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赟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網絡通訊和數字信息等高科技手段迅猛發展。圖書出版單位正處于快速發展和急劇轉變的時期,給出版業帶來巨大挑戰和新的機遇。出版單位如何在體制轉軌的情況下經受住市場檢驗,如何應對瞬息萬變的信息化時代,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準確定位,都對圖書編輯的綜合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圖書編輯不僅要在思想理念上有創新思維,而且在業務素質、語言文字和社交能力等方面都要全面發展,才能滿足新形勢下圖書出版對圖書編輯的新要求。
關鍵詞:出版業;圖書編輯;素養能力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8-0160-02
科技進步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無論是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還是對出版行業的生存與發展,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和變化。而圖書編輯深處其間,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對其理念、綜合素質、業務水平以及傳統的編輯形式與手段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應對市場化改革和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實現圖書出版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價值功能,對圖書編輯而言,是責無旁貸的使命和責任。編輯活動是圖書出版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決定著出版業所承擔的文化傳承、文化創新使命的完成,更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主要推動力量。
一、出版業面臨嚴峻的國內外競爭環境
進入 21 世紀以來,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加快,文化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和壯大,使出版行業亦面對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首先,文化在國家綜合國力中的戰略地位與作用凸顯,國家對教育與文化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為出版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結合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精神的要求,無論是對建立多層次的文化產品需求市場,還是對出版的形式、內容以及健全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方面等都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在國家宏觀引導、文化體制改革加快以及市場強烈需求和自覺推進的情況下,給出版行業帶來并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其次,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文化的無國界流動和全球化趨勢的加強,眾多的國外出版集團、出版商紛紛進駐中國市場,這些出版團體在管理模式、管理經驗、盈利的辦法、資金規模以及經營運作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勢,給中國圖書出版業帶來國際競爭壓力。再次,隨著信息、網絡等技術的高速發展,各種媒體相互融合的速度越來越快,其界限亦愈加模糊,以高科技為主要手段和特征的現代文化產業迅速產生和壯大。運用數字技術改造傳統出版業的管理和傳播方式,建設數字化出版綜合業務平臺,已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
面對以上諸多機遇和挑戰,以及來自國內外的激烈競爭,提高出版業的出版實力已成為現代出版社首要面對的問題。而編輯工作是出版業的核心生產力,作為出版社的主要工作崗位,亦是出版社提高自身出版實力的重要力量之一。編輯工作者的創新能力、綜合業務素質以及編輯研發能力的提高,關系到出版產業的創新性,也關系到文化產業的發展乃至整個民族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
二、目前圖書編輯在素養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編輯創新思維的能力還有待提升
編輯活動是創造精神文化產品的精神勞動,它是依靠編輯者個體運用各自的編輯能力分工完成得以實現的。正像托夫在《創造一個新的文明》中所描述的:“人類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深刻的社會巨變和創造性重建。因此,編輯在與社會各種關系和信息廣泛接觸時,頭腦中必須向種種不同的變革開放,對現實面對的問題和挑戰作出應答。”這就要求編輯具備廣闊的視野、活躍的思想、敏捷的思維和即時的應變能力,對不同觀念,尤其是對創造性的新思想開放,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創造來更新自我。但是實踐中,由于編輯的思想觀念受到社會制度性質和物質生活條件的壓力和誘惑諸多限制,加之編輯工作特殊性等因素的影響,一些編輯在思想觀念上還存在創新意識不夠,能動效率較低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出版業的發展。
(二)一些編輯工作者應對知識經濟的時代效能感還較欠缺
面對當今社會變革給人類的生活、精神以及具體到編輯出版事業帶來的變化和挑戰,傳統編輯和傳統的編輯觀念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變,致使一些編輯工作者感到無所適從,對自身職業的生存方式、狀態和前景產生懷疑和困惑。尤其是在與出版業較發達的國家“接觸”后,對民族傳統文化與目前國內出版環境信心不足,一方面恐懼甚至拒絕時代帶來的從客觀環境到主體意識的變化,另一方面稍有挫折就妄自菲薄,盲目祟拜和追逐他人的成果、方法和價值觀,最終失去自我,失去職業信心和操守。以上這些表現就是時代效能感不足的體現,也是信息化時代編輯工作者培養現代人格素質所應極力避免的。
(三)編輯的知識結構體系和技能還不完善
美國認識心理學家斯騰伯格認為,人的創造就象投資活動一樣,是將人的能力和精力投入到新的、高質量的思想上面,用現有的知識、才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有價值的產品。可見,創造力、創新精神和高價值的編輯出版新產品都離不開編輯出版者高水平、豐富的知識體系的支撐,離不開現代、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的保證。從當前出版業的整體來看,編輯無論在系統的基礎理論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扎實的編輯業務知識、廣博的鄰近學科知識的掌握上,還是對相關方面的科技發展狀況前沿動態的把握以及先進科學技術工具的應用技能上,都明顯不足。需要盡快建立以專業知識為核心的多學科、多層次、多功能的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體系,實現編輯與學者的有機結合,促進圖書編輯的學者化。
