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
摘 要: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展開和《城鄉規劃法》的實行,城鄉規劃的統籌與銜接以及農村空間結構重組成為農村發展關注的熱點,這需要對農村空間結構及其空間載體進行深層次的研究。結合山西現狀,本文主要探討城鄉統籌背景下山西農村空間利用,規劃空間布局,在分析山西鄉村布局建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借鑒先進省市農村布局和建設經驗,總結了新形勢下農村發展和空間組織的新要求,提出了一些針對山西省特有省情民情的山西鄉村空間重組的初步構想,對現存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思考。
關鍵詞:城鄉統籌;農村發展;空間布局;空間重組
引 言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城鄉分割管理體制制約了農村的正常發展,也嚴重阻礙了城市化的進程,割斷了城鄉之間的交流和聯系。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對農村建設始終高度關注,在之前很長一段時期,山西省農村居民點的建設沒有明確有效的規劃,農村情況千差萬別,各地的發展也良莠不齊,導致不平衡因素顯著。新形勢下的農村空間重組和新農村建設要因地制宜,結合山西農村空間結構現狀,謀求整個農村建設的優化發展。
1 山西省農村空間布局問題和原因分析
1.1 小而多的村落布局導致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土地資源浪費嚴重
由于在發展初期山西省農村居民點的建設缺乏合理的規劃,導致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不斷擴大,居民點零星分布,導致現有耕地被不斷蠶食,尤其是舊建設用地的大量荒廢,導致了山西農村長期以來對土地的利用率低下和對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居住環境的改善和鄉村城鎮化水平的提升。
1.2 舊的建筑格局阻礙了農村居民點內部優化建設
受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兩大因素的制約,山西農村居民點的長期自主開發建設,形成了不同年代不同結構的居民住宅散亂,新舊高低各異,縱橫交錯的現象。各家各戶相對獨立,基礎建筑物呈現比比皆是,缺乏整體規劃和統一布局。新農村建設要實現農村內部優化建設,就必須對農村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尋求一個適合該農村發展的布局和合理規劃。
1.3 缺乏配套的公共基礎設施
山西鄉鎮的直觀表現就是縣多、鄉弱、村小。很多農村居民點的早期建筑的破敗和擱置,導致其利用價值大大降低,這些早期居民點的基本不具有相應的配套設施,嚴重阻礙了農村新格局的形成。同時建筑密度大的情況也加重了配套設施的缺乏對村內環境衛生等各方面的影響,加上早期農村養殖點的隨機分布,對農村的環境更是極大地打擊,這一松散的結構布局不僅增加了建設投入還增大了公共基礎設施和生活基本設施的建設難度,從而阻礙著城鎮化進程。
山西農村建設的這一現狀主要是沒有明確有效的規劃指引,鄉村建設過于無序,農村建設資金需求與政府相關資金投入有較大反差,同時也與農民追求葉落歸根等根深蒂固的陳舊思想有密切關系。
2 城鄉統籌背景下山西農村空間重組
2.1 新形勢下農村發展和空間組織的新要求
農村空間重組是在統籌城鄉發展理念的指導下規劃整理鄉村空間,將城市和農村作為一個整體,對城鄉空間結構進行優化,以合理的規劃為依據進行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和村莊布局,在明確村莊建設目標的基礎上指導農村建設。城鄉統籌發展作為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以新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實現較為發達的生產力和社會財富達到一定的基礎時,通過城鄉之間的勞動力、技術和資源的合理流動來發揮城鄉各自的優勢和作用,這對實現城鄉融合和協調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城鄉統籌的實質是在理順城市和鄉村關系的基礎上,通過切實可行的空間重組規劃,以保障農民利益為主旨,進一步加快并協調城鄉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結合統籌城鄉發展的理念,在新形勢下應將結合城鄉市場需求和城鄉空間聯系實現農村體系的合理構建作為當前工作的重點。
2.2 具體的發展和重組模式
(1)山西農村的重組要有合理的目標體系:農村空間布局重組是山西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總體目標是通過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對現有的農村經濟和產業結構進行改善,同時對農村建筑的空間結構進行進一步完善,由此提高土地和空間利用率,實現農村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體體現在產業發展集聚,農民集中居住,資源利用節約這三個方面。
(2)調整產業結構,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實施適合新農村建設的精品工程,如沼氣的開發、園林村的建設和綜合養殖園區等,既能實現徒弟的高效利用,又能保證環境質量?,F在山西農村此類建設正在運行中,把握平川和丘陵各自的優勢,大力調整不同地區的農業產業結構,使蔬菜、干果、養殖等在農村走向產業化,在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有針對性的將有限資源對優勢地區進行投資,以實現高效益的產出,通過發揮中心村的典型帶動效應,促進落后地區的發展,這就要求在實現分層次分階段推進的過程中強化規劃調控力度。
(3)城鄉統籌并堅持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相結合:要從宏觀上把握全局,統籌兼顧,正確處理涉及全局的重大關系,處理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的作用關系,以求更好地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和調節功能充分發揮,以優先推進城鎮化、合理分析村莊布局和集聚規模,統籌城鄉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使城市的基礎設施與農村實現最大程度的融合。
在山西新農村的建設中,應推進農田水利建設,對中低產田實施改造并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著力發展現代農業和第三產業,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村居民的平均收入。另外應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農村基礎設施的城鎮化步伐,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3 結 語
中國的改革開放率先在農村突破并取得了極大成功,“十五”以來,經過20多年發展,山西各地農村的自然面貌、生產面貌、經濟面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十二五時期,山西省的涉農體制和相關政策環境更加有利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鄉村空間重組的措施通過規劃引導農民居住地的集中,和設施的集中配置,土地節約利用和對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性工作,實現了農村傳統生產方式的轉變,對當前的農村經濟和產業結構進行改善,提高了土地和空間利用率,對農村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泉,王輝,陳浩東.城鄉統籌下的鄉村重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傅崇蘭.城鄉統籌發展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3]陳鵬.基于城鄉統籌的縣域新農村建設規劃探索[J].城市規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