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康++王昱方++肖寒
摘 要:本文采用修正的E-G指數和集中度模型,研究中國重工業特別是石化產業集聚演進規律,并通過SPSS回歸模型對產業集聚與工業增長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多數重工業產業集聚水平出現下降,石化產業集聚變動顯示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總體來看,石化產業集聚與工業增長有較強的相關性。石化產業上游的石油天然氣開采業處于高集聚;中游的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處于中度集聚;下游的化學纖維制造業處于極高集聚,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則處于中度集聚。從完善石化產業政策的角度來看,上游的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在促進集聚提升的同時應關注規模經濟效益問題;中游的煉焦及下游的化學原料制品業應強調結構調整,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加速產業集聚向產業集群轉變;下游的化學纖維制造業在提升產業集聚過程中應注重質的積累,規避規模不經濟的風險。
關鍵詞:石化產業;E-G指數;產業集中度;產業集聚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4)04003307
一、引 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石化產業已經成為最為活躍的產業之一。我國石化產業與建筑、機械、汽車、電子等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2012年,全國油氣產量達207億噸,天然氣產量達到1 067億立方米,煉油產業一次加工能力為575億噸/年,化纖產量也達到381119萬噸。未來一段時期,石化產業依然是經濟狀況的風向標、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其發展的勢頭方興未艾。從國際石化產業的發展趨勢看,呈現出四個基本特征:原料結構多樣化、產品結構精細化、生產布局合理化、資產重組大型化。中國的石化產業起步較晚,雖然發展迅速,但是整體競爭力相對不足,技術水平落后,自主研發高端石化產品能力較弱。在國內工業化進程和城市化進程的推動下,剛性石化產品需求快速增長,煉油能力加速擴張,進出口量持續增加,各地區石化園區紛紛涌現,產業集聚趨勢愈加明顯。
針對石化產業集聚趨勢的研究,現有文獻從產業布局、規模經濟、循環經濟、產業政策等多視角進行了探討。Chapman[1-2]和Peters[3]在分析石化產業內部聯系和規模經濟效應的基礎上,探討了產業集聚對石化產業布局的影響,認為上游石化企業的建立往往引發相關下游生產單元的共建,由此導致了相關生產活動繼續在原生產中心集聚,強化了石化產業空間布局的向心力。劉鶴等[4]建立了石化產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確定出煉油能力和乙烯產能空間組織結構的最優結果。費文博和于立宏[5]研究產業集聚與循環經濟之間的互動關系與作用機制,發現循環經濟對產業集聚升級的作用并未顯現。任健瑾[6]等通過對新加坡石化產業集聚研究發現,完善社會分工機制、適當發揮政府作用等措施的實施有利于產業集聚水平的提高。
根據不同產業集聚水平的差異,國內外學者主要利用產業集聚指標對集聚的高低做出了評估,并探究了影響集聚變動的原因。Krugman[7]、Henderson[8]與Rosenthal和Strange[9]分析了美國不同產業的集聚狀況和變化趨勢,比較了運輸成本、知識外溢和勞動力資源對產業集聚的正負效應,發現高技術產業比機械產業經歷了更顯著的本土化過程。Karl和Michael[10]發現歐共體成立前后制造業產業集中度并非上升而是下降了。Bai等[11]、賀燦飛和謝秀珍[12]以及梁琦[13]對比中國不同產業的集聚程度,發現在決定產業集聚的因素中,地方保護主義的作用較大,超過了外部經濟性和規模效用,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一些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的產業集聚具有重要作用,外部經濟并沒有促進產業地理集中,激烈的產業內市場競爭推動了產業空間分散。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經濟形勢突變,經濟復蘇緩慢,中國面臨的外部需求不足,國內的經濟投資放緩,石化產業亦受到較大沖擊,結構性產能過剩凸顯。在此背景下,石化產業的發展在空間上是更集中還是更分散?石化上中下游產業集聚究竟有何不同?什么因素決定了石化上中下游產業的空間格局?產業集聚對經濟增長到底有無推動作用?這些都是石化產業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理論研究及模型選擇
產業集聚是指同一產業在某個特定地理區域內高度集中,產業資本要素在空間范圍內不斷匯聚的過程。馬歇爾最早使用集聚的概念描述地域的相近性和企業、產業的集中。馬歇爾之后,產業集聚逐漸成為產業經濟學、經濟地理學、管理學等研究領域共同關注的問題。由于產業集聚現象的愈加普遍,最近二十年來,產業集聚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及政府的關注,相關的專家學者們提出了各種測算產業集聚程度的指標,有集中度系數、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空間基尼系數、熵指數、E-G指數等多種方法可以選擇。其中集中度系數是最簡單、最常用的計算指標,能夠形象地反映產業市場的絕對集中度,但卻容易忽略規模最大地區之外其他地區的分布情況[14];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綜合考慮了企業總數和企業規模兩個因素的影響,能夠準確地反映產業或企業的市場集中度,不足的是直觀性較差[15];空間基尼系數相對而言比較簡單直觀,但是由于沒有宏觀地考慮到企業的規模差異,因此在表示產業集聚程度時空間基尼系數會含有虛假的成分[16];熵指數則主要是用來反映企業市場結構的指標,由于其需要企業集中程度的信息,在實際測算中很難應用[17];為了解決基尼系數失真的問題,Ellison和Glaeser[16]在基尼系數基礎上提出了新的集聚指數E-G指數來測定產業的地理集中程度,E-G指數充分考慮了企業規模及區域差異帶來的影響,彌補了空間基尼系數的缺陷[18]。
