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力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教育改革在不斷地深入和發展,作為高校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校體育在改革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新的問題,如何客觀全面地去認識、解決這些問題成了現在體育教育研究的一個熱點,本文針對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并據此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體育教學;改革;問題;對策
【Abstract】Along with social progress,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iversity sports in the reform process, the achievements are obvious to all, But in this process have emerged some new contradictions and new problems, how to objec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to understand and solve these problems has become now a research focus of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paper for the current problems have been studied, and made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Reform;Issues;Strategies
隨著我國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高校體育教學的目標和功能正走向多元化發展的軌道。整個教學活動都致力于促進學生“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使大學生掌握終身體育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從而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然而,在不斷的摸索與完善高校體育的過程中,有些問題也隨之而來,它們將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如何去正視以及解決好這些問題,成了保證高校體育教學順利進行改革的必經之路。
1 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現狀
隨著國際合作交流的逐步深入,國外一些好的體育教學方法和理念逐漸被我國各高校所采用或借鑒,一些學者和專家也提出了多種體育教學模式,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實踐產生了積極有益的影響。
目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已經基本脫離了以“身體活動的技術教學為主的傳習式的方式,用“注入式”的方法進行“重復鍛煉”的傳統體育教學模式,而以更能發揮學生主動性、創造性的多類型課程組合的形式來開展體育課。多數高校體育課(必修課)規定為兩年,大多采用的是“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大一是體育基礎課,大二是體育選項課,學生從大二開始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一到兩個項目進行學習(注:選項課的教學分半年或一年模式),有些學校開展有體育選修課,即除了大一、大二兩年的體育必修課外,大三、大四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時間表,合理地、自覺、自愿地選擇體育項目或老師,即我們所謂的體育俱樂部形式。
2 高校體育存在幾個問題
2.1 體育教學內容盲目效仿,不求實效
從目前高校體育的發展來看,體育課程改革發展態勢深刻地改變著高校體育的面貌,但另一方面,教學內容的盲目效仿、不求實效也是存在的事實。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最主要表現在新項目的引進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呈現出相互滲透、逐漸融合的景象,社會體育的形態以及新興的體育項目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體育的發展,高校所引進的新項目大多為在社會上發展較好的項目,但是,學校體育的發展要更多的考慮到場地、器材、教師的能力以及學生經濟等的承受能力,在某些環節不成熟的條件下,簡單模仿,復制引進,很有可能使所引進的新項目變質,減少新項目的運動魅力。
2.2 體育理論知識介紹重視不足
體育理論教學作為體育課程教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體育文化知識傳授的重要途徑,良好的理論知識教學對指導學生科學鍛煉、提高學生體育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終身體育觀念和意識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各級各層學校體育教育一直存在著重實踐而輕理論的現象,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教育更是如此。雖然近年來體育教育改革不斷發展與深化,但還是偏重于實踐課程教學,對理論教學的研究甚少且實效性不強,理論教學內容不規范、不科學、不系統,教學往往流于形式,理論教學已成為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體系的薄弱環節,體育理論課程建設與發展滯后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2.3 體育課程設置不夠合理和完善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的需要,學校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給學生的學習留有更大的空間,加大選擇余地,各高校都不同程度的開設多種類型的必修課與選修課程。部分高校還為學生提供了可以由選擇教師、自由選擇項目、自由選擇時間的學習條件。但是,一切改革的步伐都應適應當前的實際。以學生為主體,開設多種選修課程內容,并由學生自由選擇項目是很好的措施,但由學生自由選擇教師、自由選擇時間,對于目前高校的實際情況并不符合。因為當前各高校的學生人數相對比較多,學生的所有課程學習安排比較緊張,這樣勢必會造成教師、文化課和體育課三者之間的矛盾,造成教師師資的不足和浪費。
2.4 傳統體育項目割舍的極端化
