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大海
摘要:
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是一組調節細胞外基質的鋅離子依賴的內肽酶,是影響腫瘤侵襲性的關鍵酶。研究表明: MMPs在腫瘤細胞的分化、生長、遷移及腫瘤血管形成中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從MMPs的結構功能以及與口腔鱗癌的關系加以綜述。
關鍵詞:酪氨酸激酶受體A2;基質金屬蛋白酶;口腔鱗癌
【中圖分類號】
R3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5-0028-02
口腔鱗狀細胞癌簡稱鱗癌,是口腔頜面部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占全身惡性腫瘤發病率的3%。盡管在過去的20年中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及生物治療在內的各種治療手段在不斷改進,其總體死亡率有所降低,但進展期患者5年生存率僅為50%- 60%[1-2]。
研究發現: MMPs在多種腫瘤中均呈高表達,與腫瘤的浸潤有關。本文就MMPs的結構和功能、在口腔鱗癌中的表達展開綜述
1 MMP的結構和功能及其與腫瘤的關系
1.1 MMPs的生物學特征:
基質金屬蛋白酶是鋅離子依賴的內肽酶。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28種,動物發現了25種,人類發現了24種。有幾個MMPs 的基因位于同一染色體位點11q23, 在幾種實體瘤中,此區域有基因擴增。MMPs的所有成員有一些共同的結構:信號肽、前肽、催化區、鉸鏈區和類血紅蛋白結合區域。信號肽結構區域由17~29個氨基酸組成,前肽區由約80個氨基酸組成,具有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序列。而所有MMPs催化區域高度保守結合有鋅原子,Zn2+被認為是酶的活性中心部位,多數MMPs以水溶性酶原的形式分泌到胞外,在中性pH值及Ca2+和其激動劑的參與下脫去前肽而發揮酶活性作用,降解細胞外基質,而膜型基質金屬蛋白酶的羧基端存在著一個跨膜結構域,又可將MT-MMP結合于細胞膜上。根據其底物不同,可將MMPs分為五類,分別是1、膠原酶,主要水解底物為Ⅰ、Ⅱ、Ⅲ型纖維膠原;2、明膠酶,主要水解底物為明膠及Ⅳ、Ⅴ型膠原和層粘蛋白;3、間質溶解素,主要水解底物為Ⅲ、Ⅳ型膠原及蛋白聚糖、明膠及糖蛋白;4、膜型金屬蛋白酶,Membrance type metalloproteinases,MT-MMP,主要水解底物為MMP-2前體、膠原和明膠;5、其他,如MMP-12、19、20、22、23等。MMPs被確定存在下列性質:1、它們至少降解細胞外基質的一種成分;2、它們包含了一個鋅離子,且被絡合劑抑制;3、以酶原形式分泌;4、能被其天然抑制劑基質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劑抑制;5、它們共氨基酸序列。MMPs的主要功能是降解細胞外基質成分。諸多MMP成員中,MMP2和MMP9與腫瘤的侵襲性更為相關。MMP-2基因位于人類染色體16q21 ,由 13個外顯子和12個內含子組成, 結構基因總長度為27kb。MMP- 2是一種非糖化的明膠酶, 分子量為 72KD。MMP- 9基因位于染色體的 20q11.2- 13.1,長7.7 kb,含 13個外顯子,其長度不一。MMP- 9的分子量為M r 92103,其結構包括:信號肽區、N -末端前肽區、催化基團區、鉸鏈區和C-末端血紅素結合蛋白樣區
1.2 MMPs的合成與活性的調節:MMPs的表達活性受轉錄水平、轉錄后水平、酶原激活、基因水平和抑制幾個水平的調控
1.2.1 轉錄水平的調節: MMPs的生物合成由其基因轉錄率所決定,許多因素能夠改變MMPs的基因轉錄,而且受到激素、生長因子、細胞因子、ECM成分和細胞黏附分子的調控。如MMP-9轉錄水平調節可受12-otetrade-canoyl_phorbol一13acetate,細胞因子,癌基因,TNF-α,Z蛋白和細胞轉錄因子等的影響。IL-1、TNF-α、TGF-α等可誘導MMPs合成增加,而TGF-β、肝素、可的松等則可抑制MMP基因的表達。MMPs自身的某些成分亦可調節MMPs的合成。此外,Pro-MMP還受基質微環境的調節。目前認為,MMPs的轉錄激活機理中AP-1結合位點是研究的熱點。
1.2.2 轉錄后水平的調節: 研究發現,某些介質可以改變MMPmRNA的穩定性。如TGF-β可以延長明膠酶A的mRNA的半衰期;EGF則可增加間質性膠原酶和間質溶素1的mRNA穩定性。地塞米松降低二者的穩定性。
