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霏
摘 要:從外溢性的角度,探討文化產業的外溢性在建構軟實力方面的核心作用。從國家層面看,文化產業能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吸引和感染世界各國認同中國文化;從區域層面上看,文化產業為經濟增長提供精神和制度支柱,推動軟實力的提升;從企業層面上看,文化產業能推動企業發展,提升軟實力。
關鍵詞:文化產業;外溢性;軟實力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3-0044-03
引言
當今世界進入了一個綜合國力競爭異常激烈的時代,伴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及其國際影響力的延伸,大國競爭不僅體現在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等硬實力層面,更進一步體現在觀念、文化、發展模式的吸引力、國家形象、國際影響力等軟實力上。早在 1970 年,荷蘭哲學家馮·皮爾森在其《文化戰略》一書中就指出,文化戰略就是人類的生存戰略[1]。有學者指出,冷戰后,誰家的文化成為主流文化,誰家就是國際權力斗爭的贏家,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運用文化戰略去配合實現國家利益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認識到文化軟力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硬力量的合法性、吸引力、號召力。
文化產業的發展對國家的綜合國力尤其是軟實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今天的文化不只形成了今天的財富,更影響和決定著明天的經濟。隨著文化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經濟力和文化力所高度聯姻的產業形態——文化產業,已成為發達國家公認的朝陽產業,是許多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顯示著越來越強勁的軟實力,文化是綜合了社會和經濟兩方面的精神財富。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越來越表明,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取決于科技與文化的競爭力。發達國家都已經明確地將文化產業提升到民族經濟復興的重要高度上。
一、基于外溢性的文化產業發展價值
外溢性,也稱外部性,作為經濟學的重要概念,在20世紀初由馬歇爾提出,指生產或消費對其他團體強征了不可補償的成本或者給予了無需補償的收益的情況。外溢性認為任何市場活動都構成環境的一部分并將對沒有直接參與市場活動的主體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即構成正外溢性或者負外溢性。
文化產業外溢性的認知邏輯:
(一)文化產業外溢性
關于文化產業正外溢性的標準定義不是很多,一些學者結合外部性特征與文化產業的特征對文化產業的外部性特征進行了分析、闡述。Baume(2003)認為文化產品是具有為人們帶來潛在和實際收益的文化產品。人類生活有重要意義,屬于“優效品”,Payne在Baume理論的基礎上,對文化產業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他探討了文化產業的四類正外部性類型:“一是文化產業自身會產生積極的經濟活動;二是文化產業會促進互補性商品和服務類型的發展,如旅游和其他的服務性行業;三是文化增強了一個既定社區的有益品供給;四是明天的文化,主要是文化創新、文化保護及對后代的影響”。
結合上述學者關于文化產業正外部性的闡述,我們可以對文化產業的正外部性作出如下總結:文化產品是具有大量社會價值和潛在收益的優效品,但是由于文化產品綜合價值的難以評估性以及文化產品的公共產品屬性,導致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并沒有因此獲得額外的經濟效益,從而使文化產品給生產者創造的個人收益小于對整個社會的總收益,于是出現了正外部性,導致了文化產品的生產與需求并沒有達到市場最優。
(二)文化產業外溢性的產生因素
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在生產和銷售文化產品過程中,額外給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積極價值,卻并未因此獲得文化產品應帶來的更多的報酬,便導致了文化產業的外溢性的產生。文化產業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與潛在收益,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文化產業能傳播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文化產品具有娛樂屬性和教育價值,同時還是傳播政治觀念、國家意志和價值觀念的重要載體,在流通與消費過程中,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灌輸給消費者某種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倫理的價值觀念、思想。行為主體希望通過這種柔性傳播的影響作用,從人們的思想深處增強對國家、政黨、民族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從而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同時,通過文化產品的流通、消費,還可以否定一些有礙于中國體制、國家安全的觀念、思想與主張,從而達到維護中國政治體系和社會秩序穩定目的。
