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學麗
【摘 要】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的設計基礎課程需要改革,需要與時俱進而不能一成不變,改革原因及具體方案。
【關鍵詞】高職院校 設計基礎課程 改革
前言
2013年被媒體稱作是“史上最難就業年”,隨后騰訊網絡媒體報道“專科生畢業人數及就業率大于研究生”,這句話的背后引發了筆者對中國高等教育與就業市場相互關系的思考,本文以這句話為線索,對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相關課程與當今藝術設計相關行業的能力要求——二者關系進行探討性分析。
一、傳統設計基礎課程的特點
1. 手繪課程偏重
當今的高等教育的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結構要追溯到建國初,建國后共有“八大美院”開設關于美術類的專業,主要有繪畫和工藝美術兩大類,即純藝術和應用藝術兩個范疇。隨著市場的需要、2000年之后高等教育的擴招、學校之間的合并或升級等客觀因素,全國高等院校的藝術設計類專業招生規模日益壯大,雖然開設了藝術設計類的相關專業,但是教學中的師資力量卻依然是原來的教學班底,教學設施也沒有較大的改進。如何在師資、設施等軟硬件并不具備的條件下開辦專業及進行教學?那么只有繼續走美術類的繪畫課程模式,致使絕大多數高等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手繪課程偏重,甚至有些教師拒絕用計算機作為教學媒介教學。
2. 基礎課程與后續課程銜接不密切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王玫瑰副院長曾經說過,“1933年的時候,廣東教委就統一制定了教學大綱,但是80年后的現在,卻沒有統一的規范。”筆者搜索了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的課程設置及相應的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確有“各自為政”的現象。由于課程設置沒有教育部的統一標準,每個學校會按照自身的教學設施、師資力量去設置課程,而出現的問題是,課程與課程之間的聯系沒有合理的研究,導致有很多課程太突兀,或是給學生造成“這門課到底學了干什么?有什么用?”的錯覺,如設計素描、設計色彩、三大構成等設計類的基礎課程,學生普遍學習興趣不大。作為教學者,筆者認為專業課程設置必須嚴謹,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考慮課程之間的銜接與聯系,基礎課程是為后續課程作鋪墊準備、服務的,甚至會對畢業設計也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就要考慮在基礎課程授課時,如何能夠將專業方向結合的更為緊密、合理、有效。
二、設計基礎課程改革的原因
1. 時代需要
當今網絡時代又被稱作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各行各業日新月異,藝術設計類相關職業的要求和能力也在不斷變化。如果說20、30年前的設計是處于手繪、刻字、手工排版等專業技術性階段,那么當今的設計類職業卻處于入門較低、時代性較強的階段。
前文中說過很多高等院校在師資力量、教學設備都具備藝術設計專業招生的情況下持續擴招,很多教師對高新技術也存在抵觸、排斥心理,或是不愿意轉型或是自己一知半解,造成了很多“學生在學校學習3年的最終成果還不如在設計公司實習3月”的現象出現。而當今設計類職業普遍存在借助高新技術的特征,建筑設計、服裝設計、平面設計、動畫設計等設計類科目均有相對應的設計軟件,設計軟件的特征是:操作相對簡單、入門較低、效率高。就目前就業市場對于設計類專業的要求來看,熟練運用3門及以上的設計軟件是就職的必要條件。
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高職院校的藝術設計類課程就必須嘗試打破傳統與常規,基礎課程不能繼續以往的“堅持傳統手繪是唯一途徑”的教學理念,嘗試與當今職業要求相結合,要與時俱進,不能固步自封。
2. 提高學生興趣
很多藝術設計專業教師相互交流教學經驗時都會有“學生對于設計基礎課程興趣不大”的看法,筆者從事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時也觀察到此類現象,根據學生的反饋可以總結出此現象的原因。
第一,很多學生之所以選擇藝術設計類專業并不是對此感興趣,而是基于文化課不好、想考個學校的心態,所以進入大學后興趣依然不大;第二,高職院校設計類專業的第一學期課程基本只有美術基礎、設計素描、設計色彩,教師通常會采取放羊式教學,布置作業后讓學生自己完成,很多學生平日不認真練習,等到要集中上交作業時瘋狂加班,只為交齊作業修完學分,對專業沒有積累;第三,傳統的手繪模式作業量較大,且需要安靜的心態完成,而當今的學生較為活潑、好動、浮躁,手繪模式已經不適合當今的教學環境。
