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雨婷 劉斌紅 關家麟 傅彬彬
摘 要:本量利分析是為決策和規劃提供必要的財務信息的一種定量分析方法,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基于本量利分析原理可以對許多復雜的事項進行分析判斷。以手機套餐為分析對象,對消費者如何合理選擇通信套餐問題進行了分析,以減少消費者在選擇套餐業務時的盲目性,增強其消費的合理性;同時,也為運營商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合理建議,以實現消費者和運營商雙贏。
關鍵詞:本量利分析;通信套餐;合理選擇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4-0273-03
一、本量利分析的前提條件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成本、業務量、價格和利潤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例如,成本與業務量之間可能呈線性關系也可能呈非線性關系;銷售收入與銷售量之間也不一定是線性關系,因為售價可能發生變動。為了建立本量利分析理論,必須對上述復雜的關系做一些基本假設,由此來嚴格限定本量利分析的范圍,對于不符合這些基本假設的情況,可以進行本量利擴展分析。
(一)相關范圍和線性關系假設
由于本量利分析是在成本性態分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成本性態分析的基本假設也就成為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設,也就是在相關范圍內,固定成本總額保持不變,變動成本總額隨業務量變化成正比例變化,前者用數學模型來表示就是y=a,后者用數學模型來表示就是y=bx,所以,總成本與業務量呈線性關系,即 y=a+bx。
(二)品種結構穩定假設
該假設是指,在一個生產和銷售多種產品的企業里,每種產品的銷售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比重不會發生變化。但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企業很難始終按照一個固定的品種結構來銷售產品,如果銷售產品的品種結構發生較大變動,必然導致利潤與原來品種結構不變假設下預計的利潤有很大差別。有了這種假定,就可以使企業管理人員關注價格、成本和業務量對營業利潤的影響。
(三)產銷平衡假設
所謂產銷平衡就是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總是可以銷售出去,能夠實現生產量等于銷售量。在這一假設下,本量利分析中的量就是指銷售量而不是生產量,進一步講,在銷售價格不變時,這個量就是指銷售收入。但在實際經濟生活中,生產量可能會不等于銷售量,這時產量因素就會對本期利潤產生影響。
正因為本量利分析建立在上述假設基礎上,所以一般只適用于短期分析。
二、本量利分析的作用
本量利分析方法是在經濟領域中進行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目前,無論在西方還是在我國,本量利分析的應用都十分廣泛。它與經營風險分析相聯系,可促使企業努力降低風險;與預測技術相結合,企業可進行保本預測、確保目標利潤實現的業務量預測等;與決策融為一體,企業據此進行生產決策、定價決策和投資不確定性分析;企業還可以將其應用于全面預算、成本控制和責任會計,將此作為經營決策、收支平衡控制和投入產出能力分析的依據。
三、基于本量利分析的通信套餐選擇分析
由于各種假設前提的限定,就把在相關范圍之外,不符合三大假設的情況排除在外了。但是除此之外,在實際經濟活動中,一些成本、銷售收入和業務量并不完全具備的特殊業務也可以用本量利模型來分析。下面我們通過對實際套餐的分析來說明如何利用本量利分析法的原理來發揮其在套餐分析中的作用。
(一)問題假設
1.文中討論手機話費指一般用戶平均每月手機話費額。
2.不考慮各類短期優惠政策。
3.本文主要從流量角度分析套餐消費的價值區間。新的套餐構成因素代入模型時,如短信使用量、處理方法等同。
4.符號說明:A表示套餐月費,B表示套餐月費除外的其他費用,C表示單位流量的價格,y表示使用的話費總額,x表示超出套餐的流量使用量。
(二)提出問題
據我們調查,大多數人在通信消費方面并不會進行合理的規劃與選擇,導致大量資金的浪費,那么究竟怎樣分析自己對套餐的選擇和使用是不是足夠合理呢,對于這個問題,本文通過建立分析模型,對合理選擇通信套餐問題進行了較深入的分析。
(三)分析問題
