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老區需處理好“六個關系”
劉玉昂
新形勢下,支援老區建設要有所轉變。由實施困難救助向改善民生工程轉變;由經費物資扶貧向項目技術扶貧轉變;由人力物力援助向精神文化援助轉變
習主席在視察濟南軍區部隊時指出,“要發揮軍隊優勢,為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深入做好扶貧幫困、助學興教、醫療扶持、支持新農村建設等工作,書寫軍民魚水情的時代新篇章”。習主席的重要指示,體現了執政為民、親民愛民的高尚情懷,明確了支援老區建設的重點工作和目標方向,是從全局高度對部隊各級提出的政治要求。
貫徹落實習主席重要指示、大力支援老區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軍事和社會意義。實踐中我們感到,支援老區建設發展,必須在處理好“六個關系”的基礎上增強援建工作的科學性、實效性。
經濟社會建設是地方黨委政府的中心任務,部隊支援地方建設是職能任務的拓展和延伸。要堅持到位而不越位,既要發揮自身優勢把援建工作開展好,又要嚴格依據政策和權限辦事,避免越規越權;既要有計劃按步驟推進援建工作,又要服從地方工作安排,避免干擾正常建設秩序;既要積極打造援建工作亮點特色,又要避免搶風頭爭彩頭,真正做到幫忙而不添亂。要主動融入而不另起爐灶,加強與地方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溝通聯系,根據當地經濟社會建設的目標任務和現實需求,制定相應的援建計劃,合理確定援建內容和項目,不能另做文章、另搞一套,確保援建工作始終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融為一體。要爭取支持而不“唱獨角戲”,把以我為主與“借風行船”結合起來,把發揮自身優勢與盤活地方資源結合起來,及時向地方黨委、政府匯報援建工作的目標任務、思路舉措、工作進展、矛盾問題等情況,積極爭取政策、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支持,拓展援建領域空間,擴大援建規模效益,提高社會影響力。
支援老區建設,涉及范圍廣,工作任務重,群眾期望高。多數單位領導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但一些單位和領導還存有認識偏差,有的認為人少事多沒精力、缺錢少物沒能力,存有難作為情緒;有的感到援建是份外工作、額外負擔,存有背包袱思想;有的認為參與地方工作自己是“門外漢”,插不上手,使不上勁,存有無從下手心態,抓援建工作的干勁不足。部隊在這方面要把援建工作抓好抓出成效。要迎難而上積極有為,抓教育引導,把官兵思想認識統一好;抓學習培訓,加強能力素質;抓調查研究,把援建思路理清楚;抓力量聚合,集中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需要最期盼的現實問題。要發揮優勢突出重點,充分發揮部隊的政治優勢,積極做好鞏固基層政權、宣傳教育群眾、創建和諧環境等工作;發揮部隊的軍事優勢,積極參與搶險救災、維穩處突、重點工程等工作;發揮民兵預備役寓軍于民、兵民一體的優勢,切實把優勢變潛力。要立足實際盡力而為,在扶貧濟困、捐資助學、改善村容村貌、修建基礎設施等方面,既要盡量滿足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又要充分考慮本單位的實際能力。
支援老區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內容豐富、任務繁多,抓落實不能“全面出擊”“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須緊緊圍繞“群眾所盼、地方所需、部隊所能”的原則,在重點領域、重點方向、重點工作上聚力攻關,做到以重點突破推動整體進步。組織發動部隊采取結對幫扶的方式,通過開展“手拉手、獻愛心”活動,幫助困難家庭和貧困學生解決生活難、上學難等問題;采取對口支援的方式,援建鄉村學校、衛生院(室),幫助貧困鄉村解決就學條件、醫療保障等方面的難題;采取定點援建的方式,建立落后村莊聯系點,著眼發揮優勢,堅持因地制宜,幫助理清思路、找準出路、解決難題,切實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致富路子。注重以點帶面、輻射帶動,通過建立示范區、示范園、示范點,總結推廣幫扶工作典型和脫貧致富經驗,積極形成點上結果、面上開花的援建局面,在示范引領中促進整體發展。
在援建過程中,要充分領會上級意圖,吃透上級精神,把握普遍規律,落實共性要求,通過建立示范區、示范點形成規模效應,帶動援建工作整體發展。同時,要注意緊貼實際分類指導、區別對待,把援建工作抓深入抓具體,不搞“一刀切”“齊步走”。在援建對象上,對家庭有實際困難的,要采取結對子、送溫暖等辦法幫助排憂解難;對沒有致富門路的,要采取聯系項目、技術培訓、提供信息等辦法幫助脫貧致富;對思想落后、滿足現狀的,要引導他們轉變觀念、自主創業,做好一家一戶的工作。在援建項目上,針對不同地區的實際,重點幫助發展特色農業、農產品深加工、開辦小型作坊。在援建規模上,適宜連片開發、整體建設的發展規模經營,適宜集體生產、產業整合的發展合作經營,適宜分散作業、自主運轉的發展個體經營,切實走出一條適合當地資源稟賦、村情民情的援建路子。
支援老區建設,要打長譜謀長遠,拓展援建內容和方法,打牢老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基礎。由實施困難救助向改善民生工程轉變,在對困難家庭、失學兒童、傷殘軍人等進行重點救濟的基礎上,有計劃地為出行難的村莊援建出行道路,為用水難的村莊援建飲水工程,為上學難的偏遠地區援建愛民學校,為就醫難的村莊培養一批醫療骨干。由經費物資扶貧向項目技術扶貧轉變,積極為幫扶對象聯系致富項目,協調科研院所和農技部門開展送技術下鄉活動,幫助提供及時準確的市場供求信息;大力提高貧困群眾的創業致富能力,協助抓好勞動就業培訓,培養創業致富能手,力爭使每個貧困村至少有一個特色項目、一批致富帶頭人。由人力物力援助向精神文化援助轉變,堅持軍地先進文化同促共建,積極參與老區精神文明創建,支援國防教育基地建設,積極援建農村文化廣場、農家書屋、文化長廊等基礎設施,充分挖掘富有特色的紅色資源,改善農村、社區文化設施條件;組織科普宣傳、文藝演出、電影放映等,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下鄉”活動,促進農村和諧發展。
部隊、民兵預備役既是戰斗隊又是生產隊,要把提高戰斗力與促進生產力有機結合起來。要在統籌兼顧中協調推進,突出抓好部隊建設和武裝工作的同時,籌劃年度工作同步安排援建任務,分析建設形勢同步研究援建情況,進行檢查督導同步考評援建績效,組織總結表彰同步考慮援建工作,切實使援建工作與部隊各項建設步調一致、協調發展。要在參建援建中練兵強兵,把地方經濟社會建設作為練兵強兵的主陣地,成建制集中組織部隊、民兵預備役,在用兵中練指揮、練協同、練作風、練保障,全面摔打鍛煉部隊,提高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要在發揮作用中贏得支持,廣泛開展“百千萬工程”、“進千家聯萬戶”等扶貧幫困活動,促進貧困地區和困難家庭脫貧致富;積極參加社會綜合治理,化解矛盾糾紛,開展聯防聯治,凈化治安環境,促進社會平安穩定;組織民兵預備役人員在科技攻關、致富創業中當先鋒,創建“民兵號”“預備役號”,為強軍興武創造良好環境氛圍。
(作者為山東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責編/徐艷紅 譚峰(見習)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