鑒于E-G指數的優越性,本文采用該指數來測定中國石化產業的空間集聚程度,以2005—2011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對其變動趨勢進行比較,同時借用市場集中度CRn系數的計算方法,計算各產業生產總值排名前五的省市所占的市場份額,我們稱之為五省市集中度。E-G指數是利用各個產業在各個地區的企業個數以及就業人數來測算總體的地理集中度,反映的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五省市集中度是利用各區域該產業產值所占全國該產業總產值的比例,雖然未能涵蓋所有的市場份額,但是可以通過五省市的分布從另一個角度檢驗修正的E-G指數檢驗地理集聚的準確性。兩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可以更加完善地衡量石化產業的集聚趨勢和分布情況。
由于E-G指數需要使用企業數據來計算產業集聚,需要根據政府公布的重工業產業人口普查數據按一定的人數標準對企業規模進行分類,從而計算其市場占有率的平方和[17],然而中國重工業企業員工人數的詳細數據目前在國內還沒有一個權威的機構進行統計發布,因此無法直接使用Ellison和Glaeser[16]計算E-G指數的方法。所以本文利用詹宇波和張卉[19]定義的修正的E-G指數,經驗證此指數與原指數是相互等價的。
(一)修正的E-G指數
四、石化上中下游四個樣本產業集聚水平測度
(一)石化產業空間結構分析
根據Krugman[20]提出的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原則,經濟活動的集聚或發散來自于向心力和離心力兩種力量。對比表1和表2發現,2005—2011年間,多數重工業產業的地理集中度及五省市集中度均出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由此可見,目前中國多數重工業產業經歷了向心力大于離心力過程后,現正處于離心力大于向心力的階段。總的來說, E-G指數考察的地理集聚和五省市集中度變動趨勢基本上是一致的,這也說明了五省市集中度從另一個角度驗證了E-G指數的可靠性。
根據Ellison和Glaeser[16]的產業地理集聚指標分類標準,γ<002表示該產業不存在產業區域集聚現象,002≤γ≤005表示該產業區域集聚分布比較均勻,γ>005表示該產業存在明顯的集聚現象。結合這樣的分類標準,按照石化產業上中下游的產業特性,從產業、時間、地理三個維度對四個樣本產業進行分析,并與相應的重工業產業做比較,力求從多角度探討石化產業集聚的集中度水平。
1石化產業空間結構產業維度分析
根據四個樣本產業的發展態勢,得出產業的空間結構產業維度特征:
(1)上游的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處于高度集聚。7年間,E-G指數及五省市集中度的變動呈現相反的趨勢。E-G指數以2009年為拐點, 2005—2009年集聚程度上升,2009—2011年集聚程度下降;五省市集中度同樣以2009年為拐點,2005—2009年集中度降低,2009—2011年集中度升高。由于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屬于資源密集型產業,進入門檻較高,受地方政府管制比較突出,具有區域集中和資源壟斷的特征,因此集聚水平較高。綜合比較資源密集型6個產業可以發現,金屬礦采選業γ<002,有色金屬礦采選業002<γ<005其余產業γ值均大于005,可見重工業產業中多數資源密集型產業形成了較為明顯的集聚現象。
(2)中游的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歷年工業總產值都非常大,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顯著,但其集聚效應卻不高。2005—2011年間,E-G指數及五省市集中度的變動吻合度較高,均為總體平穩略有下降。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均是從資源密集型產業發展起來的,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其對市場的依賴逐漸超過資源稟賦對其的影響力,逐步轉變成為市場導向型產業。然而這四個產業的五省市集中度較高,E-G指數則都較低,這看似自相矛盾的數據說明了該產業的主要產值地集中在這五個省市,在別的省市分布則比較均勻零散。五省市集中度從另一個角度驗證了E-G指數的準確性,但是由于二者考量的角度和方法不同,E-G指數是從總體上度量地理分布的均衡性,五省市集中度則統計的是部分數據,反映的是局部的結果,所以兩者不完全一致。除此之外,還有資源密集型的非金屬礦采選業,以及下游產業的化學原料與化學制品業也顯示了相同的特征。
2石化產業空間結構地理維度分析
比較2005—2011年四個樣本產業五省市集中度地域分布,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上游的石油與天然氣開采業主要集中于黑龍江、天津、陜西、新疆和山東。2005—2011年格局基本不變,這說明資源密集型產業仍然傾向于分布在資源豐富的地區,對歷史的空間分布有較強的依賴性。大型資源型企業布局與原料地是國家早期建設時期為發展基礎產業而做出的戰略安排,在離原材料產地近的地方投產有利于降低運輸成本,以加強與上下游產業之間的“前后向聯系”[21],這樣強大的歷史基礎至今仍然主導著資源型產業的地理[22]。中游的石油加工、煉焦與核燃料加工業主要集中于山東、遼寧、廣東、河北和蘇州,雖然該產業屬于資源加工型行業,對原材料有較強的依賴性,但是隨著交通的改善、市場需求擴大、進出口增加,資源稟賦對于資源加工型產業的約束力越來越小,產業布局向沿海地區偏移,逐漸轉變成為市場密集型產業。下游的化學纖維制造業和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主要分布于浙江、山東、江蘇、廣東、廣西和河南。
