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伯聰

摘 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建立促進教師不斷發展的科學、多樣化的教學評價體系;《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修訂進一步要求體育教師專業能力提升。試論中小學體育教師在新課程標準實踐中的評價與發展,以求構建體育教師教學評價模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體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修訂;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教師評價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2.020
《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的重新修訂,再次重申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突出了體育教學改革的重點與要求:面向全體學生的體育發展、多元的教材內容、多樣的教學方法、多維的教學評價等內容。同時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需要教師以創新的思維,創造性的勞動和全新的理念達成課程目標,新課程標準的修訂再一次呼喚每位教師的再學習,呼喚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的創新實踐、發展提高。
教師是課程實施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和操作者,課程目標的達成與課程質量好壞關鍵在教師,因此,以促進教師不斷探究學習、專業素養發展、教學能力提高為目的的評價模式,需在課程實施中構建。使之促進體育教師以更新的觀念,更好的敬業精神,更優的教學方法,更全面的專業技能,更富有創造性的勞動去支撐實施過程,達成課程目標。
一、新課程標準修訂呼喚教者全面提升自身素質
新課程標準修訂后的教學目標、內容、方法、評價考核方法等方面的要求都發生了變化,無論是年輕教師,還是老教師都要重新學習新教育理論,都必須經歷觀念的更新與變革、教法的重組與創新以及課堂教學觀、學生觀、評價觀的更新。
(一)新課程標準目標的達成需要教師有良好的師德為基礎
師德的最好體現是敬業,敬業的最終表現是教師以創新性思維和創造性勞動實施課程、設計教學。沒有敬業精神,就不可能有創造性的課堂狀態和創新的教學內容、方法,敬業的具體體現是關愛和尊重每位學生,和新課程理念相一致的教者,他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是以學生健康第一為首要目標,一切為了全體學生健康發展,為了全體學生學習提高為歸宿。
(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要求教師有良好的專業素質
新課程標準沒有統一的教材內容和考核評價手段。它給予教者是“標準”而不是“綱要”,是“領域目標”而不是“教學目的任務”。同時,新課程明確健康第一為宗旨,以更寬的領域目標為實施方向,通過多元的教材、多維的評價讓每位學習者受益,在感受運動樂趣的同時,掌握終身鍛煉身體的方法與手段。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不但具有設定普遍的共同學習目標的能力,還要求教師具有為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設計不同的層次目標,并能通過教與學達成目標,使整個教學過程呈現出和諧(師與生、生與生)、主動(積極參與、主動探究)、自主(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合作(師與生、生與生)。
新課程實施要求教師有更系統的專業理論和全面的專項素質水平。教學實踐中可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歸納為易(讓每位學生易練、易懂、一步就跨入門檻);簡(簡單、實效、有鍛煉價值,便于提高);精(精確技術、準確的技術基礎);多(多樣化、適合多層次的練習組合)的能力。良好的專業素質支撐教者實施課程,提升教者駕駛新課程標準課堂的能力。
(三)新課程實踐,需要教師有更強的科研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修訂,向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在不斷學習中提高,不斷充實和完善自我素質,深入探討優化實施課程的過程,創設實現課程目標的最優途徑及達成目標,同時,要善于將科研成果及時總結出來(如:課例個案、教材編寫、科研論文等),以飱同行,啟迪來者。
二、科學評價,促進教師發展
實施新課程與達成目標要求,需要教師通過不斷學習、實踐、探索、提高。需要教師有更高尚的師德水平,更強的敬業精神和更全面的專業素質。構建激勵教師提高、發展,又具有甄別,選拔功能的評價模式,無疑將對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能力的重新構建,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產生深遠影響。
教師評價取向,應以促進教師自我素質提升、促進教師提高發展、促進教師探索新課程、達成課程目標為基礎,以有利于教師盡快適應新課程的變革,有利于教師改革創新課程實踐,以全新的姿態健步走進新一輪課程改革為出發點。評價內容以讓教師明瞭新課程標準理念、要求及一切為了學生健康的實施途徑,使教師在自我學習、檢查中不斷修正教學思想和教學過程,使之與現代體育教育思想相吻合,與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目標達成同步。
