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濤 李亞文
摘 要:一直以來,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對如何實現軍民融合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因此,分析了美、日、俄三國為實現軍民融合采取的主要策略,以及三國為實現軍民融合在機制、法令制度、國防科技生產三方面的做法。在機制設計上,為實現軍民融合進行監督管理機構的設置;在制度規定上,為協調國防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建立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在國防科技與生產上,實現軍民兩用技術通用化和鼓勵民用企業參與武器裝備的科研生產。由此,總結了美、日、俄三國的做法對我國軍民融合的啟示。
關鍵詞:軍民一體化;寓軍于民;軍轉民;軍民兩用技術
中圖分類號:E0-05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8-0247-02
冷戰結束之后,世界大多數的國家紛紛開始調整自己國家的安全策略,世界各國均致力于實現軍隊的信息化和現代化,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國防實力的強大。同時,實現國防和國力的雙贏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的目標,軍民融合式戰略的提出滿足了實現國防和國力雙贏的目的。關于軍民融合的定義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美國國會技術評估局把軍民融合定義為:把國防科技的工業基礎同更強大的民用科技的工業基礎整合起來,最終形成一個統一成熟的國家科技工業基礎的過程。在軍民融合的模式下,國防建設與民用經濟在科技、生產設備等許多方面實現滲透,互相促進,形成一個整體優勢互補的強大有力的一個經濟整體。
眾所周知,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問題已經成為決定一個國家整體的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這個問題在我國也同樣的存在,并且是我國當下急需解決的熱點問題。在國防建設和軍隊現代化的建設中,必須堅持并落實科學發展觀,走軍寓軍于民的路線,做好國防和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使國防和軍隊的建設深深地融入現代經濟的發展體系之中。為了實現軍民融合,促進國家整體實力的增長,世界各主要國家依據各自不同的國情和國際環境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本文主要以美國、日本、俄羅斯為范本,來研究美日俄三國軍民融合的主要做法,及其對我國軍民融合的啟示。
一、美、日、俄三國的主要做法
各國在推行軍民融合時均根據各國的不同國情,采取不同了的方針策略。美國為推進軍民融合采取了“軍民一體化”式的發展模式。美國“軍民一體化”的最終目的在于實現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良性互動式發展。美國對軍方、軍工企業以及軍工部門進行了調整改革,鼓勵軍政部門積極的和企業間合作。通過一系列的努力美國期待著能夠開啟軍工產業和民用企業在技術和資源上的雙向轉移之門。為了實現軍民一體化,美國出臺了一系列的積極的政策措施,包括在機制體制上的規劃,鼓勵發展軍民兩用技術,構建軍民一體化的創新型科技產業鏈等等。這些措施為美國軍民融合的順利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冷戰結束之后,世界各國都努力尋求寓軍于民式的軍工發展形式。日本軍工行業的發展表現出典型寓軍于民的特色。日本是世界經濟大國,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且技術先進,尤其是高新技術更是獲得迅猛的發展。二戰結束后,作為戰敗方的日本,其軍力的發展受到了種種限制。由此,日本的軍民融合采取了“以軍掩民、先軍后民、寓軍于民”的模式,把發展國防科技以及武器裝備的重任主要委托給了民用企業,使民用企業擁有能夠生產軍事產品的能力,為日本構建強大的軍事體系奠定物質基礎。
俄羅斯推行軍民融合的重要手段是促進軍工轉產,并且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確定了實現軍民融合的戰略規則。前蘇聯為俄羅斯造就了龐大完整的國防科技體系,國防科技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有優先發展的特權與優惠,因此國防科技工業遙遙領先民用工業科技。也由此,根據俄羅斯的國情,軍轉民的發展模式更能幫助解除國防科技的經費不足等一系列問題。
