保現代化整體轉向生態。②隨著我國生態小康與生態現代化的先后實現,特別是現代化生態轉型的成功,我們最終將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endprint
三、生態文明視角下中國夢的實現條件
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其中,中國道路解決了中國夢的現實路徑問題;中國精神解決了中國夢的精神支撐問題;中國力量解決了中國夢的動力源泉問題。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就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途徑和可靠保證。作為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和發展方向,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一)實現生態文明中國夢必須堅持中國道路
發展道路是發展戰略的行動路線、具體做法和路徑。“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③不同的道路指向不同的夢境,正確的道路引導夢想得以實現,錯誤的道路導致夢想成為空想。生態文明中國夢的實現首先要解決道路問題,這是實現生態文明中國夢的根本途徑。實現生態文明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那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是在中國道路的正確指引下,我國生產力有了極大發展、綜合國力穩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然而,中國道路從來都不是一條固定化、模式化的道路,它的生機和生命力就在于不斷適應時代和歷史要求,適應中國新的歷史任務和進一步發展的要求,不斷賦予新的內容,以確保社會主義這一最終目標的實現。④黨的十八大在十七大基礎上,首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增加生態文明建設內容。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在當今生態世情、生態國情和生態民情背景下,為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而提出來的。因為物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生態貧困就更不是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又紅又綠、紅綠相間的新型社會主義。因此,經濟發展道路、政治發展道路、文化發展道路、社會發展道路以及生態文明發展道路,共同構筑了引領中國夢實現的偉大道路。我們一定要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堅定不移地沿著正確的中國道路奮勇前進。建設生態文明不僅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而且關系到中國道路能否堅持和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問題。因為中國道路面臨的內在困境之一,是人口與資源、環境的不可持續發展壓力構成的“極限困境”問題。①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生態文明的現代化中國必須走生態文明的現代化道路。實現生態文明中國夢,必須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探索一條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幸福的新型文明發展道路。
(二)實現生態文明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
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永遠朝氣蓬勃邁向未來。②實現生態文明中國夢必須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而中華民族精神擁有豐富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態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都是民族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實現生態文明中國夢的強大力量。因為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是愛國主義的根本要求,建設生態文明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具體表現。弘揚生態文明的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必將為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動力。實現生態文明中國夢還必須具備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包括求真務實、改革創新、和諧發展、以人為本,其中,和諧發展包括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以人為本包括了以人的生態需求為本。改革創新使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是實現生態文明中國夢的關鍵。改革創新必將推動中華民族實現綠色崛起和偉大復興。21世紀是生態文明的世紀,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是生態文明時代精神的最強音。同時,我們要以開拓創新的時代精神,尋找新方法、探索新路徑、積累新經驗、采取新措施,用改革創新探索生態文明中國夢的新路,用改革創新實現生態文明的中國夢。
(三)實現生態文明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同樣,中國力量也是實現生態文明中國夢的根本動力,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堅持群眾路線。一要堅持依靠人民。生態文明是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和根本保障,全國各族人民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踐主體,人民群眾是實現生態文明中國夢的根本保證。人民群眾是生態物質財富和生態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更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力量。團結就是力量,我們必須緊緊依靠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心往一處想,勁往處使,為實現生態文明中國夢而努力奮斗。二要堅持為人民造福。只有為人民造福,讓人民得到實惠,讓人民感到滿意,才能使人民群眾成為實現生態文明中國夢的根本動力。這就需要我們,充分保證人民群眾的經濟權益、政治權益、文化權益、社會權益和生態權益。目前,我們要重點解決影響人民幸福的突出問題——生態環境問題,建設生態文明就是最大限度地保障、實現和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態權益。為人民造福的生態文明建設必將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人民群眾必將充分享受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三要堅持相信人民。堅信人民群眾,虛心向群眾學習,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性與創造性,是實現生態文明中國夢的決定性因素。我們必須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充分尊重和發揮人民群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當十幾億中國人民一起行動起來,一起發揮創新精神,就會使綠色中國、美麗中國的夢想成真,就一定能開創出中國古老傳統的綠色復興之路、生態文明之路,開拓出人類文明發展的“人間正道”!①總之,只要我們凝聚中國力量,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的首創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項權益,真正做到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生態文明的中國夢。
責任編輯:鄭 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