1.2.3 酶原的活化: 除了膜型MMPs和MMP-11外,所有MMPS的分泌均以無活性的前體形式,只有在活化后才能進行基質的降解。MMPs的活化,在細胞問質內經過外原酶的作用下,切斷活性前區片段,使半胱氨酸與鋅離子分離,暴露活化中心。常見的外源酶有纖溶酶、激肽釋放酶、組蛋白酶及中性彈力酶等。MMPs可相互作用,引起級聯反應。如纖溶酶活化MMP3,后者再活化MMP-9,MMP-3亦可活化MMP一9。此過程必須MMP-3與纖維蛋白溶酶同時存在。膜型MMPs在分泌過程中逐步活化,到達基質時已呈活化形式。MTI-MMP和MMP-2協同存在于腫瘤細胞質膜。MTI-MMP是MMP-2的細胞表面受體。二者結合成受體復合物,調節MMP-2的激活,通過調節MMP-2和MTl-MMP表達促進腫瘤的侵襲。
1.2.4 基因水平的調控: MMPs基因定位于人1 1、14、16、20、22號染色體,它們的基因組由10個外顯子和9個內含子組成。MMP-9基因的啟動子包含一個與轉錄起始位點相鄰近的TPA反應元件(TRE),它是受到TNF一α或TPA刺激后基因轉錄的必需元件。在MMP-9基因上游調節元中,尚含有NF-kβ和SP-1蛋白的結合位點,兩者與TRE協I司作用,從而啟動基因轉錄:MMP-2基因的非翻譯區不僅與MMP.9基因啟動子顯著不同,而且與迄今為止所確定的其它MMPs基因啟動子存在顯著差異,這主要表現在MMP一2基因啟動子缺乏對TPA的反應
1.2.5 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劑(TIMP): 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劑是金屬蛋白酶的特異性抑制劑,在調控MMP 的活性方面起著重要作用。TIMP在體內分布廣泛,目前報道的共有4 種: TIMP-1、TIMP-2、TIMP-3和TIMP-4,有關TIMP-1和TIMP-2的研究較多,而TIMP-3 和TIMP-4研究略少,TIMP-1是分子質量為28.5 kDa的糖蛋白,可與活化的間質膠原酶、活化的間質溶解素和MMP-9形成復合物, TIMP-2是分子質量為 21kDa 的非糖基化蛋白, 選擇性地與 MMP-2形成復合物, TIMP-2既可以與活化的MMP-2也可以與非活化的MMP-2以非共價鍵結合,還可以抑制MMP 家族所有成員的水解活性,達到抑制瘤細胞轉移的目的。與其他MMP不同, TIMP-3是細胞外基質的一種組成部分,以不可溶解的形式存在。TIMP-4是一種新發現的MMP組織抑制劑,它不但抑制活性強,而且能對多種MMP起作用。除調節MMP 的活性外, TIMP 還至少具有兩個獨立作用: 抑制腫瘤血管生成和促進紅細胞以及纖維母細胞生長。
1.3 與腫瘤的關系
1.3.1 MMPs與腫瘤演進:
腫瘤浸潤與轉移是一個多步驟、多階段的復雜過程,可被稱為多階梯瀑布過程:早期原發癌生長;微血管化;細胞從原發灶脫落、黏附并穿過不完整的基底膜和細胞外基質,侵入循環管道并再次穿出血管,到達其他部位臟器形成轉移灶。
1.3.2 MMPs促進生長因子分泌, 加速腫瘤生長、侵襲、轉移:
腫瘤及其微環境形成過程中,基質細胞與腫瘤細胞都能分泌MMPs,MMP又能促進腫瘤細胞分泌各類生長因子:表皮生長因子(EGF),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s),這些因子都具有促進腫瘤細胞有絲分裂的能力,生長因子的增加大大加快的腫瘤細胞的增殖。YU,stamenkovic等還報道 MMP- 9能促進腫瘤細胞分泌具有上調腫瘤細胞增殖的轉化生長因子 B(TGF- B)。
1.3.3 MMPs誘導腫瘤細胞凋亡耐受:
腫瘤細胞能逃避凋亡是腫瘤發生的重要環節。MMPs能夠誘導腫瘤細胞產生凋亡耐受而長期存活致腫瘤發生。研究發現 MMP- 2能裂解組織衍生的單核細胞趨化因子 3(MCP- 3), MCP- 3能與許多免疫細胞表面受體結合,促進免疫細胞鈣離子內流及向病灶游走,當 MCP- 3被MM P- 2裂解后,免疫細胞即喪失了趨化功能, 從而阻止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清除。
1.3.4 MMPs降解細胞外基質促進腫瘤轉移:
腫瘤的轉移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細胞外基質的降解起著重要的作用, 細胞外基質是阻止腫瘤轉移的第一道屏障,它主要由膠原, 糖蛋白,蛋白多糖和蛋白聚糖等組成。目前發現 MMPs能降解幾乎所有的 ECM成份。如 MMP- 1能降解Ⅰ、Ⅱ、Ⅲ、Ⅹ、Ⅺ型膠原,明膠, 蛋白聚糖,纖維蛋白,層黏連蛋白, 等; MMP-2能降解Ⅰ、Ⅲ、Ⅳ、Ⅴ型膠原及蛋白聚糖,纖維蛋白, 層黏連蛋白,等; MM P-9能降解 Ⅳ、Ⅺ、Ⅴ型膠原, 蛋白多糖, 明膠, 彈力蛋白, 層黏連蛋白,蛋白聚糖等。
1.4 與腫瘤血管形成的關系:
