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去年8月,一本分析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非正常死亡人數的新書《總要有人說出真相》出版,幾個月來,引發巨大關注。
1959、1960、1961三年間,我國發生嚴重自然災害,同期,因各自對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解不同,中蘇兩國關系緊張,蘇聯加緊逼債,導致我國一些地方因糧食緊張出現餓死人現象。長久以來,對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的非正常死亡人數,學界的結論從少到多,有104萬、200萬、1700萬、2280萬、3000萬、3600萬、4000萬、6000萬不等,其中,餓死3000萬的說法較為流行。
關于3000萬這個數字,這些年來民間一直不乏質疑之聲:那個年代中國大約有6億人口,死亡3000萬,相當于5%,也就是說,當時每20人中就有一個非正常死亡,換句話說,平均算來,相當于每個人的親戚圈中都得有一個餓死。從常識來看,比例沒這么大。但質疑歸質疑,反對歸反對,死亡人數是個嚴肅問題,必須得有能立得住腳的調研和結論。
楊松林先生在其新作《總要有人說出真相》中給出了他的結論。
楊松林與共和國同齡,河南偃師人,中共黨員,河南大學中文系畢業。他先后任河南省發展研究中心財貿室副主任,中國西部開發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河南省禹州市副市長等職。曾著《中國西部發展與改革的新抉擇》、《縣級經濟發展研究》等,是著名的網絡評論人。
作者積數年之功,以一己之力,對多年來海內外諸多人士的有關著述深入探究,并親身到河南信陽、駐馬店、南陽、安陽等地進行了調查,與當年從事戶籍工作的老干部了解當時戶籍管理規定和實際管理情況。然后查核數據、演算數字、剝繭抽絲,最終發現那些所謂的研究中,無不存在著嚴重的數理推導或數學計算錯誤,再加上個人主觀臆測,以至謠諑延續,誤解至今。
人口統計是一個盡量反映人口實際情況的活動,它不僅具有經濟意義,還具有政治意義。它“既牽涉到統計的方法的科學性、手段的完備性,還牽涉到遷移漏報、出生漏報和死亡漏報的影響,嚴格來講只能逼近實際而不會等于實際。死亡問題研究是依據人口學和統計原理,對戶籍登記、人口普查得到的各種人口數據(包括國外同類國家的人口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以歷史原貌為基礎消除各口徑數據之間的矛盾,找到一組最逼近實際的數據”,這段自序中的文字,反映了作者面對這一重大問題時的謹慎態度。
研究人口問題首先要了解戶籍管理辦法,了解人口數據是怎樣統計出來的。
1982年前,《中國統計年鑒》的人口數據是公安部門通過戶籍登記得到的。基層戶籍管理部門對居民的出生、死亡、遷入、遷出進行登記并以此增加或減少戶籍人口,數字逐級匯總形成全國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年末戶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根據實際登記的出生人口數、死亡人口數和年末人口數推算出來的。1953年、1964年和1982年進行過三次人口普查,這三次人口普查除了上述口徑外,還增加了普查當年各年齡段的人口數。一般認為,人口普查的數據更接近實際人口情況,這樣,利用人口普查數據可以對戶籍登記得到的人口數進行修正。
作者在調研、寫作過程中,曾被一朋友質疑:事件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要搞清楚很難,就是搞清楚,又有何意義?但楊松林首先認為這件事是有意義的,其動因之一,便是上世紀90年代前蘇聯解體后的檔案解密使人們發現,之前公布的關于斯大林時期處死和死于勞改營的人數,竟然是個被夸大了幾十倍的謠言。當謠言澄清時,一切已晚,大廈已傾,覆水難收。因相信謠言、信仰動搖,昔日統一的大國已經分崩離析。活生生的歷史讓楊松林脊背發寒,覺得這項工作非做不可。通常的情況是,一旦認為某件事有意義、必須做,其實困難便小了很多。畏懼往往大于困難本身。
作者在自序中這樣寫道:
研究1959年—1961年中國人口死亡問題既難又不難。
說難,是因為官方人口統計中不同口徑的數據之間有很大矛盾,而且口徑繁多,只有綜合分析,消除矛盾才能有結果。
說不難,是因為只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遵循統計學、人口學的基本規則,具備基本數學知識就夠了。
……
正是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嚴謹、踏實的態度,從第三章到第八章,作者先后對蔣正華、丁抒、金輝、王維志、楊繼繩、曹樹基、馮客等最有代表性的著述逐一進行了分析和批評。楊繼繩的 《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以下簡稱《墓碑》)此前在中國影響巨大,該書給出的結論是3600萬人。楊松林在讀完《墓碑》后發現,楊繼繩竟然用了五個違反統計學和人口學規則的計算方法才得出“1958年—1962年非正常死亡2098萬人”的結論,而其3600萬的數字,竟然是在另一個人的研究結果上加碼實現的。“愛“求甚解”而不“好讀書”的流行文風讓人驚嘆”,這是楊松林在序言中流露的驚訝。因此,這是一本有力質疑國內外幾十個結論的書。
同時,這又是一本吸納最新研究成果、取人之長的書。
作者在2009年時就曾動筆寫作該書,但后來考慮到出版困難,便暫停。兩年后,種種原因使其欲罷不能,再次迎難而上。期間,為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的,便是徐州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孫經先的研究。作為數學家的孫經先的研究結論是200---260萬人之間。楊松林在網上看到孫經先的文章后,便主動與孫經先聯系并多次見面,他坦言并表示感謝:“本書第二編主要是引述孫經先教授的研究。另外,杜倫大學的王星博士在統計學方面給我以很大幫助,魏亞洲和吳維平老弟對定稿提出了很重要的意見并對文字進行了校訂,這里一并表示感謝。”楊松林認為,孫經先的研究方法更科學,結論也更為靠譜。
歷經艱辛調研、分析后,楊松林在孫經先研究的基礎上,最終推算出的數字是:
“1959年—1961年‘非正常死亡在350萬—400萬之間。”
法國國立人口研究所所長卡洛曾被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的非正常死亡人數弄得一頭霧水,他最后這樣說:“中國的問題最好由中國人自己來回答”。而楊松林、孫經先等人的研究,正代表了中國人的另一種聲音。
序言作者高梁說:“科學地認識歷史,實事求是地總結經驗教訓,關系到中國走什么道路,關系到億萬人民未來的命運。這是一場思想領域中正本清源的斗爭。”此話一語中的。《總要有人說出真相》引發的波瀾,正是這一斗爭的體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