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家軍
摘要:
針灸治療眼瞼下垂,可有效改善動眼神經的營養,幫助神經功能的恢復,不失為一種簡便易行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針灸;眼瞼下垂;電針;動眼神經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5-0211-01
眼瞼下垂,又稱上瞼下垂,是指上眼瞼下垂,無力抬舉,影響視瞻的表現。輕者半掩瞳孔,重者黒睛全遮,垂閉難張。主要表現為上瞼部分或完全不能抬起,致上瞼下緣遮蓋角膜過多,從而使病眼的眼裂顯得較正常眼裂小。
眼瞼下垂在臨床上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大類。先天性多具有遺傳性,目前的治療方式主要采取手術整形為主。后天性病因復雜,臨床上常見的是有糖尿病引起的眼瞼下垂,而針灸治療本病的效果較好。現就本人在臨床中的治療體會總結如下:
1 病案舉例
1、付某,男,61歲,糖尿病病史8年。2010年7月6日因糖尿病二型住院治療。在對癥治療期間,出現眼瞼下垂癥狀,遂來我科針灸治療。現癥:左眼瞼下垂,無力抬舉,遮蓋角膜一半,頭暈復視。查:雙眼運動不同步,左眼球向上、向內、向下運動功能受限。上瞼需手扶才能抬舉。空腹血糖8.2mmol/L。治療采取控制血糖、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等對癥措施,同時根據病情采取針灸治療,取穴:太陽、陽白、魚腰、四白、印堂、風池(雙側)、攢竹、承泣、睛明、絲竹空,足三里、三陰交、血海。操作:以上穴位均采用華佗牌28號1.5寸毫針,攢竹透睛明,絲竹空透太陽,陽白透魚腰,承泣透四白,印堂穴向下平刺,風池穴、足三里、三陰交、血海均直刺,連接G6805型電針治療儀,采用連續波,頻率在60次/分鐘左右,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10日為一療程。患者治療四個療程,期間空腹血糖穩定在5.6mmol/L以下,四個療程后,患者病情痊愈。查:病側眼球運動正常,雙眼運動同步,眼瞼活動功能正常,眼裂大小正常,無斜視、復視頭暈等癥狀。
2 討論
上瞼下垂作為一個癥狀散見于諸多疾病當中,治療方法也多種多樣。其中先天性和外傷造成顱腦損傷而損傷動眼神經者,多采用手術治療。而由于內科疾病引起的動眼神經營養不良者,則采用針灸治療效果較好。在《諸病源候論》中記載:“睢目候目,是臟腑血氣之精華,肝之外候,然則五臟六腑之血氣,皆上榮于目也。若血氣虛,則肌腠開而受風,風,客于瞼,則不能開,也呼為睢目,亦名侵風。”中醫認為本病病因多為外傷跌仆,脈絡瘀阻,寒熱痹阻,筋脈失養所致,治療以益氣活血,通經活絡,祛風散寒為原則,取穴多以局部眼周穴位為主。又“肝主疏泄、主藏血,在體合筋”,“脾主統血,在體合肉”,故配合足三里、三陰交、血海諸穴,以振奮陽氣,疏通經絡,養血祛風。現代醫學研究,針灸通過刺激穴位,激發人體經氣,為神經組織提供豐富的營養物質,從而促進神經恢復,提高神經的可塑性。局部電針機制可能是刺激了動眼神經及其分支或者直接刺激了內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下斜肌、上瞼提肌等的肌梭肌腱等組織,興奮了神經肌肉,促進了神經功能的恢復,或者恢復了神經肌肉的功能。也可能通過刺激眼眶周圍,促進了促神經生長因子的生成成神經遞質的釋放,改善了神經肌肉之間的相互營養關系,從而促進了動眼神經及其支配的肌肉系統功能恢復,同時改善了眼眶及眼球周圍的血液供應,從而促進其功能的恢復。
總之,針灸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具有簡便易行,效果可靠,很適于基層醫療機構的開展。
參考文獻
[1] 《中華現代中醫學雜志》2010年第6卷第二期夏力強張力馬云霞
[2]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年3月第32卷第三期詹海蘭蔣再軼湯清平歐陽春江
[3]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年5月第25卷第三期溫乃元范志勇李志彬宋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