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妹
摘 要:五環學案是在新一輪課改背景下產生的新事物,為了能夠上好歷史課,提高歷史課堂效率,搭建歷史學習的平臺,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自主發展,教師應積極探索五環學案應用于課堂教學的新機制。
關鍵詞:五環學案 高中歷史 課堂教學 先學后教 應用研究
一、五環學案提出的背景
筆者的學校地處農村,教育得不到重視,學生缺少開拓進取精神、自主學習意識不強,特別是歷史學科,學生的學習觀念非常差。大部分學生雖然升入了高中,但思想還是停留在初中開卷考的階段,學習歷史時基本上沒有預習習慣,完全處于一種盲目的狀態。筆者要求同學回家查閱的資料,只有少數同學會完成,大部分同學都只等教師上課講解,可見學生學習歷史的自主意識非常淡薄。
二、高中歷史課堂應用五環學案的理論依據
學習金字塔理論最先是由美國學者、著名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于1946年首先提出的,后來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通過實驗得出類似結論后,提出了目前廣為流傳的“金字塔理論”。具體內容如下:學生在各種指導方法下,24小時內對學習材料的平均保持率為:講授,保持5%;閱讀10%;視聽結合20%;示范30%;討論組50%;實踐練習75%;向他人講授所學內容及立即運用90%。
三、研究方法與結論
筆者通過對近兩年高中歷史教學中五環學案的應用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了解到五環學案在農村高中歷史課堂中應用的優點以及出現的一些問題:包括學生自身、教師編寫五環學案和課堂上運用五環學案的方法等方面的問題,并探討恰當的應對措施。
1.五環學案教學模式的實驗探索
為了全面了解我校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筆者進行了一次農村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情況問卷調查。其中,學生在回答“遇到問題什么時間內能得到教師的反饋”這道題時,選擇“立即得到教師反饋”的比例低于8%,這說明大部分同學遇到問題無法及時得到輔導。
通過教學實驗能獲得第一手數據資料。教學實驗前,筆者把所教班級高一1班和高一2班的成績對比作為初始成績對比,如下表: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這兩個班級在教學實驗前的平均分大致相當,優秀率和及格率也大致相當,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兩個班級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在接下來的高二年級教學中,筆者既教文科班也教理科班,各選取一個班采用這種五環學案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實驗班筆者堅持了如下的做法:把知識問題化,問題習題化,以題代概念。學生獨立完成教師精心編寫的設問導讀,進行新知識的構建。具體步驟為:①精準目標,即課標要求。②精煉講授,即教材解析(請同學們自己先填空)。③精心指導,即重點問題整合,主干知識小結。④精準練習,即練習檢測,學生自我總結、反思與筆記整理。⑤精簡反饋,即經典試題解析。在設計這些教學問題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有足夠的學習思考、整理的空間,教師盡量的“導”,幫助學生整合解讀教材,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就可以把“教”與“學”結合起來。貫徹“先學后教”的原則,先讓學生把本課基礎知識的框架建立起來,然后教師再有的放矢地進行精講。教師講課一般不超過20分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被極大地調動起來。通過高二上學期的教學實驗,兩個實驗班的成績有了明顯的變化。
通過以上表格中的成績對比可以看出,理科班中實驗班的平均分和優秀率都高于普通班。文科班的試卷使用的是八校聯考的試卷,對本校文科班學生來說稍難一點,高分段的學生偏少,整個年級只有一位同學考90分以上。就實驗班而言,80分以上的人數與普通班相比有一定優勢,實驗班的及格率和優秀率也高于普通班,同時實驗班低分數段的學生也較少。以上的數據初步證明五環學案教學模式對農村學校的大部分學生有很好的作用,特別是對促進中等程度學校的學業成績優勢明顯,五環學案應該能提高班級平均分與及格率。
在五環學案模式的教學研究中,本人受益匪淺,也給高三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我們高三歷史組教師以課程標準、考試大綱為參照,進行知識歸類,整合編寫成五環學案應用于教學,大大提高了復習效率。高三學生認識到現在已經是高三了,離高考不遠了,增強了學習的緊迫感,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更加高漲。鑒于高二一年的學習,學生對五環學案的應用已經能夠得心應手,教師采用五環學案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并指導學生及時做好總結和反思,所以在2013年4月省統考中我校取得不錯的成績,相對于我校的歷屆省統考成績,今年的成績有了一定的提高。
2.五環學案的應用與作用
教師在學生做完檢測題后一定要做到當堂面批。當堂面批能讓教師準確地把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因此,少量的、精確的檢測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堂面批還可以比較容易地發現問題,并且當場給學生糾正問題,要求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知其根底,才能確保知識的融會貫通。五環學案的應用可以反饋教學信息,幫助教師找到成敗得失的原因,然后研究如何改進教學的對策,這樣教師就會不斷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不斷提高總結教學經驗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科的教學質量,同時還可以提高教學評價和教學研究的能力,教師逐步轉變為學者型、反思型的教師。
