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彥華++姜佳
摘 要:產業轉軌對相關產業發展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農業產業由粗放到集約的發展,帶動和推進了農業旅游業的發展,農業旅游業的發展推動了區域經濟文化發展,對農民增加收入意義重大。
關鍵詞:粗放型;集約型;農業旅游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8-0123-02
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和深入,農業旅游業也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向前發展,逐步改變原有的零星散落的格局,向規?;?、體系化發展。這種以基礎產業為依托而發展的農業旅游業,正隨著基礎產業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著,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并且推動地區經濟文化的進步和發展。
一、農業旅游由粗放型到集約型的發展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農業產業深入發展,發展旅游農業態勢如火如荼,尤其是黑龍江省三江地區農業生態旅游和邊疆少數民族風情文化游也緊隨大潮蓬勃開展。三江地區生態旅游,在它發展之初也和農業產業緊密相連,由于世世代代以農業和漁業為生的原住居民缺乏從事旅游開發和經營所需的知識與技能,而且從事傳統農業的勞動者人均受教育程度偏低,從業技能轉換難度較大。農業生態游發展之初是以粗放型旅游為主,隨著邊貿口岸經濟的發展和少數民族風情游游的發展,旅游收入的增加,以傳統粗放型旅游業的發展,已經不適合產業發展的需要和人們增收的步伐。旅游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廣泛。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對勞動者素質要求進一步提高,本地居民就業競爭壓力也隨之增大,也由此而帶來本地區勞動者學習新知識,積極就業、積極創業熱潮的擴大。農業旅游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對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意義重大。
眾所周知,粗放經濟增長方式,在生產要素質量、結構、使用效率和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依靠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擴張實現的經濟增長。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實質是以數量的增長速度為核心。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利用效率來實現經濟增長。
在我國農業發展中,傳統的農業發展是以粗放經濟為主,靠天吃飯,以增加人財物的投入來增產增收。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經濟的進步,農業生產力、機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尤其是黑龍江省有地域和地勢的優越性,廣闊的平原、肥沃的黑土地,便于機械化作業,農業生產逐步轉向集約經營,大機械運用與春種、夏鋤、噴藥、灌溉和收割,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改變人們對傳統農業的認識。同時,在農業集約化進程中,一方面大型機械代替了人的勞動,農業勞動人口有了剩余;另一方面,現代大機械參與農業生產,為整個農業生產帶來了生機、活力和吸引力,農業勞動由原來的面朝黃土背朝天到現在的機器育種、播種、飛機撒藥灌溉,大幅度提高了農業勞動者的勞動樂趣和勞動技術含量。農產品生產流水線也增加了農業生產整個環節的吸引力和神秘感。隨著農業勞動者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業觀光休閑,旅游業是近年來出現的新型的農業產業鏈的表現,它以田園景觀和自然為依托結合農業產供銷的特點,以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以及家庭生活為依托,形成了一個具有特色的農業的相關產業形態。
二、三江地區農業旅游業向縱深發展的條件
農業由粗放到集約的發展,使三江地區農業旅游業向縱深發展成為必然。一方面,三江地區農業旅游業的發展具有其產業及產業發展規模的特點;另一方面,又有開展旅游業的優勢和吸引力。
從產業和產業規模來看,三江地區地處三江平原,處在我國東北邊疆,氣候四季分明,是避暑勝地。從農作物和特色產品來看,有我國東北的大豆,也有優質豆油、東北大米,還有特色魚類(三花五羅),如黑龍江的特產鱘鰉魚、大馬哈魚等。還生活著我國人數最少的少數民族赫哲族,有著在歷史變遷中北大荒變北大倉的奇跡,有中蘇邊境的特有風情游,還有我國太陽最早升起的震撼等等,這些從農業產業和副業都別具特色,對人們的吸引力很強。農副產業中的一線農業,即農業生產,二線產業農產品加工業,三線產業農副產品產業,四線產業的農業文化,風土、人情的產業,這些都是三江地區農業產業和農副產業鏈的特點,也為開展農業旅游奠定了客觀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從農業旅游的吸引力來看,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斷追求生活質量和回歸自熱的歸屬感,加之城市的繁雜、擁擠、喧囂,使人們有了短時逃避、調整、休息的意愿。北方的鄉村以地廣人稀為特征,人們暢游其間,心曠神怡,心清眼亮。一望無際的農田,清新的空氣,寂靜的曠野,讓人們有極大的滿足感,讓人美不勝收,讓人們總是神往。而且這種滿足也符合旅游資源定量評價中的觀賞特征,讓游客有愉悅感、奇特度、完整度。同時,讓游客充分感受和享受地域、歷史、文化和生活習慣的不同。
