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維 唐玉鳳
摘 要:小微企業作為就業的“容納器”、創業的“孵化器”,在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同時,能提供近全社會80%的就業機會,其生存和發展關系到大多數人們的生活水平,進而影響著社會的穩定發展。而小微企業由于規模小、資金不足,致使主觀、客觀兩方面都難以招聘及吸引適合其發展的人才。小微企業間的人力資源共享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力資源的互流,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減少企業的運行成本,促進小微企業的發展。
關鍵詞:小微企業;人力資源;共享模式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4-0106-02
隨著現代社會科技高速發展,產品技術的復制率愈來愈高,且容易被突破和超越,企業之間的競爭也隨之日趨激烈,降低成本成為企業實現利潤的主要手段之一,對小微企業更是如此。而實現企業間人力資源共享,對于企業而言,既可以提高人力資源水平,又可降低人力資源投入成本,一舉多得。目前,關于實現企業組織間的人力資源共享模式,研究的比較多,又與小微企業相關或能被小微企業借鑒吸收的模式主要有:實體合作共享模式中的聯合儲備模式、實體合作共享模式中的產學研合作模式、虛擬合作共享模式中的基于云技術的共享模式。
一、實體合作共享模式——聯合儲備模式
聯合儲備模式借鑒了物流供應鏈管理理論,是指單個企業不進行人力資源儲備,而是多個企業聯合起來進行,或者交由第三方完成人力資源共享。該模式中,人力資源儲備庫負責其各聯盟企業的人力資源招聘、培訓、薪酬管理、勞務關系管理等事項。根據負責人力資源儲備的主體不同,人力資源聯合儲備模式可以分為聯合人才庫、第三方人才庫。聯合人才庫是指,供應鏈中的上下游企業或人才需求相近的企業,為了節省企業人力資源成本、提高人力資源水平,增強供應鏈企業的競爭力,而聯合制定相應的人才計劃;第三方人才儲備是指,將人力資源管理等相關工作交由第三方服務機構來提供,企業不參與招聘、培訓等,大大減少了企業的相關工作量,降低了企業的人力資源投入成本。
人作為知識的載體,知識共享的同時,就是實現了人力資源的共享。關于供應鏈上的知識共享,Pedroso,M.C和Nakano的研究表明,供應鏈上的知識轉移和共享有利于把握顧客需求。Andersen,P.H和Munksgaard,K.B認為知識共享能提高產品開發速度和質量。鑒別供應鏈知識共享的影響因素是實施供應鏈知識共享的重點。關于供應鏈知識共享的影響因素,國外學者的研究主要包括組織結構特點、信任、溝通、知識接收者吸收能力等,國內也主要采用定性方法針對其中一個或某些影響因素進行討論。翁莉、仲偉俊[1]等通過研究認為,供應鏈知識共享行為受到共享收益、知識價值以及企業在供應鏈中的地位等多因素的影響。張旭梅、陳偉[2]等通過實證分析,表明知識共享平臺、知識共享激勵機制、企業組織學習能力、技術知識壁壘屬性和企業間相容性水平對知識獲取存在顯著的影響,企業組織學習能力和技術知識壁壘屬性對合作績效影響不顯著,知識共享平臺、知識共享激勵機制和企業間相容性水平對合作績效存在顯著影響。馮長利[3]則構建了以共享意愿為中介變量的影響因素模型,通過實證研究認為意愿的培育和提升是知識共享活動的重要前提,企業間還可從制度上保證共享活動的順利進行,即通過適當的獎懲措施,降低企業間所感知的共享成本,以達成共享意愿。
二、實體合作共享模式——產學研合作模式
近年來,對于產學研合作,國內外很多學者進行了一些深入的研究。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在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影響因素方面,國外學者主要集中在企業規模、研發投入、創新性、政府支持等方面上。Fontana.R,Geuna.Aand Matt.M等認為,小企業規模小、研發投入少、員工技術水平較低,會影響產學研合作效果。而Eom和Lee[4]則認為不是如此。他們認為,企業規模和研發投入對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傾向的影響是雙向的,雖然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更缺乏資源,如資金、研發能力和設備等,但這會使它們對產學研合作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樣,研發技術能力較強的企業,更有可能選擇內部研發,反而是研發能力較弱的企業更加需要借助外部的創新力量。Laursen.Kand Salter.A等認為,創新型企業比一般企業更加依賴于外部研究機構。小微企業需要合作研發提高員工技術水平、企業產品水平,但因面臨資金、合作網絡有限等問題,與學研方面的接觸或合作難以實現。同時,學研方面,擁有大量科技成果卻得不到推廣與應用,而政府的資金資助和平臺建設將為它們搭上合作的橋梁,一舉幾得。Eom和Lee 2010年通過對韓國538家企業的實證分析表明,在韓國,政府支持是促使企業選擇產學研合作的最重要因素。
在合作渠道上面,綜觀國外已有研究,可發現產學研合作渠道有專利、許可和衍生企業等方式。具體可分為科研成果,專利和許可,非正式交流和學生、勞動力流動,校友和專業組織交流,特定的組織活動合作,合約研究等6種類型。
