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偉韜++宮海鵬
摘 要:糧食安全問題是全世界人們長期關注的一個永恒話題。黑龍江省作為糧食主產區,在逐步增加糧食播種面積、增強糧食供給保障能力和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著糧食生產環境惡化、種糧成本不斷提高和產業化水平仍較低等問題。在當前黑龍江省糧食連年豐收的前提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應充分發揮信貸資金支農助農的作用,不斷完善農業政策性金融綜合功能,加快發展農業政策性投行業務和強化農業政策性金融基礎建設,以推進黑龍江省糧食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糧食產業;政策性金融;信貸資金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8-0030-02
一、黑龍江省糧食產業發展狀況的基本分析
(一)糧食產業發展的主要成就
黑龍江省地處中國東北部邊疆,是世界僅有的三大黑土帶之一,適宜種植大豆、小麥、玉米和水稻等糧食作物。黑龍江省作為中國重要的糧食產區和商品糧基地,以全國1/10的耕地面積,生產出全國1/7的商品糧,糧食供給全國1/6的人口,在全國糧食主產區中牢牢穩固了“排頭兵”的地位。
1.逐步增加糧食播種面積。充足的耕地面積成為黑龍江省固守產量大省頭銜的有力保證。2004年以前,黑龍江省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基本保持平穩,變化不大;2004年開始,特別是隨著國家全面落實“一免兩補”等惠農富民政策,黑龍江省作為糧食主產區,在維護種植面積方面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例如,農民種糧積極性大幅提高,播種面積迅速增加,從2003年的786.3萬公頃增加至2012年的1 151.9萬公頃。
2.增強糧食供給保障能力。黑龍江省1949—1982年的33年間,全省糧食產量年均遞增2.1%;自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以來,年均遞增7%;1990年以來增產明顯,且產量基本穩定;進入21世紀以后,糧食產量更是以突飛猛進的速度增長。特別是2009年開始,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實施糧食戰略工程的重大部署,黑龍江省正式啟動了實施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戰略工程,目前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穩定在4 000萬噸以上,糧食商品量3 200萬噸以上。2011年更是達到創紀錄的5 570萬噸,糧食商品量達到4 465萬噸,迎來了有史以來的最大豐收,首次超過連續10年居全國首位的河南省。2012年全省糧食總產和商品量奪得全國雙第一,糧食總產達到5 761.5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達到9.8%。
3.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黑龍江省作為產糧大省,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合理,大型優質客戶資源豐富,為糧油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當前全省農產品加工量達到3 500萬噸,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1 700戶,銷售收入超億元的龍頭企業已發展到近150戶。全省種植業基地面積發展到8 600萬畝,規?;B殖比重達到80%以上。初步形成了玉米、大豆、水稻、小麥、馬鈴薯、畜禽、乳品和山特產品等八大農產品加工產業帶。
(二)糧食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盡管黑龍江省在發展糧食產業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糧食產業發展的步伐邁的還不夠大,與農業大省的發展定位尚有差距。
1.糧食生產環境惡化。土地資源是黑龍江省糧食生產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但由于長期過度采伐、開墾、放牧和大量的建房,忽視了對黑土地的保護,導致耕地被毀,生態環境惡化,水土大量流失。據有專家預測:黑土地水土流失如果不加快治理,再過40年,北大倉的黑土地將不復存在。
2.種糧成本不斷提高。近幾年,雖然國家支農力度加大,糧食價格出現恢復性上漲,但受種糧農資價格、人工成本不斷增加的影響,主要糧食作物平均直接費用以年均8%—9%的速度攀升,糧食純收益呈下降趨勢,農民種糧積極性受到影響,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外出打工或種植經濟作物,糧食生產受到威脅。
3.產業化水平仍較低。目前黑龍江省糧食加工產業發展速度、產業化程度均屬于較低的省份之一。擁有資源優勢的黑龍江水稻產區和非轉基因大豆生產區,發展潛力巨大,但其擁有巨大糧源優勢并沒有因此而獲得更大收益。2010年,黑龍江省糧食產量5 012.5萬噸,加工總量為1 040萬噸,占比僅為21%。黑龍江省雖是產糧大省,卻不是糧食加工強省,與國內先進省份在加工能力、精深加工程度上有很大差距。大多數農產品的開發都還停止在“原”字頭上,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相對較弱,沒有具有核心競爭力和技術優勢的產品。
二、農業政策性金融支持糧食產業發展的支持模式
(一)糧食信貸業務支持模式的發展階段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以下簡稱農發行)作為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不斷完善其綜合服務功能,積極支持糧食產業發展。綜觀農發行改革與發展的歷程,對糧食產業的支持模式也經歷了復雜的發展歷程。
1.糧食信貸業務初步建立(1994—1998年)。1994年農發行成立后,糧食信貸業務扶持的對象主要是接受國家和地方政府委托從事政策性任務的企業,這些糧食信貸業務依據國家指令性計劃,保證承貸主體執行國家政策和宏觀調控任務,貸款需求具有很強的剛性。
2.糧食收購資金封閉管理運行(1998—2000年)。1998年,國家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出現重大調整,農發行糧食信貸政策也出現了相應調整,成為專司糧棉油等農產品收購、調銷、儲備等政策性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該階段農發行發放的糧食貸款全部是保護價糧食收購貸款,貸款實行封閉運行的管理模式,有效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推動了農業發展。
3.糧食信貸業務市場化(2000—2004年)。2000年開始,國家調整了保護價糧食收購范圍,部分地區、部分品種先后退出了保護價收購范圍,開始了糧食市場化改革。該階段,農發行堅持市場定價,積極引導企業進行自主收購,滿足企業從事糧食收購的資金需要。endprint
(二)糧食信貸業務綜合服務的支持模式