科學的評價,應為體育教師的再學習、提高和發展方向提供依據和目標。評價內容應涵蓋師德要求、專業素質、科研能力要求。具體分敘如下:
(一)宏觀評師德,主要是看教師對課程實施及對專業的態度
具體可細化為:(1)對現代教育理論、現代體育教育理論的學習態度;(2)對新課程標準和實施學習的積極性;(3)看教師為人師表,關愛學生的能力;(4)看教師敬業精神;(5)看教學過程的創新精神以及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二)微觀評能力,主要看教師的專業水平、駕馭課堂的能力和科研水平
評價應貫穿于教師所有的教學過程。具體可細化為:
1、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
即:(1)要創設寬松、和諧、平等有活力的課堂教學氛圍;(2)要充分展開分層教學,個案輔導;(3)要激勵學生個性展示、啟迪創新;(4)要營造、創設各種環境(學練、安全、競爭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5)要給學生點撥提示完成學習任務的不同途徑,實踐體現運動樂趣;(6)要用公平眼光看待學生,及時點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每一點進步,讓學生感到教者的關心。endprint
2、對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評價
即:(1)要求做到不斷學習,主動關注最新的教育教學動態;(2)要求善于發現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發生的有研究價值的課題,研究總結提升為有價值的成果;(3)要求做到及時總結、反饋、反思、修正教學過程,并善于理出教學規律,從而優化課堂教學,達成課程目標;(4)要求做到不斷研究新課程實施中,學生身體狀況,體能狀況,學習態度發生和變化的規律,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改進教學方法;(5)要求積極承擔教改試驗課、公開課、研究課。
(三)聽課評價,提升教師的教學層次
具體可細化為:(1)所訂目標符合各不同層次的學習需要(看教學設計目標、要求);(2)圍繞目標而選擇的教學內容、方法與目標的達成是否一致(看教學過程對照);(3)學生的學習過程始終保持良好的興趣(看學生的學習狀態);(4)誘導合作,探究與創新得當,教學語言精確,術語規范(聽教師的講解與教學組織語言);(5)學練過程緊湊,量與密度的控制合理(觀察,測定課的密度與量的指數);(6)體現不同層次的不同學練組織與學練引導(看不同層次的練習手段的區別);(7 )及時點撥調動心理素質的提高(聽教師的教學語言);(8)安全措施與器材場地布置運用得當,對學生如何安全鍛煉有所點撥(觀察聽講,分析)。
(四)學生評價教師課堂教學,建立反饋機制
評價內容可參考各教學環節過程(如達成目標、學練環節、運動量、收獲、體會等),學生不定時參與評價使教與學相得益彰。
三、教師評價的方法及操作
教師的教學評價方法及操作,要緊緊圍繞著有利于教師發展、提高而進行,應該評出積極性;評出努力方向;評出良性的競爭氛圍。具體可細化為:
1、圍繞教師對新課程實踐能力的提高,以促進教師自我發展為目的的教師評價,應貼近教師所有教育教學活動全過程,以自我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為主要依據(專家評價和學校行政評價,應被列入甄別評價和選拔性評價范圍)。
2、根據各校實際及校本要求,提出評價要求,并在實踐中根據新課程實施的發展和要求,不斷完善和修改。
3、給教師工作設定業務、業績檔案,檔案的內容涵蓋所有教學活動的內容(見表1)。
4、根據各校實際,制訂恰當的權重及評分細則,適當引入競爭機制,以有利于良性競爭氛圍。
5、每年度評兩次為宜,第一學期為初評,第二學期結合專業技術人員考核評價一并進行,依據各項要求,教師自我檢查評定,結合同行的評價,任課班學生問卷評價,教師的業績檔案等,評定教師年度教學工作的優、良、中、及、差。(注:學生的問卷應該制訂出正面的要求,讓學生評價。)
6、逐步構建可量化的評價體系。如:輔導學生運動獲獎,按等級加分;論文成果按等級加分;公開課、評優課、試驗課獲獎按等級加分;按工作量及實際效果加分等。(注:實際效果,不應以所教班級學生學習成績作唯一評價依據,應以多維的評價為宜。)
四、結語
教師是實施新課程標準的主力軍,是達成課程目標的關鍵;新課程標準修訂與實施呼喚教師全面素質的提升,進而適應新課程標準修訂后的理念要求。構建有利于教師發展提高的評價體系,有利于最優達成課程目標的評價方法,無疑將對教師專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我們應在不斷的實踐中以完善、提高操作的科學性,以促進教師以更好的敬業精神、更新的教學理念、更全面的專業知識,不斷深化課程改革。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
標準(2011年版)[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魯文曉.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價體系的研究與探索[J].成
人教育,2013,(03):118-119.
[3] 潘凌云,樊蓮香,王健.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轉向:理論
闡釋與路徑選擇[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08):84-88.
(廣州增城市派潭中學,廣東廣州 5113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