2.文化產業能優化城市綜合功能,樹立良好城市形象。從城市文明起源以來,城市便成為人類最重要的生活聚集地。城市的發展史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城市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各種復雜的系統,逐步形成了穩定的城市功能,最主要的有經濟、政治、文化、服務等功能。隨著城市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城市的各種功能不斷完善和優化,使之更適應人類的需要。在文化發展的推動下,城市的文化功能日益凸顯,文化產業的繁榮、文化產品的豐富和文化場所的發展,加快了城市綜合功能的不斷優化。文化作為城市發展的新興元素逐漸被人們所認同。文化產業,日益緊密地和城市建設、城市規劃、城市復興、城市升級等聯系在一起,在區域經濟和城市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產業促使城市功能不斷完善,提升了城市的整體魅力和社會影響力。
3.文化產業能夠提升文化軟實力。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的發展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美國著名的經濟管理學家德魯克說:“今天,真正占主導地位的資源以及絕對具有決定意義的生產要索,既不是資本,也不是土地和勞動,而是文化”。“文化所塑造的價值觀念和人文精神,以及由此產生的創造力是推動城市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2]文化產業是將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融為一體的行業,城市通過發展文化產業所提供和生產的精神產品和文化產品,能夠產生大量知識與智慧,從而形成巨大的創新能力與創造能力,成為推動城市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等全面進步的“文化軟實力”。
二、文化產業外溢性與建構軟實力
(一)軟實力的構成因子endprint
軟實力(SOFT POWER)是指國際關系中,一個國家所具有的除經濟、軍事以外的第三方面的實力,主要是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民意等方面的影響力。約瑟夫·奈最早明確提出并闡述了軟實力這一思想。他認為,軟實力則是“一國透過吸引和說服別國服從你的目標從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能力”[3]。
有學者認為,“軟實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內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即在能對他國產生吸引力的地方發揮作用。二是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觀的吸引力,即當這個國家在國內外努力實踐和推銷這些價值觀的時候。三是外交政策的道義和正當性,即政策需要被認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四是處理國家間關系時的親和力。五是發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對國際規范、國際標準和國際機制的導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國際輿論對一國國際形象的贊賞和認可程度。
(二)文化產業外溢性在構建軟實力的核心作用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文化產業外溢性的各種表現,而文化產業外溢性在構建軟實力方面的核心作用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加以體現。
1.從國家層面上看,文化產業能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吸引和感染世界各國認同中國文化。前面已經提到,國家軟實力靠的是吸引力和感召力。文化產業的發展必然會提高這種吸引力和感召力。約瑟夫·奈曾經說道:“如果它能夠建立一種機制,鼓勵其他國家按照它所希望的那樣行動,它大概就不再需要過多使用代價高昂的胡蘿卜和大棒。”[4]有的學者認為“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為一個國家在制度與文化層面的“魅力”。軟實力盡管不會增加一個國家的軍事、經濟等方面的硬實力,但卻能使一個國家的硬實力更加易于被別國接受,減少國家使用硬實力時付出的代價,增強別國的認同感和向心力。
2005年4月23日,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在海南博鰲亞洲論壇上發表演講時說,“中國重新崛起應走文化復興之路”,“這樣全世界都將會看到,中國的雄心不是要征服世界,而是要以一種充滿活力的,高層次的,為大眾所喜愛的文化來使其文明重新綻放光彩,使中國人民享受高水平和高質量的生活。這樣的中國對于世界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5]因此,中國通過自身文化建設來增強自己軟實力是廣受歡迎、大有可為的領域。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不僅要靠國內文化建設的發展,還要靠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