雖然各國實現軍民融合的策略各有不同,但他們為推進軍民融合選取的著手點卻有著共同之處。
(一)機制體制的改革
為了促進軍民一體化的順利進行,美國在體制的設置上做了很大的努力。國會、總統科技政策局和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是軍民融合的高級決策機構。這些機構統一布籌軍民一體化的發展,主要通過頒布法律法規來督進相關的政策戰略的執行實施。為了提高軍政部門的協同性,美國采用了跨部門聯合協同機制。美國國防部還成立了“技術轉移辦公室”,它是實現軍民兩用技術盡可能全面轉移的協調管理機構。該部門的成立主要是為了保證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實現軍民兩用技術雙向轉移。美國還設立有專職機構負責軍民融合的科技計劃。其機構設置主要有國防部技術轉移辦公室、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等。由這些機構對軍民融合的科技計劃實行負責管理,切實保證軍民融合具體落實到實處。
日本在實現軍民融合的過程中表現為管理體制的高度集中,其決策運行機制是軍、政、民相互結合,國防事務由其總理大臣掌管,凡是關于武器裝備的計劃規劃以及重大項目均有總理大臣親自批審。軍民融合相關的發展戰略由總理擔任主席的國防會議主持最終的決策和審批。武器裝備的采購和發展計劃的監督及執行由防衛廳長官負責。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是日本唯一的一個軍方科研中心,同時也是日本的國防科研管理機構。采購合同本部是唯一一個負責自衛隊采購工作的部門。
而俄羅斯則設有國家安全委員會,其最高協調機構就是實體化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家安全委員會是常設機構,有自己的專職人員,既有決策功能,也有落實決策的能力。
(二)在制度規定上
美國積極鼓勵把民用企業的產品和技術運用到國防建設上,鼓勵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在科技基礎上的資源共享和結合,把實現國家科技工業基礎的無縫化作為實現軍民融合的一個重要階段。美國國會通過了《國防授權法》、《聯邦采辦改革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法案。依據美國國會的政策和法案,美國國防部相繼出臺了《采辦改革:變革的命令》和《兩用技術:一種為獲得經濟上能承受得起的前沿技術的國防戰略》,此外還有一系列其他的文件盒政策來協助推進軍民融合。
1970年,日本通過《國防裝備和生產基本政策》的頒布,將“寓軍于民”的基本戰略思想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為自國的軍工生產確定了基本方針。日本政府管理執行管理軍工產業生產的機構是通產省,通產省是文官制度在軍工品生產和管理行業的延伸。《裝備制造法》由通產省頒布,規定:凡是從事修理或者裝備制造的企業均需通產省許可。同時通產省能過協調管理軍工生產,有力的促進了民用和軍用技術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轉移,是寓軍于民發展戰略的強有力的制度性保障。
俄羅斯走“軍轉民”式的軍民融合的路線,且每一時期的戰略原則都以法律形式做出規定。1990年,俄羅斯頒布法律法規確定了軍轉民式的戰略原則;1996年,針對1995—1997年期間的國防工業的轉產做出了詳盡規劃,并制訂了“國防工業轉產專項計劃”;1998年,俄羅斯通過《俄羅斯國防工業軍轉民法》,用法律形式明確了軍轉民的資金來源及相關工作原則等等。
(三)大力推進軍民兩用技術發展
美國在《國防轉軌戰略》等一系列戰略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把實現國防工業的軍民融合作為軍民融合的階段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國相繼出臺了詳細的戰略部署及配套的實施計劃。在對軍民融合戰略具體的部署的過程當中,美國始終把軍民融合的基點指定為軍民倆用技術的發展,美國不僅在軍民融合具體戰略部署中確立了軍民兩用技術重要的核心地位,而且強調了促進軍民兩用技術長久快速發展的關鍵行。為了促進軍民兩用技術取得發展,美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將國家實驗的一部分交由民間企業來執行管理;積極研究軍轉民技術,鼓勵為軍轉民技術進行投資,提供有關民用研究需要的經費,為了盡可能的降低成本,在國家允許的保密要求范圍之內,可以傳授給民用性質的企業和地方政府一些符合保密規定的國防部的一些科技情報和技術。積極實現國防、民用科技在資源上的共享,最終努力使軍民兩用型技術實現通用化,實現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良性的互動式發展。