為了體現體育課程要充分滿足學生學習興趣的需要,部分院校對以往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必修項目如田徑、體操等割舍過多,有的院校甚至已全部舍去。眾所周知,田徑運動是最古老的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是各項運動的基礎,它能全面、有效地發展人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對其他各項運動技術的發展和成績的提高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體操運動也具有很多項目沒有的優勢,它既能全面、又能重點地鍛煉身體。它不僅可以有效增強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提高靈敏程度,塑造健美形體,也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局部練習以達到平衡發展和矯正某些畸形的目的。近年來有研究表明,學生的身體素質正以一定幅度呈下降趨勢,這與傳統項目割舍過多可能存在著一定的關系。
2.5 課程評估缺乏科學性
很多高校對體育課程的評價模式比較單一,對教學評估環節重視不夠。課程評估只重視結果而不重視學習過程,更不重視學生心理品格和綜合能力的評價。這樣,就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出現學生為了考試而學,而不是為了能力的提高在學,也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更不能很好的發展學生個性,對于那些能力有限態度又認真的同學有時候會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及格”成了學生對體育課的唯一要求,評估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正常的學習,這與著名教育學家葛敦納主張的“評估應用來協助學習”相悖。
3 對策
3.1 根據學校的實際,對社會上流行的項目有選擇性的引入
社會體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發展不取決于人的主觀意志,影響社會體育事業發展的因素主要是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它們制約著社會體育事業的發展方向、規模速度和水平,社會體育中的參與者形形色色,無奇不有,而學校體育的發展要受到學校經濟水平、應試教育、管理機制、師資力量、場地器材等具體因素的制約,在某些方面取決于領導人的主觀意志,接受的對象也只有學生,可發展空間較社會體育小很多,因此,社會上流行的很多項目并不一定適合在學校開展,在引進新項目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學校的實際,對項目引進的可行性做好深入的分析。
3.2 在體育理論教學中,多采用多媒體教學
所謂的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以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近年來,多媒體技術迅速興起,并逐漸進入課堂,它以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師和學生的普遍歡迎。體育理論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融文字、圖形、動畫、音頻、視頻于一體,豐富的內容,靈活多樣(模擬、仿真、交互、情境創設等)的形式與表現手段,給學生提供一個生動性和直觀性相結合的交互學習環境,使學生對體育基本知識、運動衛生、保健常識、各主要運動項目有關專項理論及技戰術和裁判法有更深的了解,幫助學生懂得如何欣賞體育,如何指導自己及別人進行鍛煉,它不僅有助于提高體育課的教學效果,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技術水平。
3.3 選擇合理的體育課程設置、體育課類型和教學組織形式
選擇合理的體育課程設置、體育課類型和教學組織形式是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前提,高校體育在選擇合理的體育課程設置、體育課類型和教學組織形式時,要破除注重學生的現實鍛煉,盲目追求體育近期效益的課程設置,改為全過程教育與一體化管理的課程設置模式;要破除單一常規的普通體育課類型,改為根據學生的基本需要、愛好,結合所學專業和未來職業的需要組織起來的各種體育課類型;破呆板型、一條龍式的體育教學組織形式,改為根據學生需要來組織靈活多樣、實際、實用、實效的符合客觀規律的教學形式。體育課程設置應實行全過程教育,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觀。可按學生體質強弱、基本需要、興趣愛好、運動特長等編班,有專長的教師分工負責不同項目的教學任務,利于教師發揮特長,學生可更好的掌握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理論與方法。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時間自主隨機選擇時間修體育課,充分調動學生鍛煉的自覺性和興趣性。
3.4 正確處理好興趣與身體素質的關系
為了達到體育學習與鍛煉的目的,應合理、適當的安排競技體育項目,尤其是田徑中的短跑和中長跑項目不能舍去,因為這些項目是進行其它身體鍛煉的基礎,既不能完全割舍,也不可過難、過多,既要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又要達到學習和鍛煉的目的,以保證學生在體育課的學習中身心的健康發展。所以,要正確處理好競技體育與學生興趣之間的矛盾,教師可根據專項的需要,合理安排一些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練習,在練習過程中作好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作用,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體育課程的順利進行。
3.5 評價方式要多元化發展
體育教學是一個復雜的教育活動,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因素,象學生的態度、思想品質、心理素質等指標是不能象體育課的密度、運動負荷那樣用定量的方法來確定,因此,我們必須把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在學生成績評價中主要是教師來衡量學生,學生自評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學生自評主要包括情感、意志、態度、興趣等,只有通過自我評價才能獲得實證材料,自評有利于學生養成正確自我評價的能力,這也是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要求;在體育教學中,以終結性評價作為主要評價方法的做法較為普遍,但是,終結性評價存在學習反饋的滯后性、對學習進程的激勵促動性、提高學習效果和幫助學生改進學習的有限性等弊端,而過程性評價在發揮評價對教學的反饋、修正作用方面具有終結性評價難以替代的作用,所以只有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從而不斷改進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有效性。采用一系列不同的評估方法,通過評估要能夠讓學生得知本身的學習情況,使評估類型綜合化,評估效果科學化。
【參考文獻】
[1]郭守靖,李茂堂.部分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現狀利弊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2(1).
[2]潘紹偉.我國體育課程為什么要進行重大改革[J].中國學校體育,2002(4).
[3]劉麗.體育多媒體教學優勢與策略[J].科教文匯,2009(11).
[責任編輯: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