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中國經濟轉型大背景下,各行業均受到影響,但產業趨勢和商業模式的變化將帶來比經濟周期波動更大的沖擊,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即是一例,其對金融行業特別是傳統銀行業的影響已極為深刻。2014年3月“兩會”對于支持互聯網金融創新的話題尚在熱議中,當月17日即出臺了《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監管步伐大大加快;隨后,中國工商銀行(以下簡稱“工行”)、中國農業銀行(以下簡稱“農行”)、中國銀行(以下簡稱“中行”)、中國建設銀行(以下簡稱“建行”)大幅調低余額寶快捷支付額度,三大國有商業銀行停止接受余額寶的協議存款。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銀監會”)的舉措以及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反應被市場理解為對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的打壓,一時成為金融市場的熱點話題。
余額寶實現的是銀行活期存款與貨幣市場基金的轉換,且費率更低、收益率更高,金融消費者擺脫了銀行管制利率轉化為基金非管制利率(產品收益率)的限制,自然引起銀行、證券等領域金融機構和監管當局的注意和重視。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現行的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尚未完成的金融改革以及金融監管存在空白。互聯網金融加速了金融脫媒和金融業的市場化發展,從資產端、負債端和支付端對傳統銀行業形成沖擊,未來金融行業格局存在變數,監管體系應如何設計,以及如何實現金融改革提升效率與宏觀經濟穩定之間的平衡成為關鍵問題。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其核心是信息的傳遞、分析和交易費用的大幅降低,在此基礎上改變了整個商業模式,為金融行業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和極大的想象空間。其主要優勢在于良好的客戶體驗和成本的節約,并將其用于增加客戶投資收益率、降低客戶貸款利率,從而吸引更多客戶并提高客戶黏性。而傳統銀行業更注重服務少數個人和少數企業,前者如高凈值客戶,后者如規模更大收益更高的大型企業。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業各具優勢(詳見表1)。比較之下,互聯網金融以技術替代了傳統銀行業的物理網點和人力,在效率敏感——小微貸款、收益敏感——理財需求、便捷敏感——支付方式等方面最容易形成對傳統銀行業的沖擊,其共同特點在于此類業務易于標準化;而非標準化金融業務(例如大型企業的金融需求),要通過定制化的方案進行滿足,在此方面,目前傳統銀行業更具優勢。

表1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業的優劣勢比較
由于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尚未完成,存款利率水平低于均衡利率,民間資金缺乏投資渠道。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提供了投資新渠道、新工具,不僅擴大了金融服務人群的覆蓋面,也降低了金融服務的成本,并極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務的便利程度。或者說,正是由于這種金融服務的觸及性、可獲得性與低成本,使得金融消費者快速接受了互聯網金融,消費受眾基數快速增長。互聯網金融對于傳統銀行業的影響和沖擊,主要表現在負債端、資產端和支付端三方面。
傳統銀行業的負債端主要包括吸收公眾存款和發行理財產品,對其形成沖擊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以余額寶和理財通為代表(參見表2)。產品絕大多數對接到貨幣基金,截至2014年2月底,全市場貨幣基金達到1.4萬億元,①余額寶占據1/3以上的貨幣基金總規模。②
由于金融改革尚未完成,金融資源配置不合理,金融消費者不斷尋求脫離金融抑制,其投資主要關注三個方面,即收益率、風險和流動性。以天弘增利寶貨幣基金(余額寶)為例,基于其公布的基金凈值,筆者計算的2013年年化收益率為5.46%(包含收益連續投資),2014年(截至2月28日) 年化收益率為6.187%,③與銀行0.35%的活期存款利率相比較,④對金融消費者中的普通居民有很大吸引力。利率雙軌制下銀行的錢荒加大了市場利率和銀行活期存款利率之間的利差,在資金面緊張的時候,貨幣市場基金的收益率甚至超過銀行理財產品。從風險來看,根據其2013年第四季度報告,資產組合中6.7%投向固定收益投資,皆為債券;0.83%投向“買入反售金融資產”;92.21%投向銀行存款和結算備付金。風險相對較低,在高流動性(T+0的交易制度)、便捷性和良好客戶體驗下,打破了金融市場的分割,滿足了金融消費者對高收益理財的訴求,更使該產品規模快速擴張,2014年2月底資產規模達5000億元人民幣,投資者總數超過8100萬,戶均余額6000元。而3月初中國股市活躍交易賬戶僅有約7700萬戶。[1]互聯網金融碎片式、低門檻的資產管理模式和快捷便利的新型金融消費客戶體驗,喚醒了金融消費者的潛在金融意識,大眾理財需求通過互聯網金融和大資產管理被滿足。

表2 讓“存款搬家”的互聯網金融產品
