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靜
摘 要:本文通過學生在平時作文和平時隨筆中所體現出來的迥然不同的文筆特點,探討如何讓學生在“身披枷鎖”的情況下 “心舞自由”,創作出美文和高考佳作。
關鍵詞:考場作文 平時隨筆 限制性 枷鎖 自由
在十多年的高中語文教師生涯中,筆者發現每當布置作文,學生就開始唉聲嘆氣,寫出來的作文要么是語言枯燥材料老套,要么就是辭藻華麗中心不明。如果你認為他們沒有寫作的天分,那你就錯了。翻開他們平時的隨筆,優美的文字、深刻的思想會讓你大吃一驚。走入學生中間,你很快就能發現原來是各種各樣的限制扼殺了他們的寫作天分。然而,考場作文又必須在限制之下完成,那么如何才能在考場作文中將學生的寫作才能充分表現出來呢?筆者認為,作為教師,只要引導好學生,讓他們學會“身披枷鎖,心舞自由”,就一定會寫出符合考場要求的美文。
一、關注精神生活,展現自我思考
曾有人說過,文學是展現人的學問。實際上,每個作文的題目都體現了命題者對社會的某種觀點。比如,哀嘆社會中誠信、好奇心的缺失,命題者給出了作文題目《誠信》《好奇心》;命題者感慨社會的豐富多彩,給出了作文題目《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命題者呼吁低碳生活,給出了作文題目《綠色生活》;等等。有人可能會說:“我怎么能知道命題者有何意圖?”命題者的意圖實際上很好判斷,在提示語中就有所暗示。
例如:2010年江蘇語文高考作文《綠色生活》,它的提示語:“‘綠色與生命、生態緊密相連。今天,綠色成為嶄新的理念,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提示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幾個詞語“綠色”“生命”“生態”“生活”“理念”,這些詞語提示我們,命題者要我們寫的“綠色生活”是與生命、生態有關系的一種健康的生活理念。從社會熱點角度來立意的話,可以去寫低碳生活、田園生活等少污染的物質生活。當然這種立意在當年是比較普通的立意。實際上,人類的生活不僅有物質生活,還有精神生活。當今社會,不少人的精神生活是“不綠色”的,為什么不可以用來立意呢?曾有滿分作文中就出現過“綠色心靈”,如此一來,在眾多的物質綠色生活中,精神綠色的生活無論在立意的新穎性上還是立意的深度上都是其他立意無法企及的。同時,也可以看出該學生觀察社會比一般學生更細致,思考更深入。命題者是語文方面的專家,而語文又是一種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學科。命題者肯定對社會的觀察很細致,思考也很深入,那么你覺得他更希望你從哪個角度立意呢?是物質方面,還是精神方面?答案不言而喻。
當然,從我們的語文教材中也可以看出語文專家的思想傾向,在目前的江蘇語文教材中,選文更側重人文性。
二、強化文體觀念,細化文體特點
文體特征鮮明是高考作文評分標準中表達方面的第一要求。而記敘文和議論文是寫作的基礎,在平時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強化文體觀念。
記敘文是一種以記敘為主要方式,主要寫人物經歷和事件發展變化的文體。記敘文的概念實際上告訴我們,記敘文的寫作就是將一件事情表達清楚,或通過幾件事情來將人物的經歷展示出來。我們在平時的寫作中,要將記敘文分為寫事和寫人兩類來進行文體觀念的強化。比如寫事,筆者用《隱瞞》這個題目,要求學生通過一件事情來表現人物。學生在寫作之前筆者要求他們列出提綱:為什么隱瞞,怎么隱瞞的,隱瞞后的發展以及隱瞞后的最終結局。在寫作過程中,要求學生不斷對照提綱進行寫作,在頭腦中強化一件事的寫作方式就是將事情說完整。寫人,筆者則使用了《暖》這個題目,要求學生通過幾件事情的片段來表現母愛,在列提綱時要求他們注意所選材料要有一定的邏輯順序。
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主張的一種文體。這就要求議論文必須以議論為主體。而議論文又有三個基本要素,即論點、論據和論證。學生平時所見的標準議論文實際上是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三個部分構成的。為了讓自己的觀點能說服別人,我們往往在分析問題時又會將提出的問題進行分解。
比如,高中課本中蘇洵的《六國論》就是一篇標準的議論文。《六國論》開篇就點出了中心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為了使自己的觀點具有說服力,緊接著作者又提出了“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和“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兩個分論點,為了使自己的觀點具有可信度,作者對兩個分論點分別進行了論證,用韓、楚、魏三國的例子論證第一個分論點。在論證第二個分論點時,他根據齊、燕、趙三國的不同情況分別進行了論證,讓自己的觀點更加可信了。最后,作者得出了一個結論: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
教師利用典型的議論文文本,與學生一起討論議論文的結構以及在語言表述上的特色,強化學生認識議論文的文體意識,從而在寫作過程中有意識地模仿接觸到的典型議論文文本。
三、巧用藝術技巧,展示文化素養
對于一篇好的考場作文,只要求文體清晰還遠遠不夠,還要善于靈活運用各種藝術技巧,來展示自己的文化素養。在記敘文方面,一貫都是“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要想吸引人,就要有曲折。在記敘順序上,倒敘往往比順敘更能抓住讀者的注意力。
比如在魯迅的《祝福》中,在講述祥林嫂的故事時,就運用了倒敘的方式,讓讀者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產生了“祥林嫂是個什么樣的人?怎么會變成這樣”等問題。比如在寫《隱瞞》這一作文時,一位同學先寫自己抱著母親痛哭,然后才逐漸揭開了痛哭的原因,母親為了不影響孩子的學習,隱瞞自己得了病要手術的事實。一篇好的記敘文除了在記敘順序上要留意,還要靈活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句式。凡是讀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人,大概沒有不向往他筆下的荷塘的。仔細看看,就會發現,那篇文章的文字如此優美就在于各種修辭手法和句式的靈活運用。只要能像朱自清一樣靈活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句式,在考場之上就能寫出一篇美文。
如果是寫議論文,我們依然可以參考一下蘇洵的《六國論》。在《六國論》中,蘇洵為了讓議論文不枯燥無味,使用了對比論證、引用論證、舉例論證等多種論證手法。當然,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運用的比喻論證、類比論證等寫作手法,也讓我們在論證手法上有了更多的選擇。在文章中靈活地使用各種論證手法,使枯燥無味的議論文也變得生動有趣。
從高中生很喜歡寫隨筆可見,高中學生對于寫作有著很高的熱情,然而高中的作文寫作卻讓熱情澎湃的高中生無奈地“帶著枷鎖跳舞”。其實教師可以通過思想上的強化,方法上的引導,將學生的寫作熱情引導到作文的寫作上。既保持學生在寫作上的熱情,又讓學生能寫出符合高考要求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