2004年5月開始,全國范圍放開了糧食收購市場和糧食收購價格,所有糧食品種不再實行保護價收購政策,除了中央、地方儲備及調控等政策性糧食信貸業務外,其余均由糧食企業依據市場狀況自主經營,市場機制在糧食生產流通中的基礎性資源配置作用最終確立。其糧食信貸范圍、貸款對象進一步擴大,形成了以中央和地方儲備貸款、糧食調控貸款、糧食收購貸款、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多主體并存的糧食信貸業務綜合服務的格局。
總體上看,農發行各發展階段的支持模式都是以支持糧食產業全方位發展為基本目標,支持糧食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充分發揮了對國家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及調控市場重要的積極作用。
三、農業政策性金融支持黑龍江省糧食產業發展的對策
(一)發揮信貸資金支農助農的作用
1.全力支持糧食儲備規模有效增長。儲備糧的數量和質量直接決定了國家或地方糧食宏觀調控政策的發揮效果,農發行黑龍江省分行可進一步加大政策性資金投入,在儲備糧資金供應上,根據糧食宏觀調控的需要及時、足額供應,努力促進國家糧食政策的落實,以確保儲備糧各項計劃的順利實施。
2.做好市場性收購資金的投放工作。黑龍江省農發行機構應適應糧食市場變化,認真做好糧食收購資金的供應和管理工作,按照市場定價、企業自主、理性入市的原則,積極支持糧食加工及貿易企業自主經營,參與市場性收購,強化市場性收購資金的供應和管理,確保國家制定的農民增產增收目標的實現。
3.加快產業化龍頭及加工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可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業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是經實踐證明帶動農戶增加收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的最有效途徑。黑龍江省農發行機構支持糧食產業發展,提高糧食生產水平,應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使其成為推動黑龍江省糧食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實現糧食產業化經營。
(二)完善農業政策性金融綜合功能
1.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黑龍江省作為農業大省,糧食產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農業保險的參與和扶持。進入20世紀90年代,黑龍江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在黑龍江墾區得到了嘗試和發展,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相互制保險模式。但由于該模式主要是針對黑龍江省農墾系統,覆蓋全省的農業風險防范體系尚未健全,鑒于此黑龍江省農發行機構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農業保險政策性業務,以充分發揮其政策導向功能。
2.完善政策性農業擔保業務。黑龍江省農發行機構以國家信用為基礎,可由其為農業貸款提供擔保,同時更好地吸引商業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社會資金參與到糧食產業發展中來,進而改善農業投資環境,降低投資風險,為國家糧食安全創造條件。黑龍江省農發行機構應把農業貸款擔保業務作為今后重要的業務組成部分,有效解決全省糧食產業發展風險高的后顧之憂。
3.設立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目前村鎮銀行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典型代表,是在農村地區設立的主要為當地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是國家為改變農村金融市場日漸萎縮的不利局面而構建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農發行黑龍江省分行應積極響應國家關于建立健全農村金融制度的精神,抓住時機,準確把握村鎮銀行的準入政策,積極籌建并成立有利于扶持“三農”發展的村鎮銀行,并形成規模效益,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三)加快發展農業政策性投行業務
1.開辦農機金融租賃業務。黑龍江省具有開展大型農機設備融資租賃的條件和環境,在大型農機具方面一直保持著剛性、線性需求。作為國家重要的糧食主產區,黑龍江省正在大力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對農機需求旺盛,農機化工作一直保持著穩健發展的趨勢,這些均為黑龍江省農發行機構開展農機金融租賃提供條件。
2.發展農業投資基金業務。發展糧食產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目前黑龍江省農發行機構為全省發展糧食產業搭建的融資平臺主要是以貸款為主的債權形式,難于較快實現向規?;默F代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因此,發展農業投資基金業務,創新融資方式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解決途徑,成為推動糧食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四)強化農業政策性金融基礎建設
1.完善信貸風險保障機制。繼續堅持行之有效的各種信貸管理制度,并結合當前工作實際,對各項制度規定進行修訂和完善。在規范規章制度的同時要切實加快信貸上報的速度、簡化信貸受理的程序,切實提高工作效率。
2.提高信貸風險管理水平。黑龍江省農發行機構糧油信貸業務已由傳統的流通領域逐步向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等整個產業領域延伸,隨之而來的信貸風險也由單一風險向多元化風險轉變。因此,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完善風險管理手段,有效提高糧油信貸風險管理水平。
3.實施工作考評獎懲機制。建立合理的糧油信貸評價指標體系,實施科學的工作考核評價方法,完善激勵和懲罰運行機制,盡快建立以政策目標實現為主要內容的、權責利相結合的、不同層次的經營責任制度。
參考文獻:
[1] 白欽先,王偉.各國開發性政策性金融體制比較[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2] 甘紹群.“三農”問題與農業政策性金融定位研究[J].武漢金融,2004,(3):34.
[3] 宮海鵬,胡勝德.農業政策性金融與糧食發展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0,(7):30-31.
[4] 張玉華,等.黑龍江糧食持續增產面臨多重挑戰[N].中華工商時報,2011-08-24(2).
[5] 李鈞,等.糧食供求形勢及農業政策性金融職能定位研究[J].農業發展與金融,2012,(7):30-32. [責任編輯 王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