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摘 要:經濟犯罪①死刑的逐步廢止是我國目前死刑廢止進程中的首要問題。我國通過司法方式對經濟犯罪死刑進行限制,產生了明顯積極的效果。《刑法修正案(八)》削減了13種罪的死刑,為我國經濟犯罪死刑的廢止邁出了關鍵一步。至此,可繼續通過司法上著力統一經濟犯罪死刑適用的標準,推動經濟犯罪死刑限制進程。
關鍵詞:經濟犯罪;死刑;司法限制
中圖分類號:DF6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4-0304-02
有學者曾提出中國應分三個階段逐步廢止死刑,而廢止死刑之路的突破口就是逐步廢止非暴力犯罪的死刑[1]。《刑法修正案(八)》明確取消了13種罪的死刑,其中廢除的大多為經濟犯罪的死刑。至此,《刑法》分則第三章還剩下走私假幣罪、集資詐騙罪等為數不多的可以適用死刑的經濟犯罪罪名。在此背景下,進一步限制經濟犯罪的死刑適用則是當前死刑改革的關鍵所在。本文擬在理論界對死刑司法限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我國經濟犯罪死刑限制的具體路徑。
一、我國經濟犯罪適用死刑的立法演進
在79《刑法》頒布前,由于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及依據毛澤東主席的“殺人要少”、“保留死刑”的死刑思想影響,我國對經濟犯罪適用死刑的罪名幾乎沒有。即使在79年《刑法》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中,也未對經濟犯罪設立死刑罪名。1980年開始,受改革開放的影響,我國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經濟犯罪呈現多發性、復雜性、高智商性以及影響惡劣性等特點,這致使經濟犯罪適用死刑進入了一個膨脹時期,死刑開始大規模應用于經濟領域。198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關于嚴懲嚴重破壞經濟的犯罪的決定》,首次提出經濟犯罪一詞,并將打擊經濟犯罪予以提升至政治層面,將一些經濟犯罪的犯罪行為的最高法定刑提高至死刑。此后,其他一些單行法規又陸續設立了經濟犯罪的死刑罪名。97刑法調整了部分犯罪的死刑,規定死刑的罪名總共68個,經濟犯罪的死刑罪名數量為20個,占全部死刑罪名的29.4%[2]。這一時期的針對經濟犯罪的死刑刑事政策處于經濟犯罪死刑罪名的擴大化、對嚴重經濟犯罪嚴厲打擊的高壓狀態。但在201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13種經濟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成為我國死刑改革進程中的重要轉折點。至此,經濟犯罪的死刑罪名只剩下《刑法》分則第三章所規定的生產、銷售假藥罪、集資詐騙罪等7個死刑罪名。
二、我國當前經濟犯罪死刑司法改革的基本進展
(一)積極貫徹、落實與死刑適用有關的刑事政策
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是我國現階段的的基本死刑政策。2007年,最高檢《關于進一步嚴格依法辦案確保辦理死刑案件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中,重申了少殺、慎殺的政策,強調“保留死刑的同時嚴格控制死刑”是我國的基本死刑政策。根據這一死刑基本刑事政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近年來積極研究和實施在經濟犯罪領域內死刑制度的司法改革,對死刑制度的諸多問題予以積極的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效果[3]。
(二)對死刑適用的條件作出了統一的標準
1997年《刑法》第48條已經規定了對死刑適用的標準,同時《刑法》分則也對具體罪名的死刑的適用條件作出了規定。不過不管是立法機關還是最高司法機關都沒有對總則中死刑適用標準和分則各類具體罪名的死刑適用條件做出統一的解釋。但是,最高司法機關還是做出了不少探索。2010年2月8日,最高法《關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見》第29條明確規定:“要依法嚴格控制死刑的適用,統一各類死刑案件的裁判標準,確保死刑只適用于極少數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對罪行極其嚴重的理解,一般認為應當結合犯罪分子的社會危害行為和危害后果,還要考慮到犯罪分子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程度。例如,最高法《關于辦理生產、銷售假藥、劣藥刑事案件具體應用的若干問題的解釋》有關條款對《刑法》第141條規定的“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做了詳細規定,把總則死刑適用標準與分則具體犯罪的死刑適用條件更加具體化、可操作化。
三、我國經濟犯罪死刑司法限制路徑之完善
如果說死刑政策、死刑觀念是靈魂、是統帥、死刑立法是肉體、是本,那么死刑司法則為此一靈魂統率下的肉體之用[4]。在此,筆者以《刑法》總則第48條的死刑適用標準,結合《刑法》分則規定有死刑的經濟犯罪,并根據不同類別的具體犯罪的特點和死刑適用的條件,使死刑適用更具有可操作性。
