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娟等
摘 要:校企合作實習基地能夠以特定行業為背景,及時捕捉企業人才需求的動向,增強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定位,提高培養過程的目的性、針對性,成為解決人才培養問題的重要平臺與途徑。為此,探討經濟管理專業校企合作實習基地的功能定位與運作模式。
關鍵詞:校企合作;利益顯性化;實習基地;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8-0151-02
經濟管理專業已成為我國畢業人數最多的專業,亦是國民經濟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本的來源。在勞動力就業市場上,面臨著企業對優秀稱職的經濟管理類人員獲取困難與本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的現狀與矛盾。據調查,以市場營銷為例,掌握系統營銷知識與技能、有一定行業背景、且具有一定實踐經歷的人才非常緊缺,因此深受用人單位的青睞。除了我國本科教育體制與模式落后,知識老化與僵化、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脫節等原因外,經濟管理類應屆本科畢業生在實踐經驗上的短板與劣勢,使得其現有的知識水平與能力結構難以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這一群體在求職過程中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在本科人才培養過程中,實習成為大學生了解行業背景、增加實踐經驗的途徑,為學生提供一個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平臺。在眾多實踐教學方法與實踐培養模式中,校企合作實習基地的建設與運作能夠以特定行業為背景,及時捕捉企業人才需求的動向,增強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定位,提高培養過程的目的性、針對性,使得人才培養更加接近地氣,成為解決人才培養中這一問題的重要平臺與途徑。
一、經濟管理類專業校企合作實習基地的含義與功能定位
經濟管理類專業校企合作實習基地是以提高學生知識與實踐之間相互轉化能力、提高在校生就業市場適應度為目標,學校與企業共同參與深度聯結,整合雙方現有硬件與軟件等資源,實現雙方利益的共同實踐,以適度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并有目標地調整人才培養模式,促進面向市場與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教學與實踐平臺。該實習基地的基本內涵是產學結合,深度合作;實現的途徑是互惠互利,適度參與;實現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經驗,增加學生的行業背景與行業特征,從而適應社會與市場對人才素質的需求。
在傳統的校企合作活動中,學校與企業以較為松散的形式聯結,對合作的目標、運行模式、利益實現路徑沒有明確的認知與協商,尤其忽略了人才培養的初衷,缺乏目標性、可考核性、專業指導性。尤其是由于經濟管理類專業知識與技能在實踐中的知識隱性與難以估量特征,校企合作實習基地的運作與效果更加模糊與不規范。實習是大學生積累經驗、提高實踐技能的重要過程。通過這一過程,旨在提高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綜合能力,為就業做好準備。但從目前我國大學經濟管理專業校園實習基地建設與運行現狀來看,在校大學生的實習教學過程仍處于“實習愿望強烈、實習條件受限,實習流于形式,實習沒有提高等”狀態。所以,對經濟管理校企合作實習基地功能定位的界定對于該平臺作用的發揮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一)挖掘企業人才需求與動向
高等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諸多困難,尤其是目前本科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究其原因,除了教育體制問題、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等,高校在人才培養的操作層面也存在很多問題,值得反思與重視。比如,一方面各行各業企業急需大量的經濟管理類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無法培養此類人才;學生在進入學校接受教育若干年后進入企業卻無法快速適應企業崗位需求;有的學校或專業生源充足而有的卻面臨苦難。答案很明顯,那就是高等教育在培養學生過程中過于閉關自守,未能把握人力資本市場需求的脈搏,未能準確及時了解企業人才需求動向。所以,經濟管理人才高等教育必須積極順應市場經濟發展得需要,順應企業發展得需要,去走進企業、研究企業、了解企業,與之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實習基地。
(二)提供適應性的行業人才和專業人才
目前的失業一般是結構性失業,尤其是大學生就業問題這一特點凸顯的尤為嚴重,企業人力資源不能持續供應,或者尋求符合要求的高素質人才花費高成本,必影響企業的發展。校企合作實習基地在企業篩選過程中將選擇特定行業、具有行業代表性的合作對象,其背靠具體的行業特征與行業經驗,應定位于行業性人才培養、人才挖掘以及教學中行業知識積累的目的與功能,但要注意學生培養結果的可拓展性和適應性。學校利用企業提供的實習平臺培養學生,同時也為企業挑選適合自身發展的員工提供了便利條件。企業可以利用學校的師資和科研條件,依托實習基地建設與高校開展多方面的橫向合作,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理論指導,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高等教育改革的推動力