余額寶和理財通的出現加速了負債端利率市場化進程,凈息差縮窄壓力漸增,儲蓄結構發生明顯改變,銀行資金成本上升。根據瑞銀證券的計算,如果總存款中有10%被貨幣市場基金取代,中國的銀行業凈息差將萎縮10個基點。面對這種沖擊,傳統銀行業被迫提速負債端利率市場化:一是銀行推出“寶寶類”產品,以留住存量客戶。例如興業銀行的掌柜錢包、中國銀行的活期寶、民生銀行的如意寶、平安銀行的平安盈、交通銀行的快溢通等,均對接到不同的貨幣基金。二是銀行提高了理財產品收益率。根據截至2014年3月底公布的國有商業銀行新發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筆者結合總融資規模測算得出,工行的加權預期收益率為5.57%、建行為5.33%、農行為5.25%。⑤但最終即使在表內和表外負債總額不變的情況下,負債結構發生了變化,存款和理財產品規模下降,同業負債增加,導致銀行的資金成本仍然在上升。
阿里金融、對等連接(Peer to Peer,P2P)網絡貸款平臺、京東、上海鋼聯等進行的貸款業務或者信用中介,調整了金融市場的信貸格局。這一類互聯網金融業務對于傳統銀行業的貸款業務有影響,但比較小,原因在于互聯網金融面向的客戶群體以小微企業、個人創業等零售貸款為主,而這部分客戶因其財務報表等“硬信息”的缺乏,被商業銀行視為信貸高風險、高成本類別,并非目前商業銀行的主要客戶群體。根據銀監會的數據,2013年7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含小微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貸款和小微企業主貸款)余額為16.5萬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的22.5%。由此可見,目前商業銀行信貸仍以大中型企業為主。
謝平等[2]指出,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信息處理有五個主要特點:一是地方信息和私人信息公開化;二是軟信息轉化為硬信息;三是分散信息集中化;四是能有效反映匯聚信息;五是信息通過社交網絡的自愿分享和共享機制傳播。這種信息處理模式完全不同于傳統銀行業,充分利用定性非財務信息、私人信息、資產特性、客戶和供應商品質等軟信息(Soft Information),并結合信息的“交叉驗證”,提高了小微企業、個人經營者的信貸可獲得性,實現部分金融包容性增長(Financial Inclusive Growth)的目標。以阿里小貸為例,從2010年6月推出到2014年1月底,累計為644萬家小微企業提供1722億元貸款,⑥緩解了其融資困境。
基于業務性質,我們將這些融資平臺分為兩種不同的運作經營模式。
(1)以阿里金融、京東和上海鋼聯為代表。阿里巴巴的阿里金融為淘寶、天貓企業客戶提供訂單和信用貸款;京東推出的京保貝基于京東供應商的供應鏈融資,掌握供應商的入庫單、結算單、產品銷售等實時數據;上海鋼聯通過采集、發布行業信息,聚集客戶,并利用自有資金為行業內鋼鐵貿易商提供融資。這一類互聯網金融的信貸風險管理基于其積累的客戶數據信息優勢,降低授信方與受信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同時還掌握了客戶的資金流,風險控制重點是控制資金流向、收回貸款,實現閉環運行;客戶以平臺交易客戶為主,或以供應鏈企業為主,小微企業占大多數。其產生源于貿易貨物的流轉必然附帶資金的流轉,金融需求自然隨之產生,如早期山西票號為貿易提供支付功能和通用電氣公司(GE)貸放與資金的產融結合。
(2)以P2P網絡貸款平臺、眾籌融資為代表。人人貸、陸金所、紅嶺創投的業務模式為線上獲取資金,線下獲取和審批項目,引入第三方擔保公司保障投資者本金安全;宜信的業務模式為線下獲取、審批項目,組建信用審查團隊,企業法人對項目提供融資,將債權進行資產證券化,變為標準化理財產品出售給線上理財客戶;拍拍貸則是線上獲取、審批項目,線上獲取資金,為零散的資金供給和需求提供一個撮合平臺;眾籌的點名時間通過線上宣傳推廣項目,投資者獲得非利息回報。這一類互聯網金融的信貸風險管理基于分散貸款實現分散風險。2006年,國內出現P2P借貸平臺,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國范圍內活躍的P2P網絡借貸平臺超過350家,平臺交易量預計達1800億元。⑦
比較兩種模式,考慮到風險控制、數據積累、經驗積累,第一種運作經營模式更有發展前景和潛力。
在線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寶、財付通,理財產品在線銷售如東方財富,主要對傳統銀行業的非利息收入產生影響。一是第三方支付對銀行卡現有手續費收入分配模式的影響。線下支付的手續費(交易金額的1%~2%)分賬比例是收單機構20%、轉接機構10%、發卡機構70%(收單機構和發卡機構可能為同一家),線上支付則繞過了轉接機構,同時線上支付費率低于線下(交易金額的0.3%~0.5%),也減少了發卡機構收入。二是銀行代理基金產品、銀保產品、信托銷售等手續費收入的影響。三是貨幣市場基金互聯網銷售條件下,銀行理財產品吸引力下降,會降低銀行管理理財產品的費用收入。
基于前述,互聯網金融從負債端、資產端和支付端對傳統銀行業務形成沖擊,無論影響程度如何,后者的利息凈收入(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凈利潤均發生了波動,雖然總量持續上升,但增速出現下降趨勢。例如,在利息凈收入增長率方面,工行從2012年的15.2%下降為2013年的6.1%,中行從12.7%下降為10.4%,農行從11.3%下降為10%;在凈利潤增長率方面,農行從2012年的19%下降為2013年的14.5%,工行從14.5%下降為10.2%,建行從14.3%下降為10.2%,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總體來看,商業銀行面臨來自市場的沖擊,將不得不實行自我變革,加快贏利模式的轉型和重塑。與此同時,不同類型的銀行面臨的沖擊以及影響程度因其業務、電子銀行替代率等而有所差異。在這一過程中,銀行的風險定價能力、產品創新能力、交叉銷售能力和管理能力都將受到新的挑戰,行業格局或面臨調整。