可見這兩個產業雖然屬于資源密集型產業的下游產業,但是已經基本上脫離了對原料地的依賴,區位優勢、市場需求、國家政策、規模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已成為影響其地理分布的主要原因,臨港及臨近沿海開放城市趨勢顯著。縱觀上中下游四個產業,無論是石油天然氣開采還是石油加工與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再到化學纖維制造業和化學原料制品業,山東省均占了較為可觀的市場份額,由此可以推斷山東省已經有了較為完整的石化產業鏈,整體競爭力較強。
綜合比較而言,東部地區江蘇、廣東、山東、浙江、福建和上海上榜次數遠遠高于其他省市,中西部地區石化產業的集聚水平與這些省市之間已存在較大差距,除石油天然氣開采還多集中于中西部地區外,其余三個產業的主要產能地已多集中于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這與張文忠等[23]提出的石化產業從以原料依賴為主轉變為以市場導向為核心,多向中國沿海經濟較發達的省市轉移相吻合,各沿海省份以沿海城市為依托在省內大力發展石化產業,總體上形成了“東部強、中西弱”,“沿海強、內地弱”的空間布局。這個結果也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石化產業的集聚水平與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很強的相關性。
3石化產業空間結構時間維度分析
綜合比較石化上中下游樣本產業的變動趨勢,以2009年為分界點,可以將石化產業集聚狀況分為兩個階段:
(1)第一個階段為2009年以前,產業加速集聚。這一時期,石化上中下游產業E-G指數和五省市集中度多呈現上升的趨勢。這是由于20世紀80年代以來,雖然國內石化產業發展速度較快,大幅度帶動重工業經濟的發展,但是總體而言石化企業單體規模小,技術水平低,與國際大型石化企業還存在較大差距,規模經濟不明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石化產業出現了一股以國有化和持續兼并重組為核心的規模化集約化道路的風氣,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石化產業地理集中度和市場集中度增長較快。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優越的交通條件、國家政策及靠近國際市場和原料地等因素的影響,石化產業的主要集聚地也逐步向東部沿海地區偏移。
(2)第二階段為2009年以后,對比E-G指數與五省市集中度發現,一方面上中下游石化產業空間集聚速度開始減緩或集聚下降,另一方面其產業生產總值排名前五的省份所占比例也開始下降。這是由于雖然國內石化產業一體化戰略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石化基地化和大型化已初現雛形,然而產業布局分散、規模偏小、結構單一、產品質量差和環境壓力過大等問題仍十分嚴重。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外市場萎縮,價格大幅下跌,企業庫存大量積壓,行業經濟效益下滑,石化產業受到較大沖擊。雖然國家提出4萬億投資刺激政策以激勵石化行業發展,但國內經濟疲軟,石化產業泡沫較大,發展后勁不足。2008年后產業集聚狀況在短時間內出現小幅上升,隨即又產生回落,整個石化產業發展情況大不如前。2009年之后多數石化產業呈現集聚減緩甚至集聚下降的狀態。根據洪娟和谷永芬[24]研究發現,產業集聚的過程中同時存在著集聚效應和擁擠效應,當資本集中度超過某一臨界值時,擁擠效應會大于溢出效應,經濟增長率反而會隨著資本集中度的提高而下降。雖然石化產業的集聚程度有所下降,但是石化產業的集聚程度遠遠還沒有達到擁擠甚至產生溢出效應,石化產業在東部沿海的分布狀態屬于“遍地開花”。從大連、營口、天津、青島、上海、連云港、寧波、福建,到廣東的惠州、茂名、湛江,再到廣西北海都有煉油廠,遍布了黃海、渤海和南海周邊所有城市,布局不合理狀況十分明顯。現階段的集聚下降是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以及石化產業市場開放程度加深、競爭加劇等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反映的是石化產業結構的不足,抗風險能力弱,這對石化產業的發展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為未來石化產業結構性變革埋下伏筆。
(二)石化產業集聚與工業增長間的關系
通過對石化上中下游產業的分析,可以得出石化產業集聚水平與地域的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接下來我們將定量研究石化產業集聚程度與工業增長之間的關系。現階段中國已經進入重化工時期,石化產業的工業增長與區域經濟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已經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增長重要力量。
我們對石化產業集聚水平與工業增長之間的相關性分析主要是通過建立工業總產值與E-G指數的回歸模型,并運用Spearman檢驗來描述產業集聚與工業增長之間的相關關系。在石化的上中下游四個樣本產業中,下游的化學纖維制造業的集聚水平遙遙領先,E-G指數及五省市市場集中度都最高,是石化產業集群的典型代表,在衡量產業集聚和工業增長關系時比較具有說服力,所以本文選擇化學纖維制造業作為研究對象來分析產業集聚與工業增長之間的相關性。
利用所能找到的統計數據,根據表1中計算的化纖產業E-G指數,