通過校企共建校外實習基地,相關專業能夠及時了解社會對本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發現專業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及教材建設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能和行業、企業中的專家共同研討如何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改革,為經濟管理類本科教學的改革提供推動力。
(四)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師素質培養與提高
經濟管理專業較其他專業更具實踐性與動態性,其教學應與日新月異的外部環境互動,更應符合企業實踐的需求,所以,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大量理論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專業技能突出的優秀教師。校企合作實習基地的建設與運作為教師參與企業實踐提供了平臺,既可以深入了解社會需求,豐富課堂教學素材,又有利于教師把握學科專業發展前沿,讓教學更加有針對性與趣味性,有利于學校建立“雙師型”的師資隊伍。
二、經濟管理專業實習基地校企合作實習基地的現有問題
(一)實習基地結構不合理
一般而言,對于經濟管理專業,一個行業內適度規模的企業每次接受學生長期實習的人數在4—8人適宜,這時實習效果最好,但由于目前各個學校實習地基建設規模、經費等原因,每一個校企合作的企業作為實習基地接受的實習學生過多,承擔的實習任務過多,使得實習基地本身的功能難以實現[1]。endprint
(二)校企合作穩定性欠佳
由于對雙方權責、收益未進行深入挖掘與明確的界定,一般而言企業在社會、經濟效益方面的收獲存在困難,使得積極性不高,甚至有些實習基地僅僅是依靠相關學院與實習單位之間的其他關系或個別教師私人關系來維持,對于學生的實習任務也是敷衍了事,影響了學生實習質量和學校與實習基地合作的穩定性。同時,企業對于人力資源需求的短視性業造成企業人才培養意識的降低和實習基地的運作困難。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夠,動力不足
目前,校企合作實習基地的實習任務的完成質量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對學生缺乏實習前的培訓、雙方對實習任務沒有充分設計與規劃、實習過程沒有具體流程與規范、實習后缺乏考核與總結,雙方對實質性的實習內容與人才培養深度合作不夠,動力不足,使得校企合作實習基地存在不連續性、不可持續性以及流于形式等詬病,學生不能從中得到深刻的提高,視為雞肋。
三、經濟管理專業校企合作實習基地模式構建
(一)以雙方利益的共同實現為合作動力
經濟管理專業校企合作基地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是共同利益,是知識的創造與價值的實現[2]。對動力的審視本質上是利益洞察與分析。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企業的參與和指導,需要從企業那里得到最新的人才需求信息、最新動態,需要企業提供實踐的平臺;作為企業方,通過自力更生的方式培養符合自身需要的人才,需要師資、教舍、資金等,成本高見效慢,還會由于局限于企業自身現時需要的狹小視域內,使得培養的人才缺乏行業視野、國際視野、前瞻性、理念更新、創造能力等,企業需要學校提供符合企業實際需求的人才,提供智力支持。所以,經濟管理專業校企合作實習基地的動因在于校企之間互存需要,雙方參與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
(二)利益深度實現與功能實現相結合的運作方式
校企合作實習基地功能實現的過程與雙方利益實現緊密結合才是合理的運作方式,需要學校、企業、學生等的共同利益的創造、顯性化和持續化[3]。首先是利益顯性化過程,要明確利益有什么、如何具體確切描述利益所得,涉及相關方包括企業與學校良方,在明確利益所得和顯性化過程中,要著重注意兩點:其一,校企合作的核心功能在于人才培養,一切利益均得圍繞這一核心開展與形成;其二,如何將企業需求與人才培養結合起來,并推動校企合作基地建設的動力;其次是利益實現過程,校企合作利益顯性化后,還需明確利益的實現機制,即如何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以人才培養為核心,通過具體的運作機制來將利益或者契約性所得實現,利益實現過程是雙方合作完成實習任務的過程。
(三)以規范制度與政府支持為保障機制
校企合作中利益的實現需要監控,包括雙方合作意愿調查、雙方利益需求調研、對雙方利益實現情況的評價、對政府專項補貼資金的監控等,對學生實習效果、學生培養方案的制定與調節效果、企業有序經營、企業人才獲得狀況等方面建立一系列指標加以計量、評價和監控,需要相關保障機制,需建立校企合作實習合作基地管理體制建設、服務體制建設和發展基礎建設。同時,需要努力尋求政府實質性引導政策的支持、法規、制度的保障,增強企業參與意愿,例如,借助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充分利用多種政策上的優惠和便利,增強合作雙方的責任意識與使命感[4]。
參考文獻:
[1] 王杜春,馬海鹍,李晴.校企共建本科教學校外實習基地的思考——以東北農業大學為例[J].商業經濟,2013,(5).
[2] 王振洪,邵建東,成軍.探索建立有效推進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2,(9).
[3] 陳金龍.對“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利益相關者的分析與對策研究[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
[4] 鄭俊敏.基于利益平衡觀的校企合作模式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J].價值工程,2012,(3).
[責任編輯 安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