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純
摘 要:農村社會組織作為中國社會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農村各種社會組織建設與發展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彌補農村公共服務的不足、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乃至于小康社會的建成。推動農村社會組織建設,要從政府管理和農村社會組織自身建設兩個方面來推動農村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村社會組織;建設;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3-0028-02
現階段的中國,正處于一個至關重要的轉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無一不在發生著歷史性變革。城市如此,農村也是如此。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經濟社會治理和發展事關整個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大局。小康社會的建成,重點與難點仍然在農村。
農村社會組織作為中國社會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期共產黨執政的社會基礎,是形成農村新型社會治理結構的重要主體,是基層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它的建設與發展,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和農民權益,彌補農村公共服務的不足,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乃至整個國家小康社會的建成,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尤其是在今天,三農發展進入新階段,農村社會結構變動劇烈、城鄉融合發展加快的背景下,發展多種形式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和多層次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逐步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對于解決好三農問題,任務迫切,意義重大。
從某種意義上說,農村社會組織是有限理性的小農出于共同利益或價值需求而結成的自組織,是農村公民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村莊治理的重要內源性組織資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社會組織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中國僅合法注冊的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就高達15萬余個。中國農村社會組織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經濟型社會組織、民辦非企業組織、自治型社會組織和傳統型社會組織。
經濟型社會組織,是指以農業專業合作社為代表、與農村經濟活動有關或直接為農村經濟提供服務和支持的社會團體。這是近年來在農村發展最快的社會組織之一。多年來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一直強調支持農業專業合作社建設和發展。按照要求,今后農民合作社遍及農業生產、流通、技術設備等很多領域。國家要建立綜合評估體系,構建示范合作社,并從財政、稅收以及經營范圍等方面支持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對農村和農業發展來說,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可以幫助農民提高抗市場風險能力,更好地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碰到的技術、金融和儲存等一家一戶難以解決的問題。
民辦非企業組織包括民辦學校、幼兒園、敬老院和醫院等,主要分布在農村的教育、養老、慈善以及娛樂領域。民辦非企業組織對于改善農民生活、提升農民文化和技能水平、降低生活風險等,作用日益增大。
自治型社會組織是中國農村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這類組織既承擔著發展農村經濟的經濟功能,同時又履行著許多行政職能。這種類型往往派生出糾紛調解組織、老人協會等各種群眾組織。
農村傳統型社會組織包括家族、鄰里、互助以及娛樂方面的組織。與其他三類組織相比,這類社會組織往往歷史悠久,具有很重要的秩序維持、互助、經濟發展以及文化傳遞等功能。傳統型社會組織是農村自身發展內在需要的產物,與廣大農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類組織對農民外出務工也有相當大的幫助作用,比如,幫助他們找到工作、維護權益、化解外出時的心理孤獨問題等。
這四類社會組織在農村的數量、規模以及扮演的角色和屬性各有不同,它們已經是農村重要的社會組織骨骼,支撐著農村的建設和發展。
在看到可喜的發展變化同時,毋庸諱言,中國農村社會組織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受經濟發展水平和政策環境等因素影響,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一是立法進程滯后,法規不健全。至今沒有制定結社法,沒有專門的、全面的、嚴謹的關于社會組織管理的《社會組織法》,行業自律環境缺乏。同時人員編制、職稱評定、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稅收減免等方面也沒有相配套的法規與政策,使得多數社會組織隊伍不穩定,人員和知識結構老化,缺少應有的活力與作用。二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組織行為不規范。政府管理部門對農村社會組織工作調查研究很少,分類指導服務不夠,監督管理不到位。扶持政策和措施欠缺。三是社會組織中不少沒有按要求獨立于主管部門,管理力量與當前的工作任務不盡適應,組織機構不健全,規章制度不完善,制度不落實。至于檔案資料不完善、會費票據使用不規范、財務管理不規范等問題更是比較普遍。四是組織實力不強,社會地位不高。社會組織數量較少,先天活力不足,經濟實力弱,群眾對農村社會組織的認知范圍有限。五是農村社會組織自律機制不健全,遵紀守法意識不強,普遍缺乏自覺接受監督的意識。少數社會組織甚至不遵守國家法律規定,擅自開展違法違規或違反章程規定的活動。
農村社會組織發展緩慢和不足,不利于農村社會經濟穩定發展,不利于有效解決三農問題,不利于整個國家小康社會的建成。必須要有大的突破與發展。當前尤其需要在以下一些節點上下功夫。
從管理層面上看,首先是政府職能要有大的轉變。要改革政府包攬社會治理的傳統方式,加大政府職能轉移委托力度,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反哺”原則,向農村社會組織開放更多的公共資源和領域,為其發展壯大和參與社會管理讓渡空間。凡農村社會組織能夠自主決定,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事項,政府都要從原有職能中退出,轉變成規則的制定者和裁判者。在農村社會組織培育上要放開通道,降低門檻,精簡登記審批。放寬占地規模、人數、注冊資金等硬件標準,把關注點更多地轉向工作計劃、工作目標、完成情況等軟件標準。在規范管理上要強化、完善對社會組織活動的監管,強化社會組織自律,健全各類型社會組織法人治理制度、信息公開制度和聯合監管制度,建立和完善行業協會評估制度,充分發揮社會的監管力量。建立和完善淘汰機制,形成自我管理、社會監督、政府監管、有序退出的綜合治理機制。要通過建立專項基金,購買服務,信貸支持,稅收減免等財政政策提供經費保障。endprint
從農村社會組織自身建設上看,首先在意識上要明確, 得到農村和農民的認可,是農村社會組織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一個社會組織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社會認同,就如同喪失了生存土壤的植物。所以,廣大農民的認可是農村社會組織自身建設的主要出發點和立足點。
農村社會組織要大力發展增強內功。包括創建組織信譽,與公眾的交流,財務管理,人事和管理的運作,訴訟的處理與遵守監督程序等,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能力。要千方百計解決組織發展資金不足的難題,建立多渠道的資金來源,廣開財源,努力爭取各種形式的資助。學會宣傳,申請項目。在開展公益活動的同時開展與自身業務相符并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合法經營活動,提高經營性收入比例,努力做到自立。要解決人才問題。大膽創新,吸收優秀人才,注重吸收高素質的志愿者來彌補人力資源的不足。加強員工技術培訓和組織能力的建設,積極探索開展國際國內的各項合作,通過培訓、訪問、交流等種種形式開拓視野,努力學習和借鑒國外發展的理論及其經驗。要改進財務管理與規制。消解社團內部人員腐敗,以致組織失靈的基礎。注意加強盈余分配約束、支出比例約束,建立健全賬目公開規制。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
[2] 民政部.2012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Z].2013-06-19.
[3] 黃曉勇.中國民間組織報告(2009—2010)[M].北京: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4] 林修果.非政府組織管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5] 王名.中國非營利評論:第4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6] 國家民間組織管理局.2008年中國社會組織理論研究文集[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
[7] 陳金羅,劉培峰.轉型社會中的非營利組織監管[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8] 劉春湘.非營利組織治理結構研究[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7.
[9] 張鐘汝,范明林.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合作機制建設——對兩個非政府組織的個案研究[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
[10] 廖鴻.社會組織建設的新視野[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