為了使數據耦合更有說服力,我們延長了化纖產業的研究年限,對其E-G指數的計算從2005—2011年延長至2000—2011年。并結合《中國工業統計年鑒》2001—2012年的工業總產值。計算整理數據如表4所示。
說明工業總產值與E-G集聚高度正相關,即化纖產業的集聚水平與化纖產業的工業增長之間存在很強的正相關性。研究認為,化纖產業集聚進一步加速了集聚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增加,技術創新推動了產業結構升級,加強了集聚地區的規模經濟,產業結構升級與規模經濟又進一步促進了技術創新,這些因素之間的良性作用的結果使得石化產業集聚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不斷提升。從數據看,上游的石油天然氣產業的集聚變動與工業總產值的增長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關,也就是說即使是受資源稟賦限制的行業,較高的集聚水平仍有利于區域經濟的增長。中游的石油加工與煉焦以及下游的化學原料與化學制品業則呈現出了負相關的特征,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集聚與工業增長之間的關系并非是簡單的線性關系,僅僅通過數據觀察不能確定二者的相關性;另一方面則可能存在集中度水平升高反而造成了工業產值的降低,這種情況說明了集聚升高并非是有效升高,沒有形成有效的規模經濟,集聚水平升高可能只是單純的資本堆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形成的。就煉焦、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業的產業現狀而言,數量上的急于擴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產業集聚水平,但是由于市場需求放緩,致使產能過剩問題顯著,隨之而來的就是開工率低,產品結構比例不合理等問題,反而不利于工業增長。也即是說中游的石油加工與煉焦以及下游的化學原料與化學制品業的負相關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結構性產能過剩造成的,因此如何解決產能過剩,提升產業集聚是現階段這兩個產業的主要目標。
五、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利用Ellison和Glaeser[16]建立的產業地理集中指數和自定義的五省市集中度測度2005—2011年中國重工業集中度水平,分析石化產業上中下游四個樣本,并對石化產業E-G指數與工業總產值進行耦合,發現18個重工業產業集聚總體呈下降趨勢,產業地理集聚和市場集聚程度均有所降低,石化產業集聚變動與工業經濟的增長有很大的正相關性。
石化產業的集聚變動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2009年以前,石化產業的地理集中度和五省市集中度呈上升趨勢,地理集聚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增長較快;第二個階段為2009年以后,在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以及石化產業市場開放程度加深、競爭加劇的作用下,石化產業的地理集聚和五省市集中度增速減緩甚至出現下降。第一階段表現為量變,第二階段則表現為質變,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石化產業的進一步完善。為了促進石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從完善產業政策的角度,針對石化上中下游產業分別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未來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在促進集聚提升的同時應關注規模經濟效益問題。上游的石油與天然氣開采業屬于資源密集型產業,具有區域集中和資源壟斷的特征,處于高度集聚,與工業經濟的增長存在一定的正相關。其地理布局對資源稟賦仍有較強的依賴性,仍多位于原料地。石油天然氣屬于具有特殊戰略意義的資源,高集聚、高寡占有利于提高石油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技術創新能力。
國內的石油天然氣開采業長期受政府管制,進入壁壘較高,使得上游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形成了具有一定超市場能力的“大而全”企業,高集聚和高寡占結構形成不是市場行為的結果,其巨大規模也不是由規模收益積累轉化而來,從而大的企業規模不意味著就有更高的利潤回報。隨著政府管制行為合理化、市場競爭加劇,產業集聚出現下降,從長遠來看,這對提高整個產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形成真正意義的規模經濟大有裨益。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的發展過程中不應該單純關注其集聚水平的升高或降低,還應當關注反映規模經濟效益好壞的成本指標,改善產業內部組織結構,最終使得市場競爭下的高集聚、高寡占成為提高經濟效益、形成規模經濟的內生推動力。
