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
【摘 要】大學新生剛邁進大學,學習目標、學習方法、生活環境、人際關系都相對高中有了較大變化,部分學生無法適應大學生活。本文從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問題、學習適應問題、生活適應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并從建立完善大學新生適應教育機制、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強專業引導、實行“學長制”及“導師制”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學新生 適應性 教育
大學新生剛結束緊張的高三學習和生活,剛剛邁進大學,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生活環境、人際關系都有了較大變化,部分學生往往會感覺到無法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容易產生孤獨、失落等情緒。大一是大學生活的開始,是大學階段的關鍵時期,對大學生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高校要采取措施,積極引導新生完成角色轉換,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因此對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展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新生適應性問題表現及原因分析
大一新生從高中生活過渡到大學生活,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均有較大的改變,許多學生出現不適應的情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心理適應問題
很多同學在高中階段是學習上的佼佼者,當跨入大學校門以后,發現成績優秀,多才多藝的同學比比皆是,巨大的落差容易使自己產生自卑心和挫敗感。同時,在高中學習階段,在家里受到家長和親朋的關心呵護,當告別家鄉告別父母奔赴遠方求學時思鄉本是人之常情,但一旦調整不好,就容易耽誤學業。其次,當同學們告別繁重的高中學習,進入一個相對比較寬松的環境,更加容易對異性同學產生好感,從而產生戀愛之情。大一新生人生閱歷不夠豐富,思想不夠成熟,如果不能正確處理戀愛關系,就會影響身心健康,造成過重的心理負擔,輕則茶飯不思,精神萎靡,重則做出害人害己的舉動。
(二)學習適應問題
很多學生在高中學習階段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在班主任和家長的嚴格監督下學習,接受的是一種被動的、較為機械和單一的學習方式。進入大學以后,學習課程較多,同時知識體系更為龐大,通常一門課的教材就是厚厚的一整本書。大學學習方式以主動學習為主,缺乏類似于高中的來自教師和家長對學習的督促。很多學生對新的學習方式不適應,造成學習成績不理想,甚至出現考試不及格的現象。
還有部分同學被錄取的專業并非當初填報志愿的專業,對所讀專業缺乏學習興趣,失去了學習的目標,因而造成學習適應性不良,成績一落千丈。
(三)生活適應問題
新生來自于全國各個省市,各地風俗習慣、飲食習慣具有較大差異,部分同學來自少數民族,生活上存在民族禁忌。
來自城市的同學多為獨生子女,中學階段在家大多嬌生慣養,到校后獨立生活能力較差,且城市學生高中階段相當一部分為走讀生,進入大學以后對宿舍的集體生活適應性較差,而一些來自農村的學生對城市生活習慣不是很適應。
部分大學生對大學所處地域的氣候、飲食不喜歡,如西南大學位于號稱中國“三大火爐城市”的重慶,夏季氣候極為炎熱,而冬季則較陰冷潮濕,重慶飲食以麻辣為特色。很多來自北方的同學對重慶的氣候和飲食極不適應,甚至影響了學習和生活。
(四)人際關系適應問題
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社會中所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切方面。每個個體都生活在各種各樣現實的、具體的人際中關系中。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和諧的大學生活的保障。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民族不同、性格不同、愛好迥異。進入大學以后,相比高中,人際交往的對象、方式、內容等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在師生關系上,部分學生覺得大學老師不如中學老師那樣容易親近,大學老師上完課后就匆匆離開,沒有中學老師那樣的課后輔導和交流,而輔導員一個人要帶幾百人,一年也見不了幾次面,連自己的名字都記不住,更缺乏交流,故感慨師生關系淡漠。
在同學關系上,大家在一起學習生活,難免產生摩擦和沖突,但部分同學不能正確面對和處理,還有的同學是因為家庭生活的影響、個人性格等原因,加上自身缺乏與人交際的技巧和經驗,造成人際關系適應問題:孤獨寂寞、獨來獨往、難以融入班集體、寢室關系不良、和異性交往障礙、內心自我封閉、感嘆知音難覓。
二、解決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的對策
以上種種新生適應性問題已經影響了部分大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甚至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給校園造成不穩定隱患,因此,對新生適應性問題要高度重視,高屋建瓴,統籌兼顧,積極研究對策解決大學新生的適應性問題,促進他們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健康成長。
(一)建立完善大學新生適應教育機制
