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曉蕓
【摘 要】語言與非語言行為相互配合的人際交往才是完整有效的,而非語言行為往往被人們忽視。在教學活動中我們不僅要用有聲的語言,還應該掌握一定的非語言行為技巧來增強教學的表達力度。本文從教師的非語言行為出發,探究非語言行為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幫助新教師養成良好的教學習慣,使非語言成為教師教學活動的工具。有聲語言與非語言行為相互配合的課堂才更加有聲有色,師生間的互動也更具活力,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教師非語言 教學習慣 教學效果
言語交際主要是指有聲的口頭語言交際行為。有聲的口頭語言交際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但完整的人際交往是包括了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兩種方式,單純的口頭語言在有的情況下不能夠完整準確的表達人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即人們常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中國的百科全書對非語言的解釋為:“非語言”又稱“副語言”,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非語言是指有聲的現象,如氣喘,嗓子沙啞,鼻音等。而廣義的非語言則強調無聲有形的現象,即與話語同時或者單獨使用的面部表情,對話的位置,距離等。據此,我們可以知道非語言的行為是在特定的情景下伴隨有聲語言發生的無聲而有形的反映人內心活動的顯現。具體的表現為人們的各種體態,面部表情,位置以及衣著服飾等。
教學過程實際是師生之間信息相互傳遞與回饋的過程。而實際的教學交際當中,教師更多地采用有聲的口語教學交際,而忽視了非語言行為的應用。本文從教師非語言行為出發,意在探究教師的非語言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為教師的教學反思提供一個新的角度。規范教師行為,完善教師技能,養成良好的教學習慣。教育是一門藝術,教學中對非語言行為的掌控更是一門技術。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1教師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非語言行為的類型
1.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體語言中無聲傳達感情或反映信息接收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3]。面部表情是人內心活動的表現,人通過不同的表情傳遞著不同的人類情感。教學過程中而表現力最強的是眉目的交流和微笑。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師生間的眼神的交流建立起師生感情的初步聯系。師生間眼神交流主要是通過注視方式的變化完成的。教師最常用的注視方式是直視,環視以及掃視。所謂直視,即直接的注視交往對象。表示注視者認真專注的態度。環視是指有節奏的注視身邊不同的人員或事物。掃視是指視線在較大范圍內作有意識的環狀掃描或搜索,從而將學生的活動情況盡收眼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進度來改變自己同學生眼神交流方式。微笑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教師發自內心的微笑的表情向學生傳遞著坦誠,友好的信號,學生先是喜歡教師再是喜歡教師所教的知識。面帶笑容的教師不僅可以展現出自身的優雅氣質,也更容易受到學生的喜愛。
1.2手勢和身體姿勢
掌握必要的手勢信號以及一定的技巧對于教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手臂抱在胸前交叉表示拒人千里外。在邀請學生進行課堂互動時要避免用食指指點的動作,應用邀請的手勢。當教師上課時間長了后會用手撐住講桌,會給學生傳遞疲倦的信號。恰當的體態也是一種禮儀,表達的是師生間的尊重,應避免不當的體態行為影響師生間的關系。
1.3衣著及其他配飾
著裝,又稱穿戴,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穿的服裝和所佩戴的飾品。服飾是個人品位和思想內涵的外在表現。心理學家認為,人之間的第一印象在3秒鐘即可完成,而人第一印象的形成90%是來自于服飾。教師是嚴肅,認真,神圣的職業,也決定了教師的衣著應該要符合教師的身份。
2教師非語言行為在教學中的作用
2.1人格教育,傳遞正能量
現在的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的人生導師。教師這個職業是影響人精神的工作,是對學生的人格塑造的工作。教師每天面對的學生身心的發育尚未完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學生,甚至會在學生身上再現。高尚人格的具體表現之一就是高度的責任感和對工作的熱情。
2.2密切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教師的表揚與肯定對學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使用口頭言語,還應配合非語言交際行為來表達。在邀請學生參與教學互動時,教師應注視學生,仔細傾聽,并面帶微笑,再配合上語言的回應,學生覺得受到了老師的重視,學習的積極性才會不斷提高。
2.3調節學生不當的課堂行為
中小學生注意力的保持時間較短,在課堂上易出現開小差,走神,講話等精力不集中的現象,這時需要對學生一些提醒。直接的語言必然會造成學生的抵觸情緒。當一名學生在課上“開小差”,教師可以通過目光注視給以暗示。學生接受到教師目光的暗示信號后,也會及時作出反應,將注意力移到課堂所講授的內容上來。避免了直接使用語言帶來的抵觸情緒,也維護了學生的尊嚴。
3教師非語言行為的反思訓練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非語言行為實際是教師的教學習慣甚至是個人的行為習慣。而習慣是受其成長經歷影響的,教師先是獨立的個體,再是具有教師的身份,每名教師都帶著自己特有的個性模式進入職業。因此,對教師的非語言行為的訓練就在于規范行為來適應教師的職業要求。最著名的是微型觀摩課的方法,即借助于錄像視頻,以小組討論的方式來完成。讓訓練者意識到某些無意識的不規范行為,通過展示成功的結果或者克服失敗的結果來得以強化。此外,教師在日常工作中還可以采取向榜樣學習的方法,在模仿的基礎上反復練習,再加以個人的創新。
【參考文獻】
[1]李杰群.非語言交際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5-301.
[2][4]金正昆.教師禮儀規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75.
[3]周鵬生.教師非語言行為研究簡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