第二,未來煉焦及化學原料制品業的發展的首要目標是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提升產業集聚的同時注重產業集群的形成。中游的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正從資源加工型產業向市場導向型產業轉變,處于中度集聚,總體而言比較平穩。該產業已基本掙脫對原料地的依賴,產業布局向沿海地區偏移。下游的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同樣處于中度集聚。一直以來,這兩個產業集聚水平提高不明顯。中游的石油加工與煉焦與核燃料加工業與下游的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相似,需求的迅速擴張拉動了行業利潤,部分地方政府為實現經濟擴張,盲目上馬石化項目,致使重復投資過多,產能過剩問題凸顯。這與世界石化產業走集中化、規模化道路背道而馳。市場經濟條件下,合理的產能過剩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在中國,地方政府過度主導煉化及化學原料制品業投資行為,使得長期積累的體制機制矛盾日益加深;一些產業政策監督執行不力,落后產能退出機制不完善,結構性產能過剩嚴重。短期內,依靠投資調控政策,控制產能盲目擴張似乎卓有成效,但僅僅依靠結構性調整政策解決不了基于經濟增長方式所產生的內在根本性矛盾。從長期來看,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尋找新的市場,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完成由投資主導型向消費主導型轉變。在解決產能過剩的同時優化資源配置,增強市場競爭和資本投資的效率,以推動集聚水平的提高。進一步加強煉化產業與化工產業之間的縱向組合,從產業集聚向產業集群轉變,充分實現煉化一體的石化產業鏈。
第三,未來化學纖維制造業在提升產業集聚過程中應注重質的積累,規避規模不經濟的風險。下游化學纖維制造業正從資本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過度,處于極高集聚,占據18個重工業的榜首,集聚水平仍在上升,受沿海地區區位優勢、市場需求等因素影響較大,臨港及沿海開放城市趨勢顯著。
下游的化纖產業集聚水平的變動與其工業經濟的增長有非常強的正相關性。隨著國內外紡織市場需求的逐步擴大,化纖產業發展速度較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成效較顯著,大中型企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較高,始終保持在70%以上,大大高于其他重工業產業水平。未來化纖產業的發展,應注重產業結構的升級,加快其從資本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變,走專業化道路,做精做細,避免單純的資本堆積,注重產業鏈的調整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Chapman,K The International Petrochemical Industry: Evolution and Location[M]Oxford: Blackwell,1991
[2] Chapman, K Agglomeration and linkage in the United Kingdom Petro-Chemical Industry[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973, (60)
[3] Peters, EH New Breed of Ethylene Plants Cuts Manufacturing Costs[J] Oil and Gas Journal, 1966, 21(3)
[4] 劉鶴,金鳳君,劉毅,丁金學,許旭中國石化產業空間組織的評價與優化[J]地理學報,2011,(10)
[5] 費文博,于立宏產業集聚與循環經濟互動發展研究:以石化產業為例[J]統計研究,2009,(11)
[6] 任健瑾新加坡石油化工產業集聚及影響因素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7]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3)
[8] Henderson, JV Marshalls Scale Economie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3, 53(1)
[9] Rosenthal, SS, Strange, WC The Determinants of Agglomeration[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1, 50(2)
[10] Karl,A,Michael,PThe Single Market and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Europe[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 12(1)
[11] Bai,C,Du, Y,Tao, Z,Tong, S Local Protectionism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63(2)
[12] 賀燦飛,謝秀珍中國制造業地理集中與省區專業化[J]地理學報,2006,(2)
[13] 梁琦中國工業的區位基尼系數——兼論外商直接投資對制造業集聚的影響[J]統計研究,2003,(9)
[14] 劉斯敖產業集聚測度方法的研究綜述[J]商業研究,2008,(11)
[15] 王子龍,譚清美,徐蕭笛高技術產業集聚水平測度方法及實證研究[J]科學研究,2006,(10)
[16] Ellison,G,Glaeser, EL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 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 (5)
[17] 薛艷產業集聚水平測度方法的實證研究[J]統計教育,2009,(2)
[18] 羅勇,曹麗莉中國制造業集聚程度變動趨勢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5,(8)
[19] 詹宇波,張卉修正的E-G指數與中國制造業區域集聚度量[J]東岳論叢,2010,(2)
[20] Krugman, P Geography and Trade[M]Cambridge:MIT Press, 1991