日本也非常重視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日本防衛當局敏銳的發現了發展軍民兩用技術的價值,防衛當局研究認為,軍民兩用技術有利于降低國家的投資風險,而且能顯著得到減少武器裝備的成本,同時還有利于軍工企業的穩固發展。為了實現軍民兩用技術的通用化,政府分別對軍工企業和民間企業兩方面入手。對于軍工企業,政府積極鼓勵并且不斷擴大民用和軍民兩用技術的研發和采購;對于民間企業,日本防衛當局制定有力的政策鼓勵民間企業積極參與軍民兩用技術的開發,在資金上也給予民用企業大力的支持。對于可以生產軍工產品的中小型民間企業,日本政府持以鼓勵態度,出臺了很多積極的優惠政策,并且提供適當的財政補助,來鼓勵這些中小型民間企業去參與和承擔軍工產品的科研生產。
俄羅斯政府同樣非常的重視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以軍促民”是俄羅斯政府長久以來堅持奉行的國防發展戰略,強調在國家承受能力許可的基本情況下,積極努力地推動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蘇聯的解體使俄羅斯政府清醒的意識到國防軍工科研成果轉化并運用到民用產品生產上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軍轉民”的國防策略,使俄羅斯的軍事科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軍轉民”策略的大力實施下,俄羅斯政府完全做到了使用軍工技術的優勢有效地提高了民用產品的生產質量和競爭力。同時,俄羅斯政府加大軍民兩用技術的開發。軍民兩用技術的使用推進了軍工企業結構改革的步伐,軍民兩用技術的開發及利用也有效地緩和了軍事工業所面臨的經費不足等一系列尖銳的問題,逐步實現軍工企業向國民經濟靠攏并最終使二者實現連接的目的,使國防工業成為能為國民經濟提供可供使用的成熟技術的源泉,使國防工業成為積極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有效力量之一。
二、對我國的啟示
首先,為了實現軍民融合式的發展方式,建立宏觀的管理機構和相對應的積極鼓勵政策是必須的。由于體制的約束,我國政府長期以來對軍工業采用的計劃管理模式,沒有能夠實現軍工業市場主體的地位,也沒能夠幫助打破軍工業的封閉格局。然而,僅僅靠軍工企業本身是無法實現體制上的突破和革新。這就需要國家出臺相應的積極的政策鼓勵支持。因此,我國可以部分借鑒美國的一些好的做法,將軍民一體化的具體事務,比如,溝通機制、鼓勵政策、體制更新等等,交由相應的職能部門統籌管理。這樣統一領導,能有效避免不同部門之間信息的不對稱和效率的差異對建設進程的影響。
其次,由政府大力引導和管理,推進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形成開放創新型軍工產業鏈。高校資源是社會的重要資源,但是由于我國的軍民分割的體制的制約,盡管我國有很多有實力的高校都很樂意參加到軍民產品的研發生產當中,但是在現行的體制下還不能夠充分地利用我國的高校資源為國防建設服務。也由于可利用的信息方面的不對稱,很可能造成軍民兩方的重復投資,形成資源浪費。這種影響對民用企業也是一樣。因此,我國應該努力建立起一種有效的溝通機制保證各部門之間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能夠有效聯絡。加強軍工科研所和高校、企業的合作,充分利用資源,充分開發利用軍工行業的技術和能力。由于一些小企業自身研發能力有限,缺少強固的實力參與軍民兩用技術的研發項目。對此,我國可以借鑒美國對于一些小企業的做法,有高層專職管理機構制定并監督實施執行小型企業創新規劃和技術轉移規劃。
再次,建立起有助于軍民融合的統一規范、標準。當前,我國軍用和民用的標準是兩套完全不同的體系,這不僅對武器裝備現代化產生了影響,而且阻擋了軍民融合前進的腳步,是實現軍民融合的一個技術壁壘。為了消除標準不同帶來的障礙,一是要不斷完善軍用的體系標準。堅持把實現標準化建設視為實現軍民融合的首要切入點,把著手點著重放在軍用標準的創新上,不斷推進軍事規范的標準化改革,對過去軍用的規范標準實行審查考核,在對軍用標準創新的同時,也要對原有標注去其糟粕留其精華,逐步實現軍用規范體系的標準化建設。二是統一可用于軍民兩用技術的標準。為了構建統一的軍民兩用技術標準,要對軍用技術標準和民用技術標準實行統一規劃,選擇可以滿足軍事需要的民用標準,在達到軍事要求的條件下,盡量限制軍事標準的使用,并加強完善民用標準,加大軍用品和民用品的通用化和標準化程度。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