(四)在文化消費時代存在編輯行為失范的現象
伴隨信息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計算機網絡、電子信息產品、影視產品、期刊雜志等在提供信息方面對傳統圖書都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使圖書的潛在購買力降低,限制了圖書的生產數量和價格,致使出版社從行業內競爭擴展到行業外競爭。處在激烈競爭中的編輯想求生存圖發展是必然的,但同時又感受到動力與壓力并存的影響,表現出矛盾的心理和浮躁的心態。為了在文化消費市場占得先機,物質利益原則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成為部分編輯工作者價值觀念構成的重要基礎,在出版運作過程中出現“責任缺失”、“出版跟風”、“偽書盛行”等非常規的功利化失范行為,不僅造成出版資源的浪費與濫用,而且使文化建設的重任難以為繼,嚴重影響了出版業的健康良性發展。endprint
三、對新形勢下提升圖書編輯素養能力的思考
(一)進一步提升編輯的創新意識
知識經濟的發展需要具有創造力的勞動者,作為文化傳播者的圖書編輯承擔著文化創新的重大使命。圖書編輯對作者交來的書稿不僅要進行甄選、閱讀、編審等一系列工作,更要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即對書稿進行加工和提升,進—步充實和完善作者知識創新的成果。因此,圖書編輯活動始終是—種創新活動。作為圖書編輯,不僅有傳播思想、傳遞信息的職責,更應該在編輯層面、策劃層面創新,強調創新內容與創新形式的統一,以自己獨具的知識慧眼、敏銳的信息意識、暢通的信息渠道掌握社會需求信息,通過對已經出現、正在出現和將要出現的新理論、新觀點及各種新知識的選擇、重組、提升和包裝,創造性地策劃出一些能夠滿足社會需求并引導知識流動和知識創新的選題,特別是能夠引起較大社會反響的重大選題和系列選題,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發展增添新的文化財富。
(二)提升編輯應對知識經濟時代的現代化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現代文明的進步,編輯活動逐漸與著述活動分開演變成為一種獨立的社會職業,這就愈來愈要求編輯工作者應具有現代、鮮明的編輯思想和應對能力。編輯工作者應首先具備樂于接受新的思想觀念、新的行為方式的自覺性,即開放性;不僅要努力準確地把握時代精神,以適應和順從既有的文化環境,而且還要準確地預見和判斷時代的發展方向,努力尋找精神與時代的契合點,能主動地有意識地改造既有的文化環境,從而達到文化引導的目的。
(三)大力完善編輯的現代化知識結構和技能的培養
編輯的知識結構,是指其知識構成的總和及構成部分的相互關系,這種結構既有一定的層次性,又有整體相關性。作為現代化的編輯應具備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和技能。知識結構的科學性、系統性越高,知識的質量越高,創新越容易,創造力也就越強。從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所具有的寬泛性、現時性和多元性等特征來看,編輯的最佳知識結構應建立以專業知識為核心的多學科、多層次、多功能的體系結構。首先應具備系統的基礎理論知識、深厚的專業知識、扎實的編輯業務技能和相關學科知識;其次,應具備熟練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工具的技能;再次,要有社會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以創造出高價值的精神產品。
(四)編輯應堅守社會和文化的責任意識,正確處理文化與經濟的關系
作為具有現代性的編輯工作者,在國際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應深刻把握出版是天下公器,出版是人類文明薪火傳承的重要載體;堅守社會和文化的責任意識,正視時代形勢,正如劉杲先生的觀點:“出版:文化是目的,經濟是手段”,“文化就是生命,是一個出版人的生命,是一個民族的生命,是人類的生命。”“要處理好文化和經濟的關系,不能不講市場,又不能只講市場。文化是目的、經濟是手段,是由出版產業的特殊性質決定的,而且兩者的關系不能顛倒。”因為陳原先生曾說過“一個時代的文化,一個社會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蘊藏在圖書里”,所以,編輯工作者應立足于推廣和傳播促進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先進文化,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真正成為引領文化發展,引導人們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把關人”,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創造性的貢獻。
(五)強化編輯熟練運用現代化編輯手段的培訓力度
在由傳統圖書出版向數字時代復合媒體出版跨越的趨勢下,決定了編輯必須熟練地掌握計算機應用及網絡技術知識。不僅要精通計算機軟、硬件的基礎知識,更要使用現代編排手段實現編輯加工和信息、資料采集一體化。實踐中,有的編輯認為,只要把內容提供給技術部門就可以了,編輯本人并不需要掌握技術。但是,如果單純依靠技術部門,則很難保證能夠忠實反映編輯意圖,也很難將原有創意完全發揮出來。美國的約瑟夫.加拉尼奧提出,“在數字化內容制作上,編輯必須和開發人員一起共同策劃在線產品的內容和形式”。所以,大力培養能熟練運用并掌握一定數字技術的復合型編輯是迫切而又必須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王窈惠.淺談編輯現代化問題[EB/OL].www.fesky.com.cn/dzcm/study/dz-2001-01-in18.htm.
[2] 張積玉.編輯學新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37.
[3] 劉杲.出版:文化是目的,經濟是手段[J].中國編輯,2003,(6).
[4] 俞曉群.堅守理想的樂園[J].中國編輯,2005,(1).
[5] 約瑟夫·加拉尼奧.美國報刊業數字化進程中編輯職能的變化[J].中國編輯,2007,(6):85-90.
[6] 聶震寧.我們的出版文化觀[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
[7] DianeL.Borden,DianeL.Borden.創造性的編輯[M].田野,宋眠,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8] 周國清.編輯創新與現代傳播[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
[9] 朱勝龍.現代圖書編輯學概論[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
[10] 周浩正.優秀編輯的四門必修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責任編輯 王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