[21] Krugman, P,Venables, AJ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4)
[22] 賀燦飛,朱彥剛中國資源密集型產業地理分布研究——以石油加工業和黑色金屬產業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0,(3)
[23] 張文忠,董科國,田山川中國石化工業發展和區位變遷軌跡[J]地理研究,2009,(9)
(責任編輯:于振榮)
第一,未來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在促進集聚提升的同時應關注規模經濟效益問題。上游的石油與天然氣開采業屬于資源密集型產業,具有區域集中和資源壟斷的特征,處于高度集聚,與工業經濟的增長存在一定的正相關。其地理布局對資源稟賦仍有較強的依賴性,仍多位于原料地。石油天然氣屬于具有特殊戰略意義的資源,高集聚、高寡占有利于提高石油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技術創新能力。
國內的石油天然氣開采業長期受政府管制,進入壁壘較高,使得上游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形成了具有一定超市場能力的“大而全”企業,高集聚和高寡占結構形成不是市場行為的結果,其巨大規模也不是由規模收益積累轉化而來,從而大的企業規模不意味著就有更高的利潤回報。隨著政府管制行為合理化、市場競爭加劇,產業集聚出現下降,從長遠來看,這對提高整個產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形成真正意義的規模經濟大有裨益。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的發展過程中不應該單純關注其集聚水平的升高或降低,還應當關注反映規模經濟效益好壞的成本指標,改善產業內部組織結構,最終使得市場競爭下的高集聚、高寡占成為提高經濟效益、形成規模經濟的內生推動力。
第二,未來煉焦及化學原料制品業的發展的首要目標是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提升產業集聚的同時注重產業集群的形成。中游的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正從資源加工型產業向市場導向型產業轉變,處于中度集聚,總體而言比較平穩。該產業已基本掙脫對原料地的依賴,產業布局向沿海地區偏移。下游的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同樣處于中度集聚。一直以來,這兩個產業集聚水平提高不明顯。中游的石油加工與煉焦與核燃料加工業與下游的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相似,需求的迅速擴張拉動了行業利潤,部分地方政府為實現經濟擴張,盲目上馬石化項目,致使重復投資過多,產能過剩問題凸顯。這與世界石化產業走集中化、規模化道路背道而馳。市場經濟條件下,合理的產能過剩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在中國,地方政府過度主導煉化及化學原料制品業投資行為,使得長期積累的體制機制矛盾日益加深;一些產業政策監督執行不力,落后產能退出機制不完善,結構性產能過剩嚴重。短期內,依靠投資調控政策,控制產能盲目擴張似乎卓有成效,但僅僅依靠結構性調整政策解決不了基于經濟增長方式所產生的內在根本性矛盾。從長期來看,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尋找新的市場,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完成由投資主導型向消費主導型轉變。在解決產能過剩的同時優化資源配置,增強市場競爭和資本投資的效率,以推動集聚水平的提高。進一步加強煉化產業與化工產業之間的縱向組合,從產業集聚向產業集群轉變,充分實現煉化一體的石化產業鏈。
第三,未來化學纖維制造業在提升產業集聚過程中應注重質的積累,規避規模不經濟的風險。下游化學纖維制造業正從資本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過度,處于極高集聚,占據18個重工業的榜首,集聚水平仍在上升,受沿海地區區位優勢、市場需求等因素影響較大,臨港及沿海開放城市趨勢顯著。
下游的化纖產業集聚水平的變動與其工業經濟的增長有非常強的正相關性。隨著國內外紡織市場需求的逐步擴大,化纖產業發展速度較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成效較顯著,大中型企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較高,始終保持在70%以上,大大高于其他重工業產業水平。未來化纖產業的發展,應注重產業結構的升級,加快其從資本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變,走專業化道路,做精做細,避免單純的資本堆積,注重產業鏈的調整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Chapman,K The International Petrochemical Industry: Evolution and Location[M]Oxford: Blackwell,1991
[2] Chapman, K Agglomeration and linkage in the United Kingdom Petro-Chemical Industry[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973, (60)
[3] Peters, EH New Breed of Ethylene Plants Cuts Manufacturing Costs[J] Oil and Gas Journal, 1966, 21(3)
[4] 劉鶴,金鳳君,劉毅,丁金學,許旭中國石化產業空間組織的評價與優化[J]地理學報,2011,(10)