構成移動通信費用的因素非常多,如語音通話費、短信收費、無線網絡上網費、漫游費等。由于各種構成因素與其使用量都存在強相關關系,所以可以構成以使用量為自變量的函數。通過對移動提供的套餐方案及其他服務種類的調查統計,我們選擇對中國移動動感地帶新網聊200套餐和新網聊400套餐這兩種為目標套餐進行分析。
由于我們對通信套餐的分析是在消費者的角度分析,缺乏了利潤要素,基于對此案例特殊性的考慮,我們在傳統的本量利分析模型的基礎上,建立出適合于消費者角度套餐分析的本量利模型。于是,有以下公式:
y=A+B+Cx
由該模型可知,流量使用量超出套餐限額后,隨著流量使用量的繼續增加,話費總額超出套餐月費與其他費用之和呈線性正相關繼續增加。
由移動制定的套餐內容以及我們的調查數據,有以下結果:
1.選擇新網聊200套餐的用戶群體的話費比選擇新網聊400套餐的用戶群體更高。
2.選擇新網聊200套餐的用戶群體的除套餐月費之外的增值業務費比選擇新網聊400套餐的用戶群體更高。
3.選擇新網聊200套餐的用戶群體及選擇新網聊400套餐的用戶群體的超量流量使用量分別為46M和48M。
4.移動制定的這兩種套餐的信息如表1。
整理分析,可得出以下結果:
1.新網聊200套餐選擇者的平均流量使用量超出了套餐中流量限額46M,計價23元。新網聊400套餐選擇者的平均流量使用量超出了套餐中流量限額48M,計價24元。而超出部分的流量正是以0.5元/M收費的高價流量,這無疑增加了其話費總額。endprint
2.新網聊200套餐的用戶如果能夠選擇新網聊400套餐(含有流量100M),即固定套餐月費只增長了4元,而流量限額卻增加了50M,并且這樣一來,流量不會超出限額(96M<100M),就不會有額外的以0.5元/M計價的流量費用產生,從而使得話費總額降低,這就實現了以更低的話費享受更多的流量。
3.同樣的,新網聊400套餐的用戶如果能夠選擇更高一檔的套餐,如新網聊600套餐,即可實現固定套餐月費只增長了8元,而流量限額卻增加了100M,這樣一來,流量不會超出限額(148M<200M),同樣使得話費總額降低,也實現了以更低的話費享受更多的流量,提高了為通信所付出成本的效用,同時又降低了通信成本。
(四)結論
將調查所得的兩種套餐數據一般化,得圖1。
因此,選擇套餐1的消費群體由于流量超出套餐限額而導致付出比較高的代價去繼續使用流量,導致他們的話費總額高于選擇套餐2的人,即如果不更換套餐,當他們超出使用mM流量時就要多mC1付出的話費,這遠大于兩套餐間的差價。所以,他們更應當選擇套餐2,實現在享受更多優惠的同時付出更少的話費;而對于選擇套餐2的消費群體來說,其中流量使用量接近或超過下一檔套餐限額的消費者更應當選擇下一檔套餐,來實現自己資金的效用最大化。
四、提出建議
(一)對消費者的建議
1.消費者在運營商所推出的現有套餐基礎上通過比較分析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套餐。我們建立的模型應用靈活,從橫向看,不僅適用于流量角度的分析,也適用于在短信使用量角度的分析;從縱向看,適用于對每一檔套餐的使用者進行分析。在同樣的月租費下,可以根據自己的消費偏好選擇合適的有側重的套餐(如重流量的套餐);對于月租費不同的,應該根據自己的歷史話費賬單分析自己應該選擇哪個檔次的套餐更合理。
2.除了上面這種通過選用不同的套餐來節省費用的方法外,消費者還可以在已使用套餐的基礎上,通過辦理相關的短期優惠業務來實現降低話費的目的。如辦理校園暢聊包或校園親情快線等,但這類優惠只能在校園中使用,出校園后將按正常收費。
(二)對運營商的建議
1.根據用戶實際使用情況調整現有套餐業務的結構。例如,可以適當減少免費短信使用量,相應增加免費流量使用量,另外增加語音通信優惠這一項業務。這樣,消費者得到了更多的實惠,其滿意度會相應提高,繼而提高消費力度,從而就有利于運營商進一步擴大運營商的市場份額。
2.進一步細分現有的業務套餐,進一步細分消費市場。現有的套餐業務僅僅是很粗的單一分類,沒有將用戶的需求、消費習慣以及用戶特征結合起來,眾多的套餐所面對的目標用戶群相互交叉,用戶似乎什么套餐都想選擇,但卻不知道哪款套餐真正適合自己。
可見在現實生活中,消費者應該樹立積極的通信消費觀,主動合理規劃和選擇自己的套餐,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同時,運營商在制定通信套餐時,應進一步了解和掌握當地用戶通信消費市場的特點,制定滿足客戶群體個性化需求的套餐優惠規則,在提升自身利益的同時又獲得用戶的信賴和擁護。
參考文獻:
[1]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成本管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
[2] 郭華,劉林然,桂李進.本量利分析的實踐應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1,(16).