但傳統農業所帶來的旅游業的發展中存在一些弊端,如零星、散落(分散)、小家小戶,沒有統一的規劃管理;不具地方特色,只是對農業自然景觀的游覽;缺乏統一管理;對農業的旅游資源保護不夠,垃圾沒有很好處理,帶來環境污染和自然景觀毀滅性的破壞。傳統農業旅游只是結合一些簡單的、粗線條的吃住游和購物等,從業人員不專業,沒有專業知識素養支撐;服務人員缺少培訓,素質還不高;農業旅游經營管理人員大多是原來從事農業生產、加工、營銷的工作人員,對旅游業缺乏管理經驗,整體上看素質偏低,產業化層次低。這是從農業的一般功能來說的。雖然有些地方也建了一些度假村,但單一分散,吃住游不規范,單打獨斗,對游客來說來一次基本就沒有了再來的欲望了。這種不系統、不成規模的簡單粗放的農業旅游,對農業產業發展沒有多大的輔助和推動作用。農產品沒有深加工,旅游產品大都以農家樂之類為主,產品化程度低。市場是區域性周邊市場,市場定位還存在相當大差距。以自駕旅游市場為主體的農業旅游的局限性必然影響旅游農業產品的銷售。雖然旅游業有所開展,也給部分農民帶來一定收入,但不是十分可觀,沒有把這一產業潛力充分發揮出來,旅游產業良性循環機制有待形成。
三、農業旅游由粗放型到集約型轉軌對社會經濟文化的影響endprint
隨著農業產業由粗放到集約的發展,帶動了農業旅游產業的發展,旅游產業的轉型給地區經濟文化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從經濟效益上看,收入增加。這種增加一方面是隨著農業產業的發展,旅游業在地區內成規模,地區內不同的產業園區的建立,自成體系、自有特色,園區位置也由點到面成規模;另一方面,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為農業旅游業提供了特色產品,如蘑菇、木耳、榛子、松子、粉條、散養的家禽及禽蛋等等。精加工和特色農副產品,為游客提供優質、綠色、生態、安全、健康的農產品,滿足游客對休閑食品、安全食品的需要,同時為農民提供了可觀的收入。再者是隨著旅游業向縱深發展,對勞動力需求增多,這種需求的增加不是原來的簡單的體力勞動,而是需要經過一定的技能和技術的培訓,只有參加培訓才能適應崗位需要。隨著勞動力素質提高了,勞動者的工資收入也大幅度提高了,而且隨著勞動力技術熟練程度的提高,更增加了他們就業的機會和競爭力,這勢必會帶來收入增幅的加快。
從勞動力的發展來看,產業規模化的發展,對勞動者的勞動技能要求提高了,勞動者為了自身生存和改善自身生存環境的需要,自動自覺的參與學習培訓,提高自身素質。他們不僅對自身要求提高了,而且還影響下一代對知識的探求。提高了這一群體整體的文化素質水平。通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體驗,人們感覺到了德、勤、技、能對自己生活水平改善的意義。尤其是對自己選擇工作條件、工作環境和工資收入的重要性。勞動者發自內心的去學習提高,去追求自己對未來生活的夢想,從而帶動整個農業人口素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從農業產業和產業鏈的發展來看,整個三江地區發展中,政府也非常重視對勞動者的培訓和提高,如崗前、崗中的培訓提高。提高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水平,這種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學習提高,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同時為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從文化發展來看,每個地區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同,有一定的差異。就黑龍江省來說,地處祖國東北邊疆,三江地區又處在最東北的地區,自古以來的發展使對外交流不暢,隨著農業產業的發展,對內對外旅游業的發展,這一地區文化交流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促進了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如北大荒文學,赫哲族漁獵文化,冰雪文化,米文化,水文化,山文化(秋天的五花山旅游)等等。通過國內外、海內外的發展,帶動了區域文化的發展,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又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和生產力的進步。
從區域經濟發展來看,一方面,區域經濟的協調統一發展,促進整個地區經濟良性循環和發展。統一整體成規模、上檔次,使農業旅游注重特色,注重三江地域的特點。另一方面,從地域優勢上看,擁有廣大的平原和優化的農業布局。
從農業結構特點看,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和高新農業,并且發展與農業旅游相促進的外向型農業和休閑農業,還有具有特色的三江地區現代化大農業。
從對區域經濟特色和自然保護來看,農業傳統的文化、休閑功能,粗獷的、精細的、自然的、地理的、民俗的等等多種知識,依托于集約農業逐步發展,更強調特色化,更注重區域文化、民風民俗。加快推進農業旅游市場升級轉型,注重區域經濟整體協調,也就是農業產業的發展和農業旅游業發展的協調,需要農業產業部門、產業園區的經營者和旅游部門的協調合作,統一規劃,發展綠色環保的農業旅游,建立農業旅游網絡體系,以智力投入管好管活農業產業和農業旅游業的發展,為區域帶來可觀的經濟文化財富。
參考文獻:
[1] 雷鳴,葉全良.日本鄉村旅游發展的路徑與啟示[J].亞太經濟,2008,(5).
[2] 吳曉立.民族地區資源特性、旅游價值及人力資本[J].廣西民族研究,2013,(3).
[責任編輯 王 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