國內關于企業對于產學研合作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企業規模、外部政策環境支持、學研方的科研成果效率、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雙方合作態度、利益分配等。產學研合作模式的渠道主要有合作技術創新、設備共享、人才培養和非正式信息交流、產業聯盟[5]等。小微企業在選擇產學研合作模式時,應根據企業特點,結合實際,分析存在的影響因素,選擇合適自己企業的渠道,實現人力資源水平的提升,提高企業產品的創新水平和技術水平。
三、虛擬合作共享模式—基于云技術的共享平臺
云計算(Cloud computing)于2007年由Google公司提出,雖已經過多年發展,但目前仍然沒有得到普遍認可的定義。分布式管理任務組DMTF(一個國際標準組織)白皮書對云計算的定義為:一種使快捷按需提供易用資源(包括網絡傳輸、存儲、應用、服務等)成為可能的服務提供方式,同時最小化管理需求。依據服務類型,云計算服務模式可以分為三類[6]:基礎設施即服務(Laas)、平臺即服務(Paas)、軟件即服務(Saas)。endprint
軟件即服務(Saas)作為云計算技術的主要應用模式之一,多被運用于消費級市場。用戶只需支付一定的服務費用,通過互聯網就可享受到相應的軟件、硬件與維護等服務。近年來,很多軟件企業將人力資源管理與Saas市場結合起來,作為其增長引擎之一。例如,2011年12月,SAP耗資34億美元并購云端運算型人才管理解決方案市場領引者Successfactors;2012年2月,甲骨文收購了人才管理云服務供應商Taleo,總價19億美元;2012年8月,IBM斥資13億美元收購了Kenexa公司,Kenexa公司是一家基于云計算的人力資源軟件供應商,主要幫助客戶提高人才招聘效率、員工生產率及提升員工留任率,改善人力資源管理質量。
在國內,王燕、吳正洋等研究了云計算技術在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中的應用,提出了基于云技術的人力資源系統:物理資源層(人力資源數據信息采集、網絡傳輸等)→虛擬資源層(數據收集、標準化處理和轉化等)→系統應用層(人力資源檔案維護、績效管理等)→應用終端層(自助服務管理界面)。杜鵬、栗慧峰于2012年提出了基于云技術的小微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共享平臺。平臺架構主要包括四層:第一層為基礎設施即服務(Laas)、第二層為平臺即服務(Paas)、第三層為軟件即服務(Saas)、第四層為客戶端(Client)。包含的模塊有登陸退出模塊、信息交互模塊、信息管理模塊、信息核實模塊、信譽評價體系模塊、第三方擔保模塊。這些模塊覆蓋了實現小微企業人力資源共享的前、中、后期工作,特別是其中的信譽評價模塊及第三方擔保模塊,具體內容為企業在平臺中過往交互的信息和企業之間的互評及第三方利用企業交付的保證金履行企業不履行的義務,能為求職者提供企業比較全面真實的信息,還能在企業有不良行為時為員工提供保障,能夠讓更多的人才放心加入到小微企業建設之中。如果能在信譽評價模塊中加入企業與員工的互評,應該更能促進企業與員工雙方在道德、行為舉動等方面的注重及提升,這個平臺的功能也會隨之更加完善及全面。
本文從共享模式方面對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可以看出,現有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這些研究成果較少以小微企業為特定對象,即使有,也是停留在理論層面,很少用于實踐。盡管如此,這些研究還是為小微企業人力資源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給以后的實證研究帶來了重要的啟示、借鑒。
參考文獻:
[1] 翁莉,仲偉俊,等.供應鏈知識共享的決策行為及影響因素研究[J].管理學報,2009,(6)12:1648-1651.
[2] 張旭梅,陳偉,等.供應鏈企業間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管理學報,2009,(6)10:1296-1300.
[3] 馮長利,李天鵬,等.意愿對供應鏈知識共享影響的實證研究[J].管理評論,2012,25(3):126-132.
[4] Eom,B Y,and Lee,K.Determinants of industry-academy linkages and their impact on firm performance:The case of Korea as a latecomer
in knowledge industrialization[J].Research Policy,2010,39(5):625-639.
[5] 劉芹,何彬斌,等.高科技產業集群共性技術合作研發模式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3,(4):43-45.
[6] 周文,等.中國云計算產業結構和商業模式[J].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
[責任編輯 王 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