四、農村高中歷史課堂應用五環學案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1.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缺乏思維創新
有些五環學案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缺乏思考難度,不能充分體現五環學案的引導價值。所以在今后的編寫中要盡量體現五環學案設計思維的含金量。
2.層次感體現不夠
學生之間存在層次差異,如優秀生、一般學生和“學困生”,如果都用同一個五環學案,很難提高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教師設計編寫五環學案時就要考慮學案的階梯性和遞進性,通過五環學案讓各層次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就感。
3.教師還要加強學習,轉變觀念
雖然有了五環學案,但很多教師還是忍不住多講,不放心學生。其實在教學中應用五環學案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教學時應該讓在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交流中拓展思路。
總而言之,五環學案是新課改背景下產生的新事物,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已經體現出了它的優勢,也存在一些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揚長避短,進一步規范對五環學案的應用,教師及時總結歸納運用五環學案授課過程中的經驗教訓,重視學生的反饋,調整對五環學案的編寫設計,更能調動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林華民.做一流的教學能手[M].北京:朝華出版社,2010.
[2]陳惠英.課堂中的學生資源[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3]陳偉國.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方式的轉變[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6(9).
摘 要:五環學案是在新一輪課改背景下產生的新事物,為了能夠上好歷史課,提高歷史課堂效率,搭建歷史學習的平臺,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自主發展,教師應積極探索五環學案應用于課堂教學的新機制。
關鍵詞:五環學案 高中歷史 課堂教學 先學后教 應用研究
一、五環學案提出的背景
筆者的學校地處農村,教育得不到重視,學生缺少開拓進取精神、自主學習意識不強,特別是歷史學科,學生的學習觀念非常差。大部分學生雖然升入了高中,但思想還是停留在初中開卷考的階段,學習歷史時基本上沒有預習習慣,完全處于一種盲目的狀態。筆者要求同學回家查閱的資料,只有少數同學會完成,大部分同學都只等教師上課講解,可見學生學習歷史的自主意識非常淡薄。
二、高中歷史課堂應用五環學案的理論依據
學習金字塔理論最先是由美國學者、著名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于1946年首先提出的,后來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通過實驗得出類似結論后,提出了目前廣為流傳的“金字塔理論”。具體內容如下:學生在各種指導方法下,24小時內對學習材料的平均保持率為:講授,保持5%;閱讀10%;視聽結合20%;示范30%;討論組50%;實踐練習75%;向他人講授所學內容及立即運用90%。
三、研究方法與結論
筆者通過對近兩年高中歷史教學中五環學案的應用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了解到五環學案在農村高中歷史課堂中應用的優點以及出現的一些問題:包括學生自身、教師編寫五環學案和課堂上運用五環學案的方法等方面的問題,并探討恰當的應對措施。
1.五環學案教學模式的實驗探索
為了全面了解我校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筆者進行了一次農村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情況問卷調查。其中,學生在回答“遇到問題什么時間內能得到教師的反饋”這道題時,選擇“立即得到教師反饋”的比例低于8%,這說明大部分同學遇到問題無法及時得到輔導。
通過教學實驗能獲得第一手數據資料。教學實驗前,筆者把所教班級高一1班和高一2班的成績對比作為初始成績對比,如下表: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這兩個班級在教學實驗前的平均分大致相當,優秀率和及格率也大致相當,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兩個班級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在接下來的高二年級教學中,筆者既教文科班也教理科班,各選取一個班采用這種五環學案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實驗班筆者堅持了如下的做法:把知識問題化,問題習題化,以題代概念。學生獨立完成教師精心編寫的設問導讀,進行新知識的構建。具體步驟為:①精準目標,即課標要求。②精煉講授,即教材解析(請同學們自己先填空)。③精心指導,即重點問題整合,主干知識小結。④精準練習,即練習檢測,學生自我總結、反思與筆記整理。⑤精簡反饋,即經典試題解析。在設計這些教學問題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有足夠的學習思考、整理的空間,教師盡量的“導”,幫助學生整合解讀教材,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就可以把“教”與“學”結合起來。貫徹“先學后教”的原則,先讓學生把本課基礎知識的框架建立起來,然后教師再有的放矢地進行精講。教師講課一般不超過20分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被極大地調動起來。通過高二上學期的教學實驗,兩個實驗班的成績有了明顯的變化。
通過以上表格中的成績對比可以看出,理科班中實驗班的平均分和優秀率都高于普通班。文科班的試卷使用的是八校聯考的試卷,對本校文科班學生來說稍難一點,高分段的學生偏少,整個年級只有一位同學考90分以上。就實驗班而言,80分以上的人數與普通班相比有一定優勢,實驗班的及格率和優秀率也高于普通班,同時實驗班低分數段的學生也較少。以上的數據初步證明五環學案教學模式對農村學校的大部分學生有很好的作用,特別是對促進中等程度學校的學業成績優勢明顯,五環學案應該能提高班級平均分與及格率。