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的快速發展,有其客觀基礎。首先,較之于傳統銀行業更為靈活便捷的再融資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小微企業信貸融資困境的緩解促進其發展,并共享其創造利潤;其次,為金融消費者提供更多元的投資工具和投資途徑,使資金實現市場化配置;再者,大大拓寬了金融交易的地理范圍,擴大了金融服務覆蓋面,提升了滲透率。[3]截至2012年末,我國仍然有1686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⑨如果能夠通過互聯網金融進行覆蓋,將在極大降低成本的基礎上推進普惠金融。互聯網金融對于傳統銀行業帶來沖擊,但并不會破壞該系統,也并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而是推動其轉型,加快創新和提供差異化服務,使整個金融業體系更趨多元化,未來或出現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業的深度融合。但其中蘊藏的風險也不應忽視。例如,國內信用評級滯后于業務拓展使得P2P更多通過引入擔保來應對,同時存在監管缺位、平臺運作不規范、違約風險成本低等風險。根據中誠信數據,自2013年10月以來信貸事件大增,出現倒閉或資金鏈斷裂的P2P平臺超過40家,涉及金額超過10億元,亟需出臺監管和風險管理措施。
金融監管以金融體系的整體安全為考量,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出現推動了利率市場化實質進程的加快,而金融產品的創新也對于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應鼓勵金融創新。監管的目的應定位于提供一個清晰、透明的法律環境,其結果應是規范市場健康運行,而不應是遏制金融創新、降低金融效率,并應避免監管不公,消除明顯的監管套利(Regulatory Arbitrage)機會。監管重點應放在跨業交易活動、網絡安全、技術能力和風險控制上。在監管方面,他國經驗需要審慎借鑒,其原因在于歐美國家出現互聯網金融威脅是在利率市場化完成和科技繁榮之后,而此時,傳統銀行業已在金融創新沖擊中建立了渠道、業務、定價等方面的高進入門檻(Threshold),形成了對互聯網金融強有力的防御。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則是與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以及金融改革推進并行的,在監管設計中,傳統的線下監管方式必須進行轉變,將線上業務模式納入監管范圍。并需要立足于本國實際,在金融改革效率提升、保護金融消費者利益和宏觀經濟穩定之間尋求平衡點。
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如果發展好的話,能夠跨越壟斷、消除政策歧視,加快推進普惠金融,但如果發展不好,對于金融消費者來說,最關鍵的問題是其權益能否得到保護,是否會帶來信用危機,進而影響宏微觀金融穩定。完善的金融消費者保護體系應包括立法、保護機構和糾紛投訴處理機制。目前,我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適用的法律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但其中對于金融消費者保護的界定不清晰,對于為何保護、如何保護不明確,保護的原則、職責、操作規定尚不明確,缺乏針對性的法律保護條例。由于互聯網金融消費群體人數眾多,存在風險隱憂,在監管新措施出臺的同時,應從法律上明確保護金融消費者。在金融消費者保護機構方面,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陸續搭建組織架構,成立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但由于部分金融產品涉及到跨業業務,那么此種情況下,各機構之間如何協調、職責如何劃分缺乏明確指引,或增加金融消費者的維權難度。在糾紛投訴處理上,建議專設機構并制定糾紛處理投訴程序,對于投訴處理的情況應納入央行征信系統,集中被投訴的則應作為監管部門的監管重點,根據金融實際發展,動態調整監管方式、規則、內容等,實現智慧監管。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三次產業動態協同發展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0ZD&027)、天津市科技發展戰略項目“天津科技中小企業信托融資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13ZLZLZF03800)、天津外國語大學“十二五”科研規劃2013年度科研項目“宏觀審慎視角下的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研究”(項目編號:13YB16)的部分成果。
注釋:
①、⑥、⑦數據來源于中誠信數據服務平臺。
②筆者根據天弘增利寶貨幣基金在2014年2月底的資產規模計算得出。
③筆者根據天弘基金網站公布的歷史基金凈值計算得出。
④活期利率采用的是中國人民銀行現行的基準年利率。
⑤筆者根據中誠信數據服務平臺公布的數據整理計算得出。
⑧筆者根據中誠信數據服務平臺四家商業銀行2012年、2013年財務數據整理計算得出。
⑨數據來源于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1]郭田勇.多給余額寶一些生存空間[DB/EL].[2014-03-17].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5244?full=y.
[2]謝平,鄒傳偉,劉海二.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R].//中國金融40人論壇課題報告,2012.
[3]巴曙松,諶鵬.互動與融合: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競爭新格局[J].中國農村金融,2013(2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