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士聰
摘 要:社會實踐活動拉近了學生與社會的距離,對學生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從高校專業課課堂延伸式社會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入手,不斷探索大學生實踐活動和專業課程相結合的實施方法,逐步提高大學生實踐活動的效果。
關鍵詞:大學生;實踐活動;專業課;延伸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3-0091-02
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逐年攀升,怎樣拉近在校學生與社會的距離已成為高校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經過調查走訪發現,許多高校的實踐活動都存在著做做樣子、走走形式、學生參與性不高等現象。筆者通過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通過自己親自參與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找到了大學生專業課課堂延伸式社會實踐活動的新模式。
一、專業課課堂延伸式社會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存在的問題:社會實踐活動與專業課聯系嚴重脫節
1.社會實踐的內容與學生的專業化程度匹配度較低。學校一般較為重視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形成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只是幫助大學生“感受”社會,甚至有些實踐活動完全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流于形式。
2.學校專業課課堂延伸式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單一,針對性、目的性不強。許多高校每學期都會組織各種實踐活動幫助學生走進社會、走進企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鍛煉他們的意志。可是這些活動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往往都是為了完成任務而進行的活動,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
3.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大多是由學校院系團委組織,而專業課教師參與較少。學校對專業課教師參與社會實踐沒有明確的要求,而專業課教師又往往因為教學、科研任務重,對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不高。
(二)教師存在的問題:教師對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不高
目前在高校的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教師“一言堂”、“滿堂灌”、“從理論到理論”的教學模式。老師在臺上講的眉飛色舞,學生在臺下聽得昏昏欲睡。多數老師認為,教師的職責是把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至于學生是否能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那不是我的職責。目前的現實情況是教師講授的專業理論知識,對于剛入校的大學生而言是陌生的,完全是一個嶄新的領域。大部分學生根本沒有具備站在理論聯系實際的角度進行理論知識學習的能力;少部分學生即使對這門專業課很感興趣,曾考慮到理論聯系實際,但是由于難度太大,也會最終選擇放棄。
二、專業課課堂延伸式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入探索
(一)專業課課堂延伸式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概況
高校本著服務社會,培養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的目的,在專業或者課程選擇時都經過大量的調研和考察。所以開設的許多專業都是與社會實際聯系十分緊密的。但是如果這些專業僅僅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那么當學生畢業時就無法與社會接軌,無法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需要。因此,部分高校開設了“社會實踐”課程。該課程由專業課老師兼任,在學生所學的專業課基礎上,挑選對專業課學習有幫助的知名企業,通過教師在實踐活動前后的“導、幫、講”,同學們在實踐中的“聽、看、悟”,在實踐后的“思、議、寫”,幫助學生達到“拓寬知識視野、了解企業運作模式、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二)大學生實踐活動與相關課程相結合的實施背景和目的
作為教師,最關心的是學生的專業發展,最重要的職責是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埃米爾·涂爾干說:“教育的目標根本上在于給孩子一種必要的推動力,讓他能以正確的方向開始人生之旅。”而這個“推動力”常常來源于將大學生相關專業課程和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筆者希望能夠通過專業課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同時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貫通,把大學生真正培養成為鐘愛所學專業,精通所學專業,具有真才實學的專業性人才。
(三)專業課課堂延伸式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方法
1.建立社會實踐基地,為專業課課堂延伸式社會實踐活動奠定基礎。社會實踐基地是社會實踐活動深入開展并取得實效的重要基礎。建立合作共贏的社會實踐基地,使之成為學校人才培養的搖籃,企業發展的加速器,科學技術的孵化器,以達到優勢互補,互惠共贏。通過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能有效地將校內外資源聯合起來,將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結合起來,將教學內容深化,科技成果轉化,大學生就業創業結合起來。