[3] 余緒纓,汪一凡.管理會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 楊文士,李曉光.管理學原理[M].北京:中國財政出版社,2013.
[5] 范靜.本量利分析模型的局限性及其擴展[J].西南財經大學學報,2005,(8).
[責任編輯 王 佳]endprint
2.新網聊200套餐的用戶如果能夠選擇新網聊400套餐(含有流量100M),即固定套餐月費只增長了4元,而流量限額卻增加了50M,并且這樣一來,流量不會超出限額(96M<100M),就不會有額外的以0.5元/M計價的流量費用產生,從而使得話費總額降低,這就實現了以更低的話費享受更多的流量。
3.同樣的,新網聊400套餐的用戶如果能夠選擇更高一檔的套餐,如新網聊600套餐,即可實現固定套餐月費只增長了8元,而流量限額卻增加了100M,這樣一來,流量不會超出限額(148M<200M),同樣使得話費總額降低,也實現了以更低的話費享受更多的流量,提高了為通信所付出成本的效用,同時又降低了通信成本。
(四)結論
將調查所得的兩種套餐數據一般化,得圖1。
因此,選擇套餐1的消費群體由于流量超出套餐限額而導致付出比較高的代價去繼續使用流量,導致他們的話費總額高于選擇套餐2的人,即如果不更換套餐,當他們超出使用mM流量時就要多mC1付出的話費,這遠大于兩套餐間的差價。所以,他們更應當選擇套餐2,實現在享受更多優惠的同時付出更少的話費;而對于選擇套餐2的消費群體來說,其中流量使用量接近或超過下一檔套餐限額的消費者更應當選擇下一檔套餐,來實現自己資金的效用最大化。
四、提出建議
(一)對消費者的建議
1.消費者在運營商所推出的現有套餐基礎上通過比較分析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套餐。我們建立的模型應用靈活,從橫向看,不僅適用于流量角度的分析,也適用于在短信使用量角度的分析;從縱向看,適用于對每一檔套餐的使用者進行分析。在同樣的月租費下,可以根據自己的消費偏好選擇合適的有側重的套餐(如重流量的套餐);對于月租費不同的,應該根據自己的歷史話費賬單分析自己應該選擇哪個檔次的套餐更合理。
2.除了上面這種通過選用不同的套餐來節省費用的方法外,消費者還可以在已使用套餐的基礎上,通過辦理相關的短期優惠業務來實現降低話費的目的。如辦理校園暢聊包或校園親情快線等,但這類優惠只能在校園中使用,出校園后將按正常收費。
(二)對運營商的建議
1.根據用戶實際使用情況調整現有套餐業務的結構。例如,可以適當減少免費短信使用量,相應增加免費流量使用量,另外增加語音通信優惠這一項業務。這樣,消費者得到了更多的實惠,其滿意度會相應提高,繼而提高消費力度,從而就有利于運營商進一步擴大運營商的市場份額。
2.進一步細分現有的業務套餐,進一步細分消費市場。現有的套餐業務僅僅是很粗的單一分類,沒有將用戶的需求、消費習慣以及用戶特征結合起來,眾多的套餐所面對的目標用戶群相互交叉,用戶似乎什么套餐都想選擇,但卻不知道哪款套餐真正適合自己。
可見在現實生活中,消費者應該樹立積極的通信消費觀,主動合理規劃和選擇自己的套餐,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同時,運營商在制定通信套餐時,應進一步了解和掌握當地用戶通信消費市場的特點,制定滿足客戶群體個性化需求的套餐優惠規則,在提升自身利益的同時又獲得用戶的信賴和擁護。
參考文獻:
[1]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成本管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
[2] 郭華,劉林然,桂李進.本量利分析的實踐應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1,(16).
