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逸飛
摘 要:創新是提升企業開發能力的力量源泉,沒有創新企業最終將失去開發能力。蘋果公司因為創新而重生;諾基亞則因為缺少創新而衰弱。企業的高速發展,需要有不斷強大的開發能力與之匹配,需要不斷激發提升企業開發能力的內在動力,其核心是處理好創新的三大因素:目的、態度與路徑。
關鍵詞:企業創新;目的;態度;路徑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3-0023-02
一、創新與企業創新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創新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條件,以至創新經濟學家克里斯·弗里曼和羅克·蘇特在其《工業創新經濟學》中,認為“經濟學家最不能忽視的是創新,它是經濟進步的一個基本條件及企業和民族、國家在競爭中的關鍵性因素。”[1]
那么,何謂創新?在英文中,“創新”(innovation)一詞起源于拉丁語,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oseph Alois Schumpeter)認為,所謂創新,就是指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是把從來沒有的“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及其“新組合”,引進生產體系中去[2]。
而企業創新,則是指在企業知識資本的推動下,對企業產品、技術、市場、資源配置、組織等諸多方面進行合乎本質特征的準確改進、改善和改造,從而有利于提高企業的效率和效益,促進企業經濟的更新與發展。
二、企業創新成功三大要素
創新把感悟和技術轉化為能夠創造新的市值、驅動經濟增長和提高生活標準的新的產品、新的過程與方法和新的服務,而企業創新成功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三大關鍵因素是:明確創新的目的、端正創新的態度和設定創新的路徑。
(一)明確創新的目的:市場成功和財務成功
創新的目的是什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其《新學習型經濟中的城市與區域》(Cities and Regions in the New Learning Economy)報告中提出的:“創新的涵義比發明創造更為深刻,它必須考慮在經濟上的運用,實現其潛在的經濟價值。”[3]不難看出,企業創新的目的在于獲得“超額利潤”,換句話說就是“創新要對市場成功和財務成功負責”。
“創新要對市場成功和財務成功負責”,這一點看起來容易理解,做起來并不容易。開發人員經常面臨這樣的選擇,某項功能用新的技術實現能得到更好的性能,是否使用這個新技術呢?不少開發人員往往偏愛選擇新的技術,而忽略了是否對市場、財務成功的判斷。做這個決策時,首選應該判斷新技術帶來的性能提升是否能被用戶感知?還要評估為這個提升而增加的成本是否值得?總之,決策是否創新,考慮的是企業整體的收益,而不是個人的興趣[4]。
理解了這一點,并不代表我們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在要斷創新能否對市場和財務成功時,必須克服“思維局限”和“本位主義”,站在全局的高度系統地分析問題。比如,為降低某產品的成本,某企業將A器件替換為成本更低的B器件,只考慮這個產品,成本是降低了。但如果A器件在其他產品中也大量使用,整體來看,可能由于局部將A器件更換為B器件,導致公司A器件的使用總量減少,反而使公司A器件的整體采購成本上升,上升的成本抵消了B器件帶來的成本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該創新就不能給公司帶來財務成功,是不應該實施的。
所以用全局的眼光判斷創新是否能達到市場、財務成功至關重要。
(二)端正創新的態度:“主人翁”的態度
Damanpour對影響組織創新的因素的研究進行元分析,管理者對于變革的態度等因素,與企業創新顯著相關[5]。
研發的根本是人,創新自然離不開人。墨守成規、思維懶惰的人不可能創新。企業經過多年的歷練,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也可能使企業員工養成了“跟隨思維”的習慣。當這種習慣正逐漸成為員工用得最多的思維方式時,這就成為了阻礙研發能力提升的毒瘤,必須盡早根除。在考慮一個功能怎樣開發時,企業員工通常會想:“這個功能別的公司是這樣做的,那我們也這樣做”,久而久之,“借鑒”變成了“生搬硬套”。雖然這樣思考最安全,但少了自己的思想和理解,也逐漸使員工喪失了創新的能力。
創新必須依靠不滿現狀的人來推動,但僅僅對現狀不滿是不夠的。要創新更需要有主動承擔責任和風險的勇氣,需要員工有“主人翁”的意識。對現狀的不滿,只是一個起點,但絕對不是終點。例如,某軟件公司產品功能越來越依賴嵌入式軟件開發,但各個產品的開發人員各自為戰,沒有統一的開發平臺,長此以往,公司必將嚴重浪費開發資源,阻礙公司產品開發能力的提升。要改變現狀,唯有通過技術創新,開發并推廣自己的“嵌入式基礎平臺”,才能改變這樣的現狀。誰來做這個創新?企業應賦予相關部門“平臺開發”的責任,使該部門做出實施這個創新的決定,所以勇于擔當的“主人翁”意識是創新的動力。