新生血管的形成包括毛細血管內皮層下基底膜降解、內皮細胞遷移和增殖、新生血管形成和新的基底膜形成等一系列過程。體外實驗表明,在血管形成與腫瘤轉移的過程中,血管內皮細胞與腫瘤細胞均能分泌基質金屬蛋白酶降解ECM,在腫瘤轉移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如Ⅳ型膠原酶(MMP-2、MMP-9)參與基底膜降解的過程; 移行過程中間質膠原酶(MMP-1)、多形核膠原酶( MMP- 8)能降解Ⅰ、Ⅱ、Ⅲ型膠原; MTI- MMP 在內皮細胞表面的表達則促使局部膠原和層粘連蛋白降解,腫瘤新生血管形成過程中,許多細胞因子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形式相互作用, 參與毛細血管的形成過程,其中包括VEGF、bFGF、TGF、HGF等, 這些細胞因子能上調內皮細胞uPA的表達,而uPA能激活纖溶酶, 并進而激活MMP,同時這些細胞因子也能直接誘導細胞MMP基因的轉錄,TIMP作為MMP的天然抑制物在多個環節發揮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 如阻礙MMP介導的內皮細胞移動、抑制基質中促血管生成因子的釋放、防止ECM 降解等,體外測定中發現加入過量的TIMP-1或TIMP-2均可阻礙內皮細胞管的形成,進一步研究發現 TIMP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與其抑制金屬蛋白酶的活性無關, TIMP-2能抑制bFGF 刺激人微血管內皮細胞(HME)生長的作用,同時發現人工合成的金屬蛋白酶抑制劑(BB94)和MMP- 2 抗體都不能抑制HME細胞的增殖效應。66kD的TIMP-1聚合物能抑制猴主動脈內皮細胞形成內皮細胞管的能力,但不抑制膠原酶活性近來, TIMP-1和TIMP-2能抑制血管生成素誘導的血管內皮細胞出芽,然而TIMP與MMP在腫瘤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可能涉及更為復雜的機制。研究發現巨噬細胞產生的MMP- 12 能分解人纖溶酶原, 產生類血管抑素片段, 后者是有力的血管形成抑制物。基質溶素(MMP-7)、Ⅳ型膠原酶產生血管抑素碎片1由此可見TIMP與MMP 在腫瘤新生血管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但其確切機制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2.1 與OSCC的關系:
口腔鱗癌是頭頸部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占口腔癌的首位,惡性程度高、侵襲能力強、轉移快,而且近年來有發病率增高,發病年齡下降的趨勢。因此研究口腔鱗癌的侵襲轉移,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是目前研究的焦點課題。研究發現有頸淋巴結轉移的OSCC 比無頸淋巴結轉移者有較高水平的MMP-2、9表達 。對 96例OSCC 組織進行免疫組化研究發現 ,MMP-2、9 表達增強的病例中ECM的染色減弱;在有侵襲和轉移的病例中,MMP-2、9 表達增強。對106例頭頸鱗癌手術標本進行檢測,均有 MMP-2、9 的過度表達,而且進一步證實,有 MMP-2 表達的患者預后較差,
即使是區域淋巴結無轉移的患者,也可能較早出現局部復發。大多數學者的研究結果認為 MMP-2 表達升高和活性增加與OSCC頸淋巴轉移密切相關,但與其病理分級和臨床分期無關。從目前研究的現狀看,學者們一致公認的是MMPs不僅可作為OSCC 的標志物,而且還可作為評價OSCC侵襲、轉移、判斷預后的重要指標。
參考文獻
[1] Petersen PE. The world oral Health report 2003: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oral health in the 21st century-the approach of WHO global oral programme [J].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miol,2003,31(Suppl 1):3-23
[2] Neville BW,Day TA. Oral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J].CA Cancer J Clin,2002,52(4):195-215
[3] Gross J, Lapiere CM. Collagenolytic activity in amphibian tissues:a t issue culture assay[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 1962,48: 101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