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是一項系統性的、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的工作,只有高瞻遠矚、統籌規劃,建立和完善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機制,才能發揮大學新生適應教育應有的作用和功能,促進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學生工作部(處)是大學生新生適應性教育的核心領導部門,聯合下屬心理健康與教育服務中心、助學中心等針對新生制定適應性教育方案,明確教育目標。各學院學生工作隊伍承擔新生教育具體任務,針對本學院的專業、生源特點,結合實際制定本學院新生適應性教育實施細則,采取多種教育途徑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學生工作部(處)要制定新生適應性教育工作考核機制,對適應性教育開展得較好的單位的和個人進行相應的獎勵,對教育效果不佳的則進行一定的批評和懲罰。加大經費投入,組織專業的培訓,提高新生適應性教育工作者的工資待遇和獎勵,充分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增強新生的適應性
通過開展各類辯論賽、演講比賽、體育競賽、科技競賽、社會實踐等各種活動,充分宣傳,讓各位同學參加到其中,豐富新生們的課余生活,增加同學們的團結合作意識,促進學生之間敞開心扉,加強彼此的溝通、了解。通過舉行班級的春秋游、聚餐、談心活動等,加強班級的凝聚力,促進同學盡快融入班級,增加班級成員之間的了解熟悉,從而在大學里建立新的交際圈。
在新生中大力推進社會實踐活動,讓新生深入農場、工礦、企事業單位,讓新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深入社會生活,真切地感受社會,通過多接觸社會,逐漸促使新生調整自我,漸漸增加自己的適應能力。同時,通過社會實踐能讓學生在服務社會中接受教育,增加自身社會責任感,促進新生身心健康發展。
(三)關注新生心理健康,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有條件的高校要聯合心理學專業的專家、教師和學校心理健康與服務中心通過“新生陽光心理通道”等途徑專門針對新生的心理健康進行調查,對新生的心理危機進行排查和干預,從而增強新生的大學適應性。邀請心理學專業人士針對新生舉行適應性講座,內容可以包括如何對待大學生活,如何正確地對待心理問題和出現心理問題解決的方法和尋求專業幫助的途徑。通過開展心理普測、約談、團體輔導、建立檔案等多種形式的工作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對于普遍存在的入學心理適應性問題,輔導員和班主任通過加強入學教育,開展心理健康普及大型教育活動,對新生多關心;而對于出現較嚴重適應不良和有心理隱患的同學,則應做好追逐和關注,有針對性地進行一對一的指導,聯系家長,在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為這部分同學盡快適應大學生活、解決心理問題提供積極有效的幫助。心理咨詢熱線要改變以往“守株待兔”——等著心理有困擾的同學主動上門咨詢的做法,要以預防性和發展性咨詢為主,治療性咨詢為輔,通過心理講座消除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誤解和畏懼感,使其正確地面對心理問題,當出現心理問題時勇于向專業機構尋求幫助。
(四)加強專業引導,幫助新生熱愛專業學習
新生入學以后,各院系各專業特別是冷門專業的領導、教師應大力加強對學生專業引導,對學生所學專業的學科發展情況、主干課程、人才需求狀況、就業前景、考研情況等進行詳細講解,通過舉辦教師和學生之間、高年級學生和新生的交流會,讓同學們加深對專業的了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新生進入實驗室,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從而提升專業興趣,熱愛專業學習。結合“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幫助大學新生從國家、社會、個人的角度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使學生把個人的前途和祖國的命運緊密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明確學習目標,增強學習動力。
(五)發揮“學長制”“導師制”在新生適應教育中的作用
輔導員要聯合班主任做好本職工作,對新生多關心,從各個方面予以引導,做好學生的良師益友和知心伙伴。除此之外,還要充分發揮“學長制”“導師制”在新生適應教育中的作用。
發揮“學長”“學姐”在大學新生適應過程中的作用。高年級學生中選拔一批思想素質較高、學習成績優秀、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通過組織一定的培訓以后,讓這些高年級學生對新生在學習、生活、情感上加以指導,解決大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使新生盡快熟悉學習、生活環境及規律,并指導新生合理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確立奮斗目標。
完善和推廣“導師制”。在中青年骨干教師中抽調一批年富力強、師德高尚、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表現較好的老師,按大約1∶10的比例,有針對性地對所帶的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教育,指導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在長期和學生的接觸中,向新生介紹本專業的前沿動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專業思想,著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帶領學生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動,開拓學生的科研思路。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 人民日報,2004-10-25.
[2]董俊義,李元卿.大學新生要適應的“六個轉變”[N]. 光明日報,2007-9-8.
[3]鄭全全.人際關系心理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4]尹仲愷,姜喜雙.地方工科院校新生適應性調查研究[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