在五環學案模式的教學研究中,本人受益匪淺,也給高三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我們高三歷史組教師以課程標準、考試大綱為參照,進行知識歸類,整合編寫成五環學案應用于教學,大大提高了復習效率。高三學生認識到現在已經是高三了,離高考不遠了,增強了學習的緊迫感,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更加高漲。鑒于高二一年的學習,學生對五環學案的應用已經能夠得心應手,教師采用五環學案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并指導學生及時做好總結和反思,所以在2013年4月省統考中我校取得不錯的成績,相對于我校的歷屆省統考成績,今年的成績有了一定的提高。
2.五環學案的應用與作用
教師在學生做完檢測題后一定要做到當堂面批。當堂面批能讓教師準確地把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因此,少量的、精確的檢測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堂面批還可以比較容易地發現問題,并且當場給學生糾正問題,要求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知其根底,才能確保知識的融會貫通。五環學案的應用可以反饋教學信息,幫助教師找到成敗得失的原因,然后研究如何改進教學的對策,這樣教師就會不斷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不斷提高總結教學經驗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科的教學質量,同時還可以提高教學評價和教學研究的能力,教師逐步轉變為學者型、反思型的教師。
四、農村高中歷史課堂應用五環學案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1.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缺乏思維創新
有些五環學案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缺乏思考難度,不能充分體現五環學案的引導價值。所以在今后的編寫中要盡量體現五環學案設計思維的含金量。
2.層次感體現不夠
學生之間存在層次差異,如優秀生、一般學生和“學困生”,如果都用同一個五環學案,很難提高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教師設計編寫五環學案時就要考慮學案的階梯性和遞進性,通過五環學案讓各層次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就感。
3.教師還要加強學習,轉變觀念
雖然有了五環學案,但很多教師還是忍不住多講,不放心學生。其實在教學中應用五環學案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教學時應該讓在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交流中拓展思路。
總而言之,五環學案是新課改背景下產生的新事物,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已經體現出了它的優勢,也存在一些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揚長避短,進一步規范對五環學案的應用,教師及時總結歸納運用五環學案授課過程中的經驗教訓,重視學生的反饋,調整對五環學案的編寫設計,更能調動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林華民.做一流的教學能手[M].北京:朝華出版社,2010.
[2]陳惠英.課堂中的學生資源[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3]陳偉國.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方式的轉變[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6(9).
摘 要:五環學案是在新一輪課改背景下產生的新事物,為了能夠上好歷史課,提高歷史課堂效率,搭建歷史學習的平臺,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自主發展,教師應積極探索五環學案應用于課堂教學的新機制。
關鍵詞:五環學案 高中歷史 課堂教學 先學后教 應用研究
一、五環學案提出的背景
筆者的學校地處農村,教育得不到重視,學生缺少開拓進取精神、自主學習意識不強,特別是歷史學科,學生的學習觀念非常差。大部分學生雖然升入了高中,但思想還是停留在初中開卷考的階段,學習歷史時基本上沒有預習習慣,完全處于一種盲目的狀態。筆者要求同學回家查閱的資料,只有少數同學會完成,大部分同學都只等教師上課講解,可見學生學習歷史的自主意識非常淡薄。
二、高中歷史課堂應用五環學案的理論依據
學習金字塔理論最先是由美國學者、著名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于1946年首先提出的,后來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通過實驗得出類似結論后,提出了目前廣為流傳的“金字塔理論”。具體內容如下:學生在各種指導方法下,24小時內對學習材料的平均保持率為:講授,保持5%;閱讀10%;視聽結合20%;示范30%;討論組50%;實踐練習75%;向他人講授所學內容及立即運用90%。
三、研究方法與結論
筆者通過對近兩年高中歷史教學中五環學案的應用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了解到五環學案在農村高中歷史課堂中應用的優點以及出現的一些問題:包括學生自身、教師編寫五環學案和課堂上運用五環學案的方法等方面的問題,并探討恰當的應對措施。
1.五環學案教學模式的實驗探索
為了全面了解我校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筆者進行了一次農村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情況問卷調查。其中,學生在回答“遇到問題什么時間內能得到教師的反饋”這道題時,選擇“立即得到教師反饋”的比例低于8%,這說明大部分同學遇到問題無法及時得到輔導。
