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飛
摘要:
目的:對B超引導下行下頸內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在基層醫院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探討。方法:將我院2012年04月至2014年04月進行下頸內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的62位患者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1例,對照組給予應用傳統體表解剖標志定位穿刺,觀察組應用B超引導下行下頸內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對比兩組手術成功率與術后并發癥情況。結果:觀察組一次成功率為93.5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1.29%,表明B超引導下行下頸內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效果顯著優于傳統體表解剖標志定位穿刺,兩組比較P<0.05,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討論:B超引導下行下頸內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能夠提高一次性成功率同時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特別適用于重度水腫、低血容量休克、腫瘤晚期并營養不良、肥胖等患者,利于危急重患者搶救.
關鍵詞:B超引導; 頸靜脈; 導管插入術
【中圖分類號】
O4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5-0068-01
深靜脈靜脈粗、管腔大、流速快,頸內靜脈穿刺置管入上腔靜脈作為臨床上進行腸胃外營養、測量中心靜脈壓、輸入化療藥物等治療的最為有效的途徑方法,與傳統的體表解剖標志定位下穿刺相比較,具有成功率高、操作時間短、并發癥發生率低的特點[1]。本文對我院2012年04月至2014年04月B超引導下進行頸內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的31例患者進行分析研究,通過與同期進行傳統體表解剖標志定位穿刺的31例患者進行對比,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04月至2014年04月進行頸內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的62位患者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1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13例,女18例,年齡區間22~78歲,平均年齡(49.5±7.5)歲;其中感染性休克3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0例,心源性休克5例,低血容量性休克3例,心肺復蘇搶救8例,腫瘤晚期并營養不良2例;。觀察組患者,男10例,女21例,年齡區間23~81歲,平均年齡(52.5±9.5)歲;其中感染性休克6例,上消化道大出血6例,心源性休克3例,低血容量性休克7例,過敏性休克3例,心肺復蘇搶救4例,糖尿病高滲昏迷2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p>0.05,無統計學意義,認為具有可比性。
1.2 儀器與方法
1.2.1 儀器:日本 ALOKA 35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美國AR-ROW ES-04301中心靜脈導管。
1.2.2 方法:觀察組選取患者右側頸內靜脈處應用傳統體表解剖標志定位下進行穿刺。觀察組首先用B超儀仔細觀察頸內靜脈與頸總動脈的毗鄰位置、走行、寬度、血流情況[2]。常規消毒,穿刺點局麻(頸動脈三角頂點處),將B超探頭上無菌保護套置于胸鎖乳突肌下緣,緊靠穿刺點的內側,清晰顯示頸內靜脈。超聲圖像上的靜脈和動脈表現為環狀黑影,用探頭輕壓皮膚時,靜脈受壓變扁,而動脈受壓變形程度不明顯。以龍膽紫溶液在皮膚表面進行標記穿刺點,穿刺針沿標記點進針,進針時保持負壓抽吸,見針尖進入靜脈并回血后置入導絲,退出穿刺針,用擴張器逐級擴張皮下組織后退出。
1.3觀察指標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患者進行下頸內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一次成功率與并發癥情況進行記錄。一次成功定義:進行穿刺中僅有一次進針,無再次向前的動作發生,但包括回撤[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數據進行嚴密的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樣本均數t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一次成功率為93.5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1.29%,表明B超引導下行下頸內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效果顯著優于傳統體表解剖標志定位穿刺,兩組比較P<0.05,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同時,在局部腫塊、誤穿動脈、動脈瘤、皮下氣腫等并發癥方面比較,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也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P<0.05,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傳統體表解剖標志定位穿刺指的是通過人體體表標志從而進行定位穿刺,通過這種方法進行穿刺有很多并發癥出現,如:穿針誤入動脈、血腫、氣胸、血胸等。對于危急重癥患者,由于情緒煩躁異動,無法在術中保持平臥的良好配合體位,重度浮腫患者無法觸及動脈搏動,使得傳統的深靜脈置管的一次成功率較低。傳統體表解剖標志定位穿刺常常需要進行重復穿刺,在這過程中消耗了搶救時間,也增加了并發癥的發生率。
本研究將傳統體表解剖標志定位穿刺與在B超定位下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和并發癥的發生率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了在B超定位下穿刺成功率和安全性得到了顯著提高。B超引導下頸內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具有以下優點:㈠能夠對頸內靜脈走行、血流情況,有無解剖變異及其周圍組織器官解剖位置進行全程清晰觀察,明確操作過程。㈡置管完成后,可對上腔靜脈內導管情況用超聲進行觀察,確定導管合理位置。㈢對于不可見及體表不易觸及的血管,對于頸部特別粗短、肥胖的病人和頸靜脈充盈不足的病人,對于體表定位困難,特別是小兒、靜脈畸形的老年病人及反復穿刺失敗的病人,應采用超聲定位下進行插管。B超引導下行下頸內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能夠提高一次性成功率同時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是搶救危重患者一項快捷、有效、可行的重要措施,能使所有危重患者得到及時的救治,為提高搶救成功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特別適用于重度水腫、低血容量休克、腫瘤晚期并營養不良、肥胖等危急重患者。我院在搶救危重患者時在采用基本措施的同時,應用目前技術成熟、操作簡單易行、組織損傷小、使用安全的B超引導下行頸內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可以快速補液,監測中心靜脈壓,大大地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取得了成效,為醫院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值得在基層醫院應用。
參考文獻
[1] 任琳,朱曉臨.長期頸內靜脈留置雙腔導管在血液透析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醫藥衛生,2009,25(19):3001-3002.
[2] 張愛萍,酈惠芳.B型超聲引導右頸內靜脈置管術在腫瘤內科的臨床應用體會[J]. 醫學信息:下旬刊,24(10):350.
[3] 蘇軍芳,王晶明,張海濱,等.B超聲引導下經右頸內靜脈置管術在血液透析中的應用[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1,32(2):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