[5] 費文博,于立宏產業集聚與循環經濟互動發展研究:以石化產業為例[J]統計研究,2009,(11)
[6] 任健瑾新加坡石油化工產業集聚及影響因素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7]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3)
[8] Henderson, JV Marshalls Scale Economie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3, 53(1)
[9] Rosenthal, SS, Strange, WC The Determinants of Agglomeration[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1, 50(2)
[10] Karl,A,Michael,PThe Single Market and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Europe[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 12(1)
[11] Bai,C,Du, Y,Tao, Z,Tong, S Local Protectionism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63(2)
[12] 賀燦飛,謝秀珍中國制造業地理集中與省區專業化[J]地理學報,2006,(2)
[13] 梁琦中國工業的區位基尼系數——兼論外商直接投資對制造業集聚的影響[J]統計研究,2003,(9)
[14] 劉斯敖產業集聚測度方法的研究綜述[J]商業研究,2008,(11)
[15] 王子龍,譚清美,徐蕭笛高技術產業集聚水平測度方法及實證研究[J]科學研究,2006,(10)
[16] Ellison,G,Glaeser, EL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 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 (5)
[17] 薛艷產業集聚水平測度方法的實證研究[J]統計教育,2009,(2)
[18] 羅勇,曹麗莉中國制造業集聚程度變動趨勢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5,(8)
[19] 詹宇波,張卉修正的E-G指數與中國制造業區域集聚度量[J]東岳論叢,2010,(2)
[20] Krugman, P Geography and Trade[M]Cambridge:MIT Press, 1991
[21] Krugman, P,Venables, AJ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4)
[22] 賀燦飛,朱彥剛中國資源密集型產業地理分布研究——以石油加工業和黑色金屬產業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0,(3)
[23] 張文忠,董科國,田山川中國石化工業發展和區位變遷軌跡[J]地理研究,2009,(9)
(責任編輯:于振榮)
第一,未來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在促進集聚提升的同時應關注規模經濟效益問題。上游的石油與天然氣開采業屬于資源密集型產業,具有區域集中和資源壟斷的特征,處于高度集聚,與工業經濟的增長存在一定的正相關。其地理布局對資源稟賦仍有較強的依賴性,仍多位于原料地。石油天然氣屬于具有特殊戰略意義的資源,高集聚、高寡占有利于提高石油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技術創新能力。
國內的石油天然氣開采業長期受政府管制,進入壁壘較高,使得上游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形成了具有一定超市場能力的“大而全”企業,高集聚和高寡占結構形成不是市場行為的結果,其巨大規模也不是由規模收益積累轉化而來,從而大的企業規模不意味著就有更高的利潤回報。隨著政府管制行為合理化、市場競爭加劇,產業集聚出現下降,從長遠來看,這對提高整個產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形成真正意義的規模經濟大有裨益。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的發展過程中不應該單純關注其集聚水平的升高或降低,還應當關注反映規模經濟效益好壞的成本指標,改善產業內部組織結構,最終使得市場競爭下的高集聚、高寡占成為提高經濟效益、形成規模經濟的內生推動力。
第二,未來煉焦及化學原料制品業的發展的首要目標是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提升產業集聚的同時注重產業集群的形成。中游的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正從資源加工型產業向市場導向型產業轉變,處于中度集聚,總體而言比較平穩。該產業已基本掙脫對原料地的依賴,產業布局向沿海地區偏移。下游的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同樣處于中度集聚。一直以來,這兩個產業集聚水平提高不明顯。中游的石油加工與煉焦與核燃料加工業與下游的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相似,需求的迅速擴張拉動了行業利潤,部分地方政府為實現經濟擴張,盲目上馬石化項目,致使重復投資過多,產能過剩問題凸顯。這與世界石化產業走集中化、規模化道路背道而馳。市場經濟條件下,合理的產能過剩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在中國,地方政府過度主導煉化及化學原料制品業投資行為,使得長期積累的體制機制矛盾日益加深;一些產業政策監督執行不力,落后產能退出機制不完善,結構性產能過剩嚴重。短期內,依靠投資調控政策,控制產能盲目擴張似乎卓有成效,但僅僅依靠結構性調整政策解決不了基于經濟增長方式所產生的內在根本性矛盾。從長期來看,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尋找新的市場,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完成由投資主導型向消費主導型轉變。在解決產能過剩的同時優化資源配置,增強市場競爭和資本投資的效率,以推動集聚水平的提高。進一步加強煉化產業與化工產業之間的縱向組合,從產業集聚向產業集群轉變,充分實現煉化一體的石化產業鏈。