企業的員工需要以“主人翁”的姿態去積極思考:企業沒有新發展的現狀能容忍到什么程度?能夠依靠我的工作改變它嗎?能改變到什么程度?只有員工以“主人翁”的態度思考這些問題,企業才有創新的動力,才有創新的可能。所以創新和崗位無關,和態度相關。無論在什么崗位,員工有了“主人翁”的態度,思考并實踐創新的問題,那么創新成功就成為了可能,每一個員工在平凡的崗位上就一樣可以創新。
創新成功還需要員工以“主人翁”的姿態快速行動。有研究表明,如果幾家企業同時起步開發某種新產品,若某個企業的產品晚三個月進入市場,那么,該企業將至少比其他早進入企業的利潤率低30%,市場占有率低40%;若晚半年進入市場,那么,該企業則將至少比其他早進入企業的利潤率低50%,市場占有率低60% [6]。
(三)設定創新的路徑:先子彈,后炮彈
當企業決定進行某項大的創新時,有時會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境:創新失敗導致“速死”,不創新只能慢慢地“等死”,實際上這個時候,企業別無選擇,與其等死,不如用心做好創新,打開新的局面。此時,如何去組織、實施創新,就顯得尤為關鍵了。endprint
比如,某企業要進行“嵌入式基礎平臺”的創新,不僅要開發硬件、軟件的基礎開發平臺,更困難的是要推廣給每個開發者使用,讓他們改變原來的習慣,用新平臺開發。這面臨的不僅僅是眾多的技術問題,人的習慣、文化的沖突會更加棘手。此時確定一個合適的實施路徑比攻克技術難題更加重要。
柯林斯在《選擇卓越》中提出的“先子彈,后炮彈”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鑒。將一個創新的大目標(“炮彈”)中的一部分分解成可以先期實施的風險小、投入低、見效快的小目標,用小創新(“子彈”)去實現它們,規劃好這些小創新的實施步驟和節奏,逐個實施,在整個執行的過程中,不斷對小創新的效果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的結果來糾正、優化原來規劃的大目標的創新方案(校準炮彈),以確保在最終發射炮彈時一舉命中[7]。
按上述思路對“嵌入式基礎平臺”進行細致規劃,首先確定“嵌入式基礎平臺”包含三個子平臺:“CPU硬件平臺”、“操作系統平臺”、“操作系統隔離層”。開發和推廣這三個子平臺是大目標,是“炮彈”。那么針對這樣的“炮彈”,選取怎樣的“子彈”先發射呢?根據大目標,結合產品開發最急迫的需求,我們選擇先啟動“雙核CPU平臺”和“操作系統隔離層基礎診斷功能”兩個項目,它們分別是“CPU硬件平臺”和“操作系統隔離層”中最小的功能集,這就是我們先發射的兩顆“子彈”,這兩個項目開發周期在一年左右,人員投入可控,同時開發完成后和現有的操作系統一起可以組成一個基本的“嵌入式基礎平臺”來驗證平臺推廣中可能遇到的阻力,投入小、見效快,是合適的“子彈”。這兩顆“子彈”在目前的IPRAN系列產品開發中已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驗證了“嵌入式基礎平臺”這個大目標的可行性。有了這些驗證,企業可以準備發射“炮彈”了,現在“高性能多核CPU平臺”、“Linux系統通用軟件平臺”、“操作系統隔離層”這三個項目將齊頭并進,完成最終的大目標。
很多時候,對一個大的創新,雖然會仔細規劃,從小的創新開始做起。但做著做著,面對眾多的市場需求,就忘記了原來的目標,眼睛里只有手頭上的事。小創新做完后,短期內滿足了當時的市場需求,但丟失了大的目標,最終還是沒有滿足市場需求。所以創新需要持續,緊盯目標,不斷通過實踐校準目標,是規避風險,確保創新成功的關鍵[8]。
企業的變革就是用實際的創新倡導創新,每位員工都應該理解創新,勇于創新。通過創新企業就能逐漸跳出單純滿足產品需求的狹隘的開發思路,最終站到“平臺”的高度進行產品開發。
參考文獻:
[1] [英]克利斯·弗里曼,羅克·蘇特.工業創新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
[2] [美]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對于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M].何畏,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73-74.
[3] 王忠福.俄羅斯科技體制轉型與科技創新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3:16.
[4] 沈超紅,羅亮.創業成功關鍵因素與創業績效指標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231-235.
[5] Damanpour F.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1,34(3):555-590.
[6] 雷家,曹寧,等.技術創業企業創新成功的關鍵因素[J].科技創業月刊,2003,(8):43-44.
[7] 陳春花,劉禎.選擇成就卓越——吉姆·柯林斯最新管理研究成果綜述[J].管理學家·學術版,2012,(3):31-44.
[8] 雷家嘯,馬林.高技術創業企業創新成功的七項關鍵因素[J].中國經貿導刊,1999,(12):23-24.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