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芳 陳先明
【摘 要】針對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現狀,分析了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社會因素,提出了一系列改善大學生身心健康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身心健康 社會因素 對策 建議
1. 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化程度的提高,人們在社會活動中承受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出現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人數不斷增多。因此,對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社會因素及對策進行研究,對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育優秀后備人才有重大意義。
2. 當前大學生身心健康現狀
通過相關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得出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中值得重視的幾個問題,具體如下:
(1) 學習目的不明確。自習路上永遠有匆匆的身影,但仔細考慮學生的學習目的卻不能得到令人滿意的答案。很多同學為了應付不得不參加的考試、不能不做的事而學習。有的學生甚至直截了當地回答:為了能夠考試過關,至于為什么學心中沒有底。面對人才市場的巨大壓力,很多學生也感到內心的危機感,但真正要努力學習,卻提不起精神來。
(2)自卑心理。自卑感是因對自己評價過低而產生的壓抑、羞愧情緒體驗,是自我意識中自我情緒體驗形式之一。大學生在某方面的實際狀態與個人自我期望不相符合時,自卑感最易出現。學習成績一向很好的學生可能會因一次考試失利而一蹶不振,自認為漂亮的姑娘可能因為別人議論自己的缺陷而飲泣。
(3)報復心理。所謂報復,是在人際交往中,以攻擊方法發泄那些曾給自己帶來挫折的人的一種不滿的、怨恨的方式。它極富有攻擊性和情緒性。報復心理和報復行為常發生在心胸狹窄、個性品質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時候。因為報復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現,他們沒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開的反擊能力,所以只有采取隱蔽的方式來進行報復。
(4)異性恐懼。異性恐懼者一方面在異性面前感到異常的緊張和恐懼,另一方面,他們又有與異性接近的強烈愿望,這種愿望有的是鮮明地存在于意識之中,有的是以內驅力的形式埋藏于潛意識里,由此帶來的心理沖突伴有嚴重的焦慮情緒,有的甚至出現異性關系妄想等心理癥狀。異性恐懼主要表現為:在異性面前的赤面恐懼(面紅耳赤)、視線恐懼(目光緊張、竭力回避目光接觸)和面部表情恐懼(面部肌肉緊張、表現不自然)。
(5)心理危機。心理危機主要是指自殺的意念和行為。自殺是主體自主采取各種手段以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它既可見于正常人,也可見于精神病人和有人格障礙的人,他們在病理性激情、幻覺和妄想狀態下都能可出現自殺行為。在自殺過程中,自殺者常常表現出明顯的抑郁情緒,估計約有一半以上的自殺者都有明顯的抑郁癥候群或處在嚴重的抑郁狀態。因此,抑郁情緒被認為是評定自殺危險性的重要指標之一。
3. 對策與建議
鑒于當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加強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理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并在他們身上持久扎根。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
(4)發揮體育時間的消耗功能。許多大學經過幾年的擴招, 體育活動場所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這是造成大學生身心健康狀況日益下滑和形成不良行為的原因之一。因此,要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必須加強體育活動場所的建設,擴大人均活動場所的面積, 為學生提供便利的活動條件。
【參考文獻】
[1]肖建忠. 梁洪波.劉會深.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社會因素與體育對策[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7(12):88-91.
[2]王樹明.大學生身心健康與體育鍛煉的相關研究[J].體育科學,2003(2):18- 21.
[3]喬培基.影響大學生身體健康的體育學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0):1369- 13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