第三,未來化學纖維制造業在提升產業集聚過程中應注重質的積累,規避規模不經濟的風險。下游化學纖維制造業正從資本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過度,處于極高集聚,占據18個重工業的榜首,集聚水平仍在上升,受沿海地區區位優勢、市場需求等因素影響較大,臨港及沿海開放城市趨勢顯著。
下游的化纖產業集聚水平的變動與其工業經濟的增長有非常強的正相關性。隨著國內外紡織市場需求的逐步擴大,化纖產業發展速度較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成效較顯著,大中型企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較高,始終保持在70%以上,大大高于其他重工業產業水平。未來化纖產業的發展,應注重產業結構的升級,加快其從資本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變,走專業化道路,做精做細,避免單純的資本堆積,注重產業鏈的調整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Chapman,K The International Petrochemical Industry: Evolution and Location[M]Oxford: Blackwell,1991
[2] Chapman, K Agglomeration and linkage in the United Kingdom Petro-Chemical Industry[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973, (60)
[3] Peters, EH New Breed of Ethylene Plants Cuts Manufacturing Costs[J] Oil and Gas Journal, 1966, 21(3)
[4] 劉鶴,金鳳君,劉毅,丁金學,許旭中國石化產業空間組織的評價與優化[J]地理學報,2011,(10)
[5] 費文博,于立宏產業集聚與循環經濟互動發展研究:以石化產業為例[J]統計研究,2009,(11)
[6] 任健瑾新加坡石油化工產業集聚及影響因素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7]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3)
[8] Henderson, JV Marshalls Scale Economie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3, 53(1)
[9] Rosenthal, SS, Strange, WC The Determinants of Agglomeration[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1, 50(2)
[10] Karl,A,Michael,PThe Single Market and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Europe[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 12(1)
[11] Bai,C,Du, Y,Tao, Z,Tong, S Local Protectionism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63(2)
[12] 賀燦飛,謝秀珍中國制造業地理集中與省區專業化[J]地理學報,2006,(2)
[13] 梁琦中國工業的區位基尼系數——兼論外商直接投資對制造業集聚的影響[J]統計研究,2003,(9)
[14] 劉斯敖產業集聚測度方法的研究綜述[J]商業研究,2008,(11)
[15] 王子龍,譚清美,徐蕭笛高技術產業集聚水平測度方法及實證研究[J]科學研究,2006,(10)
[16] Ellison,G,Glaeser, EL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 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 (5)
[17] 薛艷產業集聚水平測度方法的實證研究[J]統計教育,2009,(2)
[18] 羅勇,曹麗莉中國制造業集聚程度變動趨勢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5,(8)
[19] 詹宇波,張卉修正的E-G指數與中國制造業區域集聚度量[J]東岳論叢,2010,(2)
[20] Krugman, P Geography and Trade[M]Cambridge:MIT Press, 1991
[21] Krugman, P,Venables, AJ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4)
[22] 賀燦飛,朱彥剛中國資源密集型產業地理分布研究——以石油加工業和黑色金屬產業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0,(3)
[23] 張文忠,董科國,田山川中國石化工業發展和區位變遷軌跡[J]地理研究,2009,(9)
(責任編輯:于振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