[3] 余緒纓,汪一凡.管理會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 楊文士,李曉光.管理學原理[M].北京:中國財政出版社,2013.
[5] 范靜.本量利分析模型的局限性及其擴展[J].西南財經大學學報,2005,(8).
[責任編輯 王 佳]endprint
2.新網聊200套餐的用戶如果能夠選擇新網聊400套餐(含有流量100M),即固定套餐月費只增長了4元,而流量限額卻增加了50M,并且這樣一來,流量不會超出限額(96M<100M),就不會有額外的以0.5元/M計價的流量費用產生,從而使得話費總額降低,這就實現了以更低的話費享受更多的流量。
3.同樣的,新網聊400套餐的用戶如果能夠選擇更高一檔的套餐,如新網聊600套餐,即可實現固定套餐月費只增長了8元,而流量限額卻增加了100M,這樣一來,流量不會超出限額(148M<200M),同樣使得話費總額降低,也實現了以更低的話費享受更多的流量,提高了為通信所付出成本的效用,同時又降低了通信成本。
(四)結論
將調查所得的兩種套餐數據一般化,得圖1。
因此,選擇套餐1的消費群體由于流量超出套餐限額而導致付出比較高的代價去繼續使用流量,導致他們的話費總額高于選擇套餐2的人,即如果不更換套餐,當他們超出使用mM流量時就要多mC1付出的話費,這遠大于兩套餐間的差價。所以,他們更應當選擇套餐2,實現在享受更多優惠的同時付出更少的話費;而對于選擇套餐2的消費群體來說,其中流量使用量接近或超過下一檔套餐限額的消費者更應當選擇下一檔套餐,來實現自己資金的效用最大化。
四、提出建議
(一)對消費者的建議
1.消費者在運營商所推出的現有套餐基礎上通過比較分析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套餐。我們建立的模型應用靈活,從橫向看,不僅適用于流量角度的分析,也適用于在短信使用量角度的分析;從縱向看,適用于對每一檔套餐的使用者進行分析。在同樣的月租費下,可以根據自己的消費偏好選擇合適的有側重的套餐(如重流量的套餐);對于月租費不同的,應該根據自己的歷史話費賬單分析自己應該選擇哪個檔次的套餐更合理。
2.除了上面這種通過選用不同的套餐來節省費用的方法外,消費者還可以在已使用套餐的基礎上,通過辦理相關的短期優惠業務來實現降低話費的目的。如辦理校園暢聊包或校園親情快線等,但這類優惠只能在校園中使用,出校園后將按正常收費。
(二)對運營商的建議
1.根據用戶實際使用情況調整現有套餐業務的結構。例如,可以適當減少免費短信使用量,相應增加免費流量使用量,另外增加語音通信優惠這一項業務。這樣,消費者得到了更多的實惠,其滿意度會相應提高,繼而提高消費力度,從而就有利于運營商進一步擴大運營商的市場份額。
2.進一步細分現有的業務套餐,進一步細分消費市場。現有的套餐業務僅僅是很粗的單一分類,沒有將用戶的需求、消費習慣以及用戶特征結合起來,眾多的套餐所面對的目標用戶群相互交叉,用戶似乎什么套餐都想選擇,但卻不知道哪款套餐真正適合自己。
可見在現實生活中,消費者應該樹立積極的通信消費觀,主動合理規劃和選擇自己的套餐,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同時,運營商在制定通信套餐時,應進一步了解和掌握當地用戶通信消費市場的特點,制定滿足客戶群體個性化需求的套餐優惠規則,在提升自身利益的同時又獲得用戶的信賴和擁護。
參考文獻:
[1]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成本管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
[2] 郭華,劉林然,桂李進.本量利分析的實踐應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1,(16).
[3] 余緒纓,汪一凡.管理會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 楊文士,李曉光.管理學原理[M].北京:中國財政出版社,2013.
[5] 范靜.本量利分析模型的局限性及其擴展[J].西南財經大學學報,2005,(8).
[責任編輯 王 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