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德芳
【摘 要】通過從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引導幼兒主動參與,自主選擇,師幼互動,從而引發關于生活教育的思考。
【關鍵詞】蚯蚓 生活教育 師幼互動
一、案例描述
片段一
雨后周一的早晨,空氣格外清新,我帶著孩子們到樓下草坪旁散步,感受著新鮮干凈的空氣。突然小昕大叫:“蚯蚓!丁丁踩到一條蚯蚓!”孩子們一窩蜂地圍觀了上去,幾個膽小的孩子嚇得逃開了,一些膽大的孩子急涌而上。“蚯蚓被踩傷會疼嗎?”“會不會死呀?”數秒鐘后,蚯蚓蠕動了起來,似乎并沒有被踩傷。孩子們的心情一下子輕松起來。丁丁走上去拿起了蚯蚓,看到丁丁拿著蚯蚓挺有趣,越越和浩浩也爭著想抓一下。看到這情景,我沒有讓他們扔掉蚯蚓,而是走過去問孩子們:“蚯蚓會咬人嗎?”那幾個抓著蚯蚓的孩子開心地大聲回答說:“不會,它好像沒有嘴巴和牙齒”。這會兒孩子們對這小家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更多的孩子圍過來,爭著想抓一下蚯蚓。這正是激發孩子探究蚯蚓秘密的絕好時機。孩子們都嚷嚷著要帶回班級自然角去飼養,為了使孩子能了解得更多,我同意了他們的意見。
片斷二
我們把蚯蚓帶回班級自然角養在一只透明瓶里便于觀察。“老師,蚯蚓有點滑滑、粘粘的”“老師,蚯蚓身上有一圈圈的花紋”“老師,我抓過蚯蚓的手上有股氣味”我一一肯定了孩子們的發現,小昕一直在盯著蚯蚓看,一會兒很迷惑地來問我:“老師,蚯蚓吃什么呢?”“蚯蚓有腳嗎?它靠什么來爬行呢?”孩子們一個接一個關于蚯蚓的問題朝我轟過來,希望從我這里得到答案,我想這時是孩子們對蚯蚓的興趣達到一個高潮的時期,一定要好好把握讓他們去想辦法得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于是我布置任務給他們,請他們回去問家長或去查查書、上網找找這方面的資料等等,明天將查到的結果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片斷三
第二天早上,孩子們信心滿滿,迫不及待地想告訴我昨天留給他們的問題(蚯蚓吃什么?靠什么爬行?),丁丁開心地說:“我已經知道了,蚯蚓是吃泥土中腐爛的樹葉樹根什么的”,樂樂接著補充:“蚯蚓吃泥土中的肥氣”,楠楠也告訴我“我還知道蚯蚓是沒有腳的,它靠肚子的肌肉來爬行”,這時嘟嘟像個小博士似的,得意地說:“我還知道蚯蚓喜歡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它喜歡松土,他的大便還是泥土的肥料呢”說著竟自咯咯地笑起來,瑤瑤也不甘落后,爭著說“我也知道一點,蚯蚓的半截身子斷了,還可繼續長出來呢?”孩子們把自己找到的答案用圖片和文字的形式呈現在大家面前。
片斷四
上午活動結束后,我和孩子們商量著,是不是該把蚯蚓放回去。孩子們又各抒己見起來。有的孩子說“我們就把蚯蚓養在自然角吧,這樣我們可以天天看到它和它做朋友。”有的孩子則持不同意見:“蚯蚓是要生活在泥土里的,老把它放在瓶子里會死掉的。”“蚯蚓的工作是松土,應該把它放到泥土里去。”最后我們決定把這條蚯蚓送回到草坪上,放走的那一刻,孩子們還很依依不舍。
二、案例分析
1.從怕到感興趣
現在的孩子在接觸泥土時,家長往往會阻止,怕孩子在玩泥土時有細菌,很少讓他們接觸泥土,就這樣,像蚯蚓這種生活在草叢泥土中的小動物就很少接觸到,所以當遇到時會既害怕又好奇。有些膽小的孩子嚇得逃開了,于是我問抓著蚯蚓的孩子:“蚯蚓會咬人嗎?”回答是:“不會。”從心理上消除了孩子的恐懼感,知道蚯蚓不會咬人,漸漸地,幾個孩子蹲在一起觀察蚯蚓,剛才還害怕的孩子也變得膽大起來,開始蹲在老師身邊觀察蚯蚓了,并被蚯蚓有趣的爬行現象吸引著。
2.通過自主探究、尋求答案得到更多有關蚯蚓的知識
想要兒童的自我價值及認同得到提升,我們便要學習聆聽兒童自創的知識、價值及意念,并相信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才是真正的主導者。因此,我在與幼兒互動時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和多種策略。在片斷二中我運用開放教學的策略,為幼兒提供更多的獲取信息的渠道,孩子們不知道蚯蚓吃什么?把問題拋給老師,老師并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又拋給孩子,請孩子們進行大膽猜想,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自己想辦法去尋求答案,事實證明,我們的孩子是能行的。在案例中,我還積極鼓勵孩子們、正面引導他們,使孩子們能大膽地提問、大膽的探索。
三、案例反思
1.生活教育的理念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我們的活動課程應來源于孩子的生活,注重孩子的生活體驗。片斷一中,雨后草坪旁出現的蚯蚓,這是個很難得的景象,教師緊緊抓住這次孩子與蚯蚓相遇的契機,應著孩子的興趣,順勢引導孩子,看蚯蚓、摸蚯蚓、聞蚯蚓,讓孩子有接觸蚯蚓的真實體驗,相比從課本上直接獲得蚯蚓的知識要生動得多。
2.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
“創設寬松自由的環境,從興趣和需要出發,引導幼兒主動參與,自主選擇”這是《綱要》一再強調的,教師要在活動過程中不斷關注孩子的興趣需要以及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如片斷三中,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想告訴老師他們知道的答案,一吐為快,孩子心情愉快,有問題有發現是那么地樂意與老師交流。《綱要》指出,師生雙方特別是教師在師幼互動中保持關注是建構積極互動的必要條件,關注不僅指對日常生活的關注,也有對幼兒突發行為和反應的關注。片斷一中,孩子看到蚯蚓一窩蜂圍上去,還觀察得那么仔細,這時教師及時鼓勵孩子去探索,之后與孩子交流、互相交談蚯蚓吃什么,然后有目的地將師生交流拓展到生生互動中,孩子們在得到同伴和老師的支持和信任后,活動更為積極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