綜合上述,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采取“學有所用”的理念,學生明白學了這個就有用,將來在職業上、生活上能用得上,客觀上就會主動地學習。在教與學的環節中,學是最重要的。
3. 課程銜接
基礎課程是為后續的專業課程服務和奠定基礎的,所以至關重要。但是有很多院校開設基礎課程時僅僅是為了開課而開課,授課教師對后續課程也不關注也不理解,將整個課程體系獨立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是不斷的質疑、困惑。因此,為了使課程體系更為嚴謹、科學、并能夠適應就業崗位的要求,在制訂專業教學計劃時必須系統規劃課程,尤其是課程之間的聯系和銜接要合理。在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由簡到難,才能夠從最初的專業導入到畢業設計作品呈現的一系列環節中有效,學生不覺得課程無聊、索味,教師不覺得教學無效,用人單位不覺得學生紙上談兵、與職業脫節。這樣,“課程——課程體系——教學效果——崗位要求——行業動態——行業教學”形成良性循環。
三、具體改革方案
1. 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具有設計特性的手繪
基于藝術設計類專業的特性和中國教育現狀,大多院校堅持將素描、色彩作為重要的基礎課程,某些學校雖然以“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命名課程,但是換湯不換藥,依然是按照傳統的美術課程教學。在西方國家的設計類教學中,繪畫已經退出設計課程的舞臺,他們借助數碼軟件制作出或是寫實或是抽象的“美術作品”;“素描”這個名詞在西方教育中也不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結構素描、明暗素描的概念,而是與設計相關概念,重在創意和訴求點。endprint
針對現狀,要對傳統的手繪課程作出一定的調整,以“設計思維”為課程的核心點,重點培養學生以設計的角度去觀察、認識客觀事物,而不是以“畫得像不像、好不好看”為判斷標準。
2. 三大構成——數碼技術與手繪結合
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三者被稱作是三大構成,學術界認為是約翰·伊頓最先研究并在教學中推廣,至今已有將近100年。中國設計類教育采用三大構成課程是從香港設計師靳埭強先生80年代到廣州美院演講時推廣,尹定邦教授編訂教材繼而在全國推廣,歷時已經30年了,連尹定邦本人都對市面上三大構成的教材斥責,編書者甚至還用他的教學案例、題目,不少學校的教師一直采用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的手繪模式。可是時代是在發展的,并不是說手繪能力在當今藝術設計類專業不重要,而是它究竟有多重要?數碼技術已經日趨穩定,教學課程和就業崗位均對其有具體要求,那么為什么不將傳統手繪和數碼技術相結合?一定比例的安排傳統手繪和數碼軟件制作的三大構成作業,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體會二者區別和聯系,也讓學生提前了解軟件,為后續課程作一定的準備。
3. 攝影——手機等新媒介的介入
攝影課程主要是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積累素材能力、感性收集與理性思考結合的能力。攝影最開始出現時是對繪畫的一個挑戰,很多畫家轉行做了攝影師,那時無論是攝影器材還是攝影師的要求都很高,但是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當今攝影器材不斷擴大,手機也成為重要的新興媒介。學生可以隨時利用手機拍下自己感興趣或是有故事點的場面,并即時發表微博,和其他同學分享和交流,通過轉載和評論分析攝影作品的獨特性,使得學習不再是單純的交作業、修學分,而是真正融入生活、思考問題的有效途徑。
總結
回到本文開頭“史上最難就業年”,最難就業不僅是社會大環境下的就業市場問題,也有畢業生是否“學有所用”的基本問題,為了讓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和能力能夠挈合職業的要求,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做實事、與時俱進,只有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才能使學生的職業生命力強大,使得“教學——崗位——教學”良性循環,藝術設計類專業也能夠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尹定邦主編. 設計學概論. 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
[2]約翰·伊頓著,朱國勤譯. 設計與形態.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