2.拓展專業課課堂延伸式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專業課課堂延伸式社會實踐活動要做到點面結合,以點帶面,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專業課教師需要在課下花功夫認真備課,找出所教專業課中核心內容和難以理解的理論知識點,并結合手中的資源,進行課堂的延伸。專業課教師要了解本地知名企業,熟知他們經營的狀況,通過與知名企業的溝通,幫助學生進入該企業進行參觀考察,并在參觀考察前后給予一定的指導。筆者在專業課《管理學》的課堂教學中,曾針對課本所學的內容與計劃參加社會實踐的企事業單位及時進行信息鏈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學校或者企事業舉辦的各種與自身專業有關的比賽,密切加強學生與社會的聯系。在學校可以舉辦各種實踐活動,如大學生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意大賽等。在創業大賽中設有實戰營銷的環節,要求學生們在校園中、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營銷活動,其實這是一項意義深刻的社會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幫助他們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并積極融入社會。在比賽前,專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比賽計劃書進行詳細和專業的指導,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比賽后,及時做總結。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還可以將學生參與的實踐活動作為講課的案例,幫助他們更深刻地理解理論知識,拉近書本與實踐的距離。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一個優秀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定位應該是引導者,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幫助學生把別人的研究成果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我們知道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往往更能夠激發人的斗志。因此教師可把每個班級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之前,先由教師下達每個小組需要完成的問題或者任務,讓學生有的放矢帶著問題去實踐,帶著答案和收獲回到學校,最后形成內容翔實的實踐報告。以鄭州宇通客車的實踐活動為例。各學習小組的問題如下:追溯了解“標準化”的歷史?宇通客車的“標準化”體現在哪里? 什么是流水線?宇通客車的流水線的工作流程體現在哪里?為什么要進行流水線流程?宇通集團的發展戰略是什么?宇通的人性化管理體現在哪里?要想成為宇通人需要具備哪些能力?等等。帶著問題去實踐,可以消除學生的盲目性。防止實踐結束了,仍不明白實踐的目的。教師所選的這些問題,應緊扣教材,與專業課的內容息息相關。在課堂任務匯報環節,教師應留出時間讓學生以自己的親身體會,講出在宇通客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中尋找到的問題答案和通過去圖書館查閱資料等獲得的答案。通過小組代表在課堂中與全班同學分享自己的見解和體會,引導學生深層次地理解管理學的理論知識和內涵。讓學生走上講臺展示社會實踐活動的收獲,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盡快地積累專業知識、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學以致用、厚積薄發;另一方面也能為學生創造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提升自信心。正如巴班斯基所說:“教學的趣味性不是單純地激起學生的喜悅之情,博得學生的一笑,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認識活動積極化,引起學生理解、掌握知識或者解決問題所帶來的喜悅心情。”使學生熱愛學習,樂于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endprint
4.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切實抓好社會實踐活動的評估環節。在每次實踐活動結束后,認真組織上好社會實踐匯報課。由各個學習小組挑選代表,在全班進行匯報、演說、辯論和競賽。評價采取自評、互評、第三方評價三種評價模式。自評包括:根據自己參與活動的貢獻度大小進行自我評價。互評包括:本組成員之間,根據組員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貢獻度互相評價;小組與小組之間互評。第三方評價:老師根據任務完成情況對每個匯報小組進行評價。評分的內容包括:實踐任務的完成過程、組內成員的配合情況、任務的完成情況,與課本中理論知識的聯系情況等。評分結果作為學生的平時成績,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重視程度。每次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后,要求每個學生完成實踐報告或論文,并把結果列入評估環節中去,努力做到把社會實踐活動與學生專業發展結合起來。
三、專業課課堂延伸式社會實踐活動的研究結論
僅就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而言,“無論是世界還是我們的大學中,變革的速度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同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學院和大學的主體就是多樣化和擴張”一樣,中國高等教育未來的發展主題一定也是多樣化的。只有多樣化才能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才能有效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從事的工作要求具備‘實用性的知識;知識越成為生產力,高等教育越被期望能培養更多有價值的人才”。這充分意味著,以前的大學教師“滿堂灌”、“一言堂”注定要成為歷史,而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一定會更廣泛地進入人們的視野,并逐步被人們所接受。
大學生專業課課堂延伸式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通過“活動”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夯實專業知識,提升認知能力,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動”起來,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學會鉆研、學會交流,拓寬了知識面,拉近了理論與實踐、學生與社會的距離,為廣大大學生走向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姚利民.大學教師教學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
[2] 孫妍.大學生社會實踐狀況調查——基于河南省的數據[J].經濟研究導刊,2009,(16):250-251.
[3] 胡宜挺,蒲佐毅.經管類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狀況調查與分析[J].教育管理,2009,(5):124-125.
[責任編輯 陳麗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