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萍

摘 要:近年來,貴州省黔東南州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積極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州呈現出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結構逐步改善、協調性逐步增強的發展態勢。但由于當前黔東南州的城鎮帶動能力不是很強,所以黔東南州經濟還存在著經濟總量不足、資源利用不充分、主導產業不夠突出、主攻方向不夠明晰、就業率有待提高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又影響著黔東南州新型城鎮化建設,通過如何增強城鎮化動力來實現貴州黔東南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關鍵詞:城鎮化;城鎮化動力;產業結構;途徑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3-0251-03
一、城鎮化理論
(一)新型城鎮化
城鎮化指人口向城鎮聚集,新型城鎮化,即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1]。
(二)城鎮化動力
推動城鎮化進程的動力機制包括對城鎮化起推動與拉動以及引導作用的各種力量。其中工業是推動農村城鎮化的根本動力,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關系,在工業化比例是20%~52%期間,兩者增長率為1∶1,呈現高度正相關的關系。其次第三產業是推動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后續力量,當工業化率達到52%時,第三產業將開始代替工業的主動力地位而成為后續動力。政府政策的引導作用也是推動城鎮化進程的一個引導力量,目前中國的政府將對城鎮化進程起著絕對性的作用,尤其是對基礎建設和公共福利方面,還有巨額的投資和全面的拆遷都需要政府來承擔。
二、黔東南州城鎮化建設現狀
(一)經濟總量現狀
截至2012年底,黔東南州全年生產總值(GDP)完成474.5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6.5%。從2008—2012年,黔東南州經濟提高加快,人均GDP達13 752元。財政總收入92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6.1億元、財政總支出248億元。
(二)產業結構現狀
農業經濟總量擴大逐步擴大。實現農業總產值156.7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其中:農業產值79.2億元、林業產值26.3億元、牧業產值43.2億元、漁業產值6.2億元,分別增長12.0%、16.4%、11.9%、18.8%。
黔東南州全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9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4%。工業結構調整優化,通過適度控制高耗能行業發展速度,六大高耗能行業增速基本呈逐月回落態勢,所占全州工業比重從上年的54.9%下降為 51.9%。同時,低耗能行業增長速度加快。
2012年,全州第三產業增加值228.07億元,增長17.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1.8%,拉動生產總值增長8.5個百分點。
截至2012年底,黔東南州三次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9.7%、23.2%和48.1%,與上年比,第一產業下降1.4個百分點,首次低于20%,第二產業保持不變,第三產業提高1.4個百分點。
(三)城鎮化建設現狀
近年來,黔東南州通過扶貧生態移民、撤鄉設鎮、城市新區建設等方式強力推進城鎮化,全州城鎮化率提高到31%,比2011年增加2.5個百分點。凱麻同城化寫入2012國發2號文件,通過凱里市、麻江縣委托凱里經濟開發區、爐碧經濟開發區管理4個鄉(鎮、街道)的方式,加快凱里麻江同城化。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資122.7億元,新增434公里城市道路;建立17個無害化垃圾處理場和15個縣城污水處理設施;城鎮供水能力增強自來水普及率達95.37%,人均綠化面積增加到10.8平方米。
目前黔東南州城鎮化的目標是:加快形成有黔東南特色的城鎮體系,推進“十城百鎮千村”工程;啟動鎮遠—岑鞏—三穗一體化和黎平—錦屏同城化規劃編制;做好黎平、鎮遠撤縣設市的準備,抓好50個鄉撤(并)設鎮工作。盡快完成凱麻城市綜合交通規劃,深入開展凱麻城市快速交通系統可行性研究,組織實施凱麻同城化重大項目建設。按照建制村通四級以上油路、中心村通三級以上油路的標準,支持有條件的1~2個縣率先實施“村村通油路”。建立城鄉統一的規劃管理體制;建立推進城鎮化和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協調調度體系。把農村危房改造與農村布局調整、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改變農村面貌。繼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使進城農民與城市居民待遇等同。推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工作。以“六好村寨”為抓手,啟動“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活動,加快新農村建設。推進城中村改造、推進城鄉棚戶區改造,推動園區、老城區與新區互動發展,擴大城市規模。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確保城鎮化率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
三、黔東南州新型城鎮化動力障礙分析
(一)工業對城鎮化發展根本性的推動作用
工業是城鎮化發展進程中的根本推動力,只有構造強大的經濟動力,才能為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做好經濟基礎的依托作用。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不是在城鎮蓋樓,讓農民去住,而是需要城鎮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能夠讓農村的多余的勞動力吸引到城鎮來。這就需要工業的主導作用大力拉動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給多余的農村勞動力。
根據當前黔東南州的現狀可看出,雖然自十二五以來,經濟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對城鎮化發展依然還存在很明顯的障礙,黔東南州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工業化程度低,產業的支撐能力弱,尤其是民營經濟、縣域經濟非常薄弱,第三產業雖有大幅發展,但是沒有工業主導作用做支撐,使得大量農民工涌入沿海發達城市而不愿留在本地城鎮生活,這在短時間內不利于黔東南州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
(二)農業農村內生力量拉動作用
雖然說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動力,但是它不僅僅包括城鎮向農村的拉動力,還有農村向城鎮的推動力,也就是需要依靠提升農業生產力,減少農業對農村勞動力的需要,才能產生出多余的勞動力進駐城鎮生活。