中國的軟實力構建已探索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許多效果。譬如中國文化年活動的舉辦,孔子學院的設立等。中國文化年已在俄羅斯、法國等許多國家舉辦。而孔子學院的設立,據新華社報道,迄今已有123所、覆蓋49個國家和地區,極大地促進了漢語和中國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2.從區域層面上看,文化產業為經濟增長提供精神和制度支柱,推動軟實力的提升。在區域層面上,軟實力是指一個地區通過直接訴諸心靈的方式,動員和發揮心智能量的作用來達到區域的社會和經濟目標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要依靠對內激勵民眾的士氣,整合民眾的力量,發揮民眾的聰明才智,對外吸引人才、資金和技術(包括工業技術和管理、組織技術),以實現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目的的能力。現代經濟學分析證明,這種能力以區域文化、人才素質、公共服務和區域形象為基礎。其中的區域文化,既包括具有區域特色的、靜態的文化,也包括區域的文化生產力。需要說明的是,政治地位——如首都、省會城市等具有政治地位上的優勢——雖然是一種無形而重要的資源,而且也是區域吸引力的來源之一,但是它一般并非區域本身爭取、建設的結果,而更接近于資源稟賦一類,而資源稟賦主要是作為區域硬實力發揮作用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最重要的經濟功能在于:文化生產能夠創造價值和獲得額外收益,這是促進積累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文化含量具有提升產品使用價值的功能。在物質生產中,對文化進行深度嫁接,能帶來產品品質的提升,文化含量與文化附加值在現代商品中越來越高。商品的構思、造型、款式等都凝結著一定的文化個性和文化素養。能促使商品在一定的銷售區域和層次增值走俏。文化因子在經濟活動中所占的份額越大,其產品的文化含量及由此帶來的附加值越高,在市場中所實現的價值也越大。消費者所購買的不只是商品本身,而更重要的是一種能與消費者心理需求產生共鳴的文化。具有相同使用價值和技術質量的商品,其經濟價值不僅可能由于使用功能和技術質量的改進而提高,而且更會由于其附加的文化含量的不同而上升。科技、知識和信息已經成為提高經濟效益的核心支持力量。文化對經濟的影響,還表現在經濟增長中的科技貢獻率越來越大,科技提供了現代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與源泉。
軟實力的核心是文化和價值觀。各個國家獨特價值觀組合猶如一個社會的經濟指紋,它們是破譯一國經濟成敗的深層因子。曾是美國開發署官員的勞倫斯·哈里森在《促進社會進步的文化變革》一文中,分析了三十年來東亞的經濟奇跡和近十五年來拉美的經濟變化,指出進步文化與停滯文化在價值觀上存在的差異,對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文化的力量是明顯可見的。日本、新加坡、韓國和美國都以其獨特價值觀念組合,激發國民的創新精神,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從而大大增強了國家的競爭力。同樣在日本的明治維新時期,因為日本政府把精神要素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最關鍵的要素,認為文化發展直接決定經濟的發展速度,重視文化、精神的作用是日本的經濟能得到迅速發展的原因。世界上的一些強國,諸如美國、歐洲國家這些國家的崛起,自立自強,不斷超越歷史的途徑都要靠民族精神。
3.從企業層面上看,文化產業能推動企業發展,提升軟實力。在企業層面上,軟實力是指企業以直接訴諸心靈的方式,對外占領利益相關方的心靈,對內依靠運用員工心智能量以達到企業目標的能力。在企業內部,企業文化、管理制度、組織模式、領導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其軟實力資源,而在企業外部,品牌和服務、社會責任和企業知名度三個方面則是其軟實力的資源基礎。
企業軟實力主要包括:企業文化力、社會責任力、企業創新力、品牌商譽力和集成整合力五方面。企業文化力是指通過企業文化的發展而形成的推動企業發展的深層次動力,是企業“軟實力”形成的根源。企業文化具有本企業特色的思想、道德、價值觀、企業風俗習慣、精神面貌等鮮明的企業特征,其作為推動企業發展的深層次力量,具有非實體性特征。
企業文化軟實力作為企業綜合實力與競爭力的重要組成,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石,其根植于企業自身的文化土壤,具有明顯的企業特征。這種文化軟實力在企業內部體現為領導與管理機制、內部凝聚力;同時,品牌作為軟實力的另一種體現,在企業競爭與發展中亦發揮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文化產業的外溢性對建構軟實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國家層面看,文化產業能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吸引和感染世界各國認同中國文化;從區域層面上看,文化產業為經濟增長提供精神和制度支柱,推動軟實力的提升;從企業層面上看,文化產業能推動企業發展,提升軟實力。
參考文獻:
[1] 馮·皮爾森.文化戰略[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73.
[2] 彼得·德魯克.21世紀的管理挑戰[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25-28.
[3] 約瑟夫·奈.美國注定領導世界?——美國權力性質的變遷[M].劉華,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85.
[4] 約瑟夫·奈.美國霸權的困惑[M].鄭志國,等,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10.
[5] 李光耀.在海南博鰲亞洲論壇上的演講.中國“重新崛起”,世界實現共贏[N].參考消息,2005-05-26.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