第一,《刑法》第141條規定的生產、銷售假藥罪、第144條規定的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這兩個罪適用死刑的條件都是犯罪人的犯罪行為造成致人死亡的后果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對于此類犯罪,關鍵在于對“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解釋。在2001年最高法《關于辦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第三條第三款和第五條第二款都對“對人體健康造成了特別嚴重危害”做出了具體解釋。2009年最高法《關于辦理生產、銷售假藥、劣藥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做出了更加具體的解釋。本文認為可以通過進一步的限制性解釋,對其范圍進行進一步縮小。有學者建議,生產、銷售假藥,造成了5人以上死亡,或者15人以上人體健康特別嚴重危害的,才可以適用死刑[5]。本文認為,有可借鑒之處。同時應當秉著嚴格解釋死刑適用條件的立場,只有致人死亡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了特別嚴重的危害的情況下,才可以考慮適用死刑。而對于其他嚴重情節,諸如僅僅是犯罪數額特別巨大、社會影響極其惡劣的情形,則不適合適用死刑。當然對于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中的“情節特別嚴重”也應當參照生產、銷售假藥罪的司法解釋。
第二,《刑法》第192條規定的集資詐騙罪是一種典型的數額與損失型相混合的犯罪。死刑的適用以犯罪數額特別巨大并給國家或者人民的財產造成特別重大的損失為依據。2001年《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以下簡稱《紀要》)指出:“金融詐騙犯罪的數額特別巨大不是判處死刑的唯一標準,只有詐騙數額特別巨大并且給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別重大損失的犯罪分子,才能依法選擇適用死刑。”《紀要》中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就是不能單純以數額來定死刑。事實上,國家和人民遭受的經濟利益損失是否特別重大一直是司法機關對金融詐騙犯罪案件是否適用死刑的關鍵判準[6]。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把握“犯罪數額特別巨大并且給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別重大的損失”。2010年,最高法《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第五條規定:“個人進行集資詐騙,數額在100萬元以上的;單位進行集資詐騙,數額在50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特別巨大。”這一解釋在目前的經濟社會環境中,很明顯應當作進一步的限制性解釋。在認定“數額特別巨大”這一標準時,一定要基于盡量限制死刑的態度,確定“數額特別巨大”在數億元,“造成的特別重大的損失”在億元以上為妥,同時也要根據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區別對待。endprint
第三,《刑法》第151條第一款規定的走私武器、彈藥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幣罪。這類犯罪的死刑都是以“情節特別嚴重”為根據。但是“情節特別嚴重”具有抽象性,是一個很難精確計量的綜合性量刑情節。2006年,最高法《關于審理走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一條對“情節特別嚴重”作了解釋。1994年,最高法《關于辦理偽造國家貨幣、販賣偽造的國家貨幣、走私偽造的貨幣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明確規定6種情形屬于“情節特別嚴重”。筆者認為,我國當前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社會經濟環境處于迅速變革中,對走私假幣的數額應當予以提高。在把握司法解釋的同時,應兼顧犯罪的手段、犯罪所造成的后果。如走私行為造成了武器、彈藥、核材料被濫用,走私的假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影響了整個金融市場秩序等嚴重后果的,才可適用死刑。
第四,《刑法》第 170條規定的偽造貨幣罪,其適用死刑的條件是具備下列三種情形之一:(一)偽造貨幣集團的首要分子;(二)偽造貨幣數額特別巨大的;(三)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列舉式的死刑適用條件,其可操作性也相對較強,因為只要具備法定的情形之一,就可以適用死刑。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這類死刑罪名死刑的適用,也必須對法定的適用死刑的情形予以極其嚴格的解釋。不能主張擴張解釋、類推解釋,想方設法地超越刑法規定對被告人定罪和處以刑罰。2000年,最高法《關于審理偽造貨幣犯罪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偽造貨幣的總面額在3萬元以上的,屬于偽造貨幣數額特別巨大。”有學者建議,將“偽造貨幣集團的首要分子”解釋為大規模、具有黑社會背景、且偽造的貨幣達到了數額巨大的偽造貨幣集團的首要分子;對那些小規模的偽造貨幣集團的首要分子不應適用死刑。對于“偽造貨幣數額特別巨大”標準應掌握在億元以上[6]。筆者認為此觀點有可借鑒之處,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將3萬元作為偽造貨幣數額特別巨大的起點很顯然存在不合理性;以3萬元作為數額特別巨大而適用死刑,生命法益在此顯得尤為脆弱。
參考文獻:
[1] 趙秉志.中國逐步廢止死刑論綱[J].法學,2005,(1).
[2] 吳金禹.經濟犯罪死刑廢除問題之探討[J].新疆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3):45-46.
[3] 趙秉志.中國當前死刑制度改革的現狀和展望[J].河北法學,2007,(12).
[4] 釗作俊.死刑限制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241.
[5] 李希慧.經濟犯罪適用死刑的司法控制[J].政治與法律,2008,(11).
[6] 劉憲權.金融犯罪數額問題的刑法分析[J].法學,1998,(11).
[責任編輯 杜 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