近年來,經過黔東南州上下和廣大農民群眾的辛勤努力,全州農民收入繼續保持持續穩定增長的良好勢頭,2012年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 679元,比上年增加730元,增長18.5%。這其中包含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仍然存在的問題有: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后,農業抗風險能力弱、產業化水平低,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大。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黔東南州農村向城鎮的推動力相對較弱,是城鎮化動力的障礙。
(三)政府政策引導的決定性作用
城鎮化的發展要尊重客觀的經濟規律,也要注重政府引導的決定性作用。政府一般通過制定城鎮化戰略、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和改變城鎮化制度環境來推動城鎮化進程。
十二五以來,黔東南州堅持“工業強州、城鎮帶州、旅游活州”三大戰略推動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黔東南州在貴州省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測評中的預排位從2011年第三位上升到2012年第二位,呈現速度與效益的雙豐收。同時我們也應該客觀地看到目前黔東南州公共服務能力弱,文化教育發展滯后,社會管理不完善;市場機制不健全,市場主體不強,市場體系不完善,市場配置資源的水平低,開放程度低,制約改革發展穩定的體制機制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都需要政府政策的逐步完善來給城鎮化進程掃清障礙。
四、黔東南州增強新型城鎮動力途徑及政策建議
(一)結合特色,優化布局,實現產城一體
黔東南州應該從地區當前實際出發,并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特有生態、人文、景觀等優勢,繼續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實現“產業城鎮一體化”。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繼續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州戰略,積極培育主導產業。圍繞貴州省確定黔東南州的“五張名片”,大力發展酒、民族制藥、茶葉、煙、特色食品。推進產業園區產業的要素配套以及延長產業鏈的問題。與此同時,關鍵的問題在于要實現產城一體,就需要繼續優化產城布局,使得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夠參與到產業結構的轉換和升級中去,才會使農民定居城鎮。
(二)城鎮化為依托建設新農村
黔東南州提出以產業化提升農業、工業化致富農民、城鎮化帶動農村,推進“三化同步”。城鎮化發展的結果是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人口轉移,而留在農村的勞動人口的生產生活資料都會相對富足,人口數量會處于一個均衡的水平。那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需要以城鎮化為依托,不僅使剩余勞動力能定居城鎮,同時要使農村勞動人口生活水平質量提升,達到小康水平。在黔東南州,要保護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積極性,就要落實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以及加快組建各級農村產權管理與交易中心,積極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加快確權登記,依法推進產權流轉,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三)政策完善,提高城鎮生活質量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問題不是在于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移了多少,而是在于城鎮化使得人們不僅在空間上的改變,同時伴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全面進入小康社會。政府政策的引導起決定性作用。黔東南州目前需要加強的地方有:戶籍制度改革,完善居住證配套政策。統籌保障城鄉住房、加快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強化校園和周邊地區安全管理。加大教育園區建設力度、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體系改革,啟動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加快建設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體育館、城市休閑廣場和全民健身服務中心。進一步提高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和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等。
(四)發展綠色產業,維持可持續發展
新型城鎮化就是綠色的城鎮化、生態的城鎮化。黔東南州結合地區實際,需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例如風電、生物質能、頁巖氣等新能源。推進“兩江一河”流域污染防治和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加強飲用水源水質保護與監測,對重點河流兩岸居住區實施環境綜合治理,減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現象。繼續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工程和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加大公益林管護力度。全力推進節能減排,積極實施重點節能減排工程,推行循環經濟試點工作;落實節能降耗年度責任目標,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管理,開展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動重點行業實施技術改造和清潔生產。人和自然的協調發展,才能維持可持續發展,為城鎮化進程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何剛,呂遷,李慧敏,馮燕.加快實現城鎮化投資新突破—河北省城鎮化建設紀實[J].中國科技投資,2013,(5):54-57.
[2] 葉耀先.城鎮化的動力與切入點[J].城市管理與科技,2013,(3):12-15.
[3] 周鐵軍.城鎮化進程中的中國式路徑選擇[J].現代商業,2013,(26):82-83.
[4] 張曙光.堅持城鄉統籌,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9):116-117.
[5] 馬曉河.新型城鎮化:未來經濟發展新動力[J].農村財政與財務,2013,(10):20-22.
[6] 楊成光.因地制宜、穩步推進貴州省城鎮化進程[J].當代經濟,2013,(8):124-126.[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