通過教學實驗能獲得第一手數據資料。教學實驗前,筆者把所教班級高一1班和高一2班的成績對比作為初始成績對比,如下表: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這兩個班級在教學實驗前的平均分大致相當,優秀率和及格率也大致相當,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兩個班級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在接下來的高二年級教學中,筆者既教文科班也教理科班,各選取一個班采用這種五環學案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實驗班筆者堅持了如下的做法:把知識問題化,問題習題化,以題代概念。學生獨立完成教師精心編寫的設問導讀,進行新知識的構建。具體步驟為:①精準目標,即課標要求。②精煉講授,即教材解析(請同學們自己先填空)。③精心指導,即重點問題整合,主干知識小結。④精準練習,即練習檢測,學生自我總結、反思與筆記整理。⑤精簡反饋,即經典試題解析。在設計這些教學問題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有足夠的學習思考、整理的空間,教師盡量的“導”,幫助學生整合解讀教材,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就可以把“教”與“學”結合起來。貫徹“先學后教”的原則,先讓學生把本課基礎知識的框架建立起來,然后教師再有的放矢地進行精講。教師講課一般不超過20分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被極大地調動起來。通過高二上學期的教學實驗,兩個實驗班的成績有了明顯的變化。
通過以上表格中的成績對比可以看出,理科班中實驗班的平均分和優秀率都高于普通班。文科班的試卷使用的是八校聯考的試卷,對本校文科班學生來說稍難一點,高分段的學生偏少,整個年級只有一位同學考90分以上。就實驗班而言,80分以上的人數與普通班相比有一定優勢,實驗班的及格率和優秀率也高于普通班,同時實驗班低分數段的學生也較少。以上的數據初步證明五環學案教學模式對農村學校的大部分學生有很好的作用,特別是對促進中等程度學校的學業成績優勢明顯,五環學案應該能提高班級平均分與及格率。
在五環學案模式的教學研究中,本人受益匪淺,也給高三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我們高三歷史組教師以課程標準、考試大綱為參照,進行知識歸類,整合編寫成五環學案應用于教學,大大提高了復習效率。高三學生認識到現在已經是高三了,離高考不遠了,增強了學習的緊迫感,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更加高漲。鑒于高二一年的學習,學生對五環學案的應用已經能夠得心應手,教師采用五環學案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并指導學生及時做好總結和反思,所以在2013年4月省統考中我校取得不錯的成績,相對于我校的歷屆省統考成績,今年的成績有了一定的提高。
2.五環學案的應用與作用
教師在學生做完檢測題后一定要做到當堂面批。當堂面批能讓教師準確地把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因此,少量的、精確的檢測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堂面批還可以比較容易地發現問題,并且當場給學生糾正問題,要求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知其根底,才能確保知識的融會貫通。五環學案的應用可以反饋教學信息,幫助教師找到成敗得失的原因,然后研究如何改進教學的對策,這樣教師就會不斷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不斷提高總結教學經驗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科的教學質量,同時還可以提高教學評價和教學研究的能力,教師逐步轉變為學者型、反思型的教師。
四、農村高中歷史課堂應用五環學案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1.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缺乏思維創新
有些五環學案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缺乏思考難度,不能充分體現五環學案的引導價值。所以在今后的編寫中要盡量體現五環學案設計思維的含金量。
2.層次感體現不夠
學生之間存在層次差異,如優秀生、一般學生和“學困生”,如果都用同一個五環學案,很難提高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教師設計編寫五環學案時就要考慮學案的階梯性和遞進性,通過五環學案讓各層次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就感。
3.教師還要加強學習,轉變觀念
雖然有了五環學案,但很多教師還是忍不住多講,不放心學生。其實在教學中應用五環學案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教學時應該讓在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交流中拓展思路。
總而言之,五環學案是新課改背景下產生的新事物,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已經體現出了它的優勢,也存在一些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揚長避短,進一步規范對五環學案的應用,教師及時總結歸納運用五環學案授課過程中的經驗教訓,重視學生的反饋,調整對五環學案的編寫設計,更能調動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林華民.做一流的教學能手[M].北京:朝華出版社,2010.
[2]陳惠英.課堂中的學生資源[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3]陳偉國.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方式的轉變[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