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癥”流行應反思啥
唐 鈞
當我們所遇到的事物與以往的印象對不上號時,就會產生疑問,繼而就會想知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類似這樣的質疑可能有三個方向:反思感覺是否出現了問題;反思以往的經驗是否出現了問題;沒有確定方向的發散性檢討。如果能夠很快地找到問題的答案,那么疑問就會消除;如果一時半會找不到答案,疑問就成為懸疑。這樣一來,以后再遇到相同情況時,由于即時的感覺或以往的經驗似乎不再可靠,懷疑就產生了。
中國人認為,人性“本善”且性情“相近”,是后天習得的差異使人的性情逐漸“相遠”,故“茍不教,性乃遷”。所以,當我們發現在一個社會中“懷疑”已經成為“病態”的“習慣”時,恐怕首先要反思和檢討的是為什么會“被懷疑”乃至“不被信任”。以醫患關系為例,筆者就認為政府部門、醫護人員、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先說社會公眾,現在相當多的人都對醫療服務表示不信任,認為醫院和醫護人員就是為了賺錢。于是便引申出一種新的刻板印象,不肯出錢或出不起錢就得不到好的醫療服務。更麻煩的是,這種經驗還得到了民間習俗的支持。中國古代的神醫傳說給一部分人一種信念:只要肯花錢,找到好醫院、好大夫、好藥,什么病都不在話下。事實上,即使是古代神醫也為自己設置了一道最后屏障:我治得了病,但治不了命;病人死了,叫做命當該絕。但是,現在無神論了,不相信命運了,這道屏障便也蕩然無存,這便使由懷疑和不信任導致的醫療過程中的社會風險陡然增大。
再說醫院和醫生,當他們的收入大多來自于醫療服務的“創收”時,經濟效益必然是首要的考慮。在這樣的背景下,“非營利”只是一句空話。加上社會公眾的一系列認識誤區,再加上有“專業醫鬧”的摻和,醫患關系的社會張力愈演愈烈。當醫院和醫生不再被信任時,他們的自我保護也走向了極端。
還有新聞媒體,一部分新聞記者和編輯的無端猜疑甚至是編造假新聞,對醫患關系的惡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樣不但戮害了無辜的醫院和醫生,最終也會使新聞媒體本身也不被信任,成為被懷疑的對象。
所有這一切,可能最后都要聚焦到政府有關部門身上。首先對醫療服務投入太少,造成醫院和醫生必須靠創收來維持運營。但這個經濟上的口子一開,管理上必然難以約束。其次,醫療衛生的管理部門把自己定位于全國醫院的總院長,看似處處為醫院、醫生著想,其實處處事與愿違。再次,把科學管理絕對化,幻想用所謂的大數據和績效考核就能把醫療衛生事業管好,其實是懶政思維。可以說,如果把人文關懷——包括對病人患者的人文關懷和對醫護人員的人文關懷——置諸腦后,結果必然是越搞越糟。
至此,“習慣性懷疑”是社會病態嗎?答曰:又是又不是。這令我聯想到一則寓言:有個農夫把斧子丟了,懷疑是他的鄰居偷的,于是便抵近偵察,發現他的一言一行簡直都與偷斧子相關。但是,后來農夫的斧子在一個犄角旮旯里找到了,這時再看那個鄰居,哪兒哪兒都不像偷斧子的了。“習慣性懷疑”是否也可以用這個故事來詮釋?但是麻煩的是,在當代社會,如果這種抵近偵察摻雜進了“利益”,事情就麻煩了。看人像偷斧子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即使斧子找到了也不肯抹去,反倒將這種懷疑重新固化為經驗。我們的政府、單位、媒體、公眾,是否有這樣的病態心理呢?恐怕是有的,這更使有關懷疑的討論復雜化。其實懷疑這種心態,哪有哲學家、心理學家討論的那么純粹。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
責編/劉瑞一(見習)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