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亞
寧國市云梯鄉是安徽省唯一的畬族鄉,筆者在多年的舞蹈教學中,將畬族舞蹈創編作為探究性課題,引入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參與畬族舞蹈的探究和創編,提高了舞蹈教學效率,提煉了學生人文精神,提升了藝術教學品位。
一、畬族舞蹈創編有著廣闊的探究空間
畬族自稱“山哈”, “哈”,畬語為客人。作為一個不斷遷徙的民族,畬族舞蹈有其自身的舞蹈特質,它不像蒙古、維吾爾、朝鮮、傣族等舞蹈有其鮮明的程式化動作和典型性風格。畬族舞蹈更多區別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特點,在于其“原生態”,是其舞蹈的敘事和表現內容。它是由畬族人民在民俗儀式或民俗活動中傳承的民間舞蹈,再現了“原生態”舞蹈以圖騰符號為神圣力量的崇拜性、以生命本體為主題的儀式性和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性。
畬族傳統民間舞蹈以“活體”形式保留下來的就剩“傳師學師”(“做陽”儀式中跳的舞蹈)和“做功德”(“做陰”儀式中跳的舞蹈)。透過其舞蹈形態,有著傳承其歷史文化知識的功能,更多呈現的是畬族積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寧國畬族自清光緒年間遷入以來,在與本土的融合中,又有其復雜性。當時,寧國自太平天國戰亂后,瘟疫盛行,本土居民,死亡殆盡,畬民與湖北、安慶等地移民先后遷居。從這個意義上說,寧國畬族是今日寧國多元文化底蘊的重要構成因素。因此,一百多年來的相互融合中,寧國畬族在寧國本土文化建構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自身的民族文化也在這種融合中產生了選擇性變異。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政府文化部門及畬族文化研究者的介入,通過與福建、浙江畬族文化的交流學習,寧國畬族文化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舞臺化傾向,有著明顯的時代感。因此,創編畬族舞蹈,必須研究寧國畬族特有的文化生態,必須辯證看待原生態、本土化和時代性的關系。畬族豐富的文化底蘊和舞蹈形式的非固態化,為學生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某種意義上說,只要不沿襲其他舞種典型風格,符合畬族文化特征,具備畬族舞蹈基本動作元素,能在畬族地區印證的生活或精神情景,都能“編”成“畬族舞蹈”。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興趣,使學生的主動探究成為可能。
二、畬族舞蹈創編有著豐富的探究資源
舞蹈藝術來源于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舞蹈動作是在生活動作的基礎上提煉加工發展而來的。如果沒有生活中的體會和觀察,就創作不出形象、生動的舞蹈。出于對少數民族生活習俗的好奇,學生對畬鄉發生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一些司空見慣的情景,經過積淀、提煉、升華,都成為最能表現畬族特征的舞蹈。畬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以歌傳言,給我們留下豐富的民歌資源;畬族獨特的黑、紅、藍色系的服飾及配飾,給我們留下豐富的舞美表現;畬族信仰、習俗、勞作用品等一些原生的樸素元素,給我們留下綺麗的想象空間。比如我們創編的原生態舞蹈作品《盤瓠古畬舞》,整個作品就源于畬族的起源敘事民歌《盤古歌》,通過面具的使用,將盤王與三公主的傳說演繹出來;舞蹈《織錦帶》則是創意于畬家幺妹編織彩帶送情郎的習俗,通過小板凳,通過編織的手勢動作,再配以打擊樂的節奏,卡通式詮釋編織過程;舞蹈《伐竹樂》則利用了畬鄉習以為常的勞動場景——砍竹子來加以體現,作品不用音樂,全靠竹竿、砍刀、刀鞘三種勞作用具的互相敲擊產生節奏型,在快與慢、靜與動中構成獨特的舞蹈韻味;舞蹈《畬酒紅》取材于畬鄉紅酒的釀造技藝,在畬鄉每逢冬至,舂米、釀酒、殺年豬是忙得不亦樂乎。舞蹈通過一只夸張的木桶,將釀酒、飲酒等情景藝術化再現,營造了喜慶、熱烈的節慶氛圍;歌舞《畬鄉三月三》反映了畬鄉三月三竹林盤歌習俗,除了選用原生態畬歌對唱外,設置了可以移動、可以變化的毛竹道具,隨著情節展開,臺上的竹林造型適時變化,給人自然、清新的美感。總之,學生的舞蹈創編過程,就是深入畬鄉的實踐過程。帶著創編意圖的學生,走進畬鄉,就會在那片土地上吸收豐富的營養。他們帶著發現的眼睛,將畬鄉的點點滴滴情緒化、形象化、舞蹈化。
三、畬族舞蹈創編有著現實的探究意義
在畬族舞蹈創編過程中,音樂和舞蹈創編的素材全部來源于畬鄉。學生通過社會實踐采風、創建研究小組、課堂交流學習、舞蹈創編表演等活動在生活中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引發出學生在情感層面上對畬鄉本土藝術文化的認可和共鳴。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生活中認真觀察感知,體驗生活中的畬鄉民間藝術文化與舞蹈之間的關系,用自己的理解和方式,多途徑表現,不拘一格。對畬鄉本土民間特色的所見、所感、所想,他們能夠多元化地、有創意地進行個性化的表達。
對畬鄉的民間藝術文化,學生從一開始的不了解、不主動關心轉變到現在的熱情關注。由于學生關注度較高,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無不充滿了興奮之情,在畬族藝術文化熏陶的同時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探究匯報課上,你一言我一語爭相展示成果和相互補充,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積極從舞蹈創編的各個因素去探討與畬族乃至寧國本土特色的結合,如少兒舞蹈《打核桃》,就是將寧國的“中國山核桃之鄉”與畬鄉特色結合起來,通過“打核桃”表現畬鄉的富裕、甜美生活。在這個舞蹈中,學生創造性的設想制作一根長達20米的竹竿,通過長竿的變形、舞動,增添了濃烈的少兒舞蹈情趣。學生參與畬族舞蹈的創編,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大大增強了他們對音樂的鑒賞和審美能力,陶冶了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操,激發了對畬族舞蹈的興趣,從而使舞蹈教學呈現一種積極向上,輕松活潑的生動局面。
總之,在畬族舞蹈創編的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識和態度得到改變,對本土民間特色的興趣和舞蹈的創編能力得到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得到鍛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高尚情感也得到養成。畬族舞蹈也在這種探究中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創新,體現了畬族舞蹈創編探究性學習更為現實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雪飛. 論畬族傳統民間舞“傳師學師”文化學意義[J].北京舞蹈學院,2007(3).
[2]施聯朱,雷文先. 畬族歷史與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5.
[3]張晶. 論畬族民俗舞蹈的生態轉型[J].福建社科聯 東南學術,20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