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有國
【摘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切入點,是農民市民化的優選路徑。它為農民市民化提供了重要契機,促使其實現身份轉換、生活空間轉換、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轉換。但新型農村社區居民轉換身份必須加大外在拉力,為其提供產業支撐;擴大財政投入,為其提供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加強社區文化建設,為其提供管理保障;破解發展難題,為其提供制度保障。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區 農民轉身 市民化
【中圖分類號】C913.9 【文獻標識碼】A
關于農民市民化的研究,國內學者主要集中在農民工和城鎮郊區失地農民的市民化上,很少從城鄉一體化協同發展的視角研究新型農村社區對農民市民化的意義。因此,了解和考察這一新社會群體的生活狀況及存在的問題,關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對農民身份轉化的重要作用,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何以成為農民轉身的優選路徑
所謂農民轉身,就是農民的市民化。農民市民化轉身,一是要實現職業轉移,只有實現了職業轉化,才能改變其身份。二是要實現地域遷移,集中居住,且必須得到農民的心理認可。三是要實現生活方式與行為方式轉換,因為只有實現了生活方式與行為方式轉換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轉換,但其前提是職業的轉移。四是農民轉身的路徑要與國情相適應。
對于農民市民化轉身,改革開放以來主要堅持的是“城市化轉移”之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實踐中也使我國農民轉身面臨著嚴重問題:一是出現“半城市化”、“邊緣化”問題;二是出現了城市人滿為患的“城市病”和農村空心化、農業副業化、農民老齡化、土地閑置等嚴重社會問題。盡管我國農民城市化轉移面臨許多問題,但要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讓億萬農民離開土地,融入城市,實現居村農民的市民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因其具有先天的親和性和后天的發展優勢,有望成為居村農民市民化的優選路徑。
第一,新型農村社區房價及生活成本在農民的期望值內。實現農民市民化的最大障礙,事實上就是農民城市住房難以解決的問題。居者有其屋是中國人的普遍愿望,但目前農民卻在城鎮住房保障體系之外,高昂的房價冷卻了農民的“進城熱情”。在公共設施建設不可能惠及農村每一個村莊的現實狀況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較現實的做法,通過打造與市民生活等值的居住環境,能“低成本”地實現農民市民化。
第二,定居新型農村社區由于離家近便,既可兼得工農、城鄉兩利,利于農村的繁榮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也便于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加強對子女的托管和對父母的照顧,符合農民的情感訴求,有利于克服“城市病”和農村社會問題。
第三,隨著我國城市化加速推進和產業轉移,中小城市不斷擴容,城市工業、商業、服務業創造了眾多就業、創業機會,為農民就地實現職業轉移創造了前提。
第四,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符合我國國情。因為“到203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5億甚至更多,即使屆時城市化率達到60~70%,中國仍然有大約4.5億~6億人口生活在農村。”①我國農村人口眾多,走傳統的“城市化轉移”之路是不可能的。
第五,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早在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就提出“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新任務,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命題,自此,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就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并成為國家的戰略發展方向。
第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定位準確。將它定位為新型城鎮化的戰略基點,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切入點,體現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等值”服務的理念,能夠滿足農民的生活需要和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因此,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一經提出,便具有很高的社會認可度和支持率,“是我們可以預測的未來農村社區建設的理想模式,也是當前中部地區新農村社區建設應該重點推介的模式。”②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對農民轉身的意義
新型農村社區脫胎于傳統村落,但與其有重大區別,它的建設宗旨在于對接城市社區,消解城鄉差異,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協同等值發展,因此,在促使農民向市民“華麗轉身”方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
新型農村社區促使農民的身份轉變。“我是誰”是個涉及到人的社會身份與角色定位的問題。農民生活的最大特點是自給自足、鄉土氣息濃厚。而生活在新型農村社區的居民住在高層樓房或獨棟別墅里,走的是林陰大道,且家庭支出構成也像城里人那樣,要交納電費、水費、物業費等,新型農村社區里的居民的突出特點是正在“去農民式生活”。③
首先,新型農村社區居民的職業身份有望實現從農業到非農產業的多元轉變。他們通過土地流轉或土地承包的方式脫離了土地,為了生計,他們多從事建筑、制造、加工、服務、修理等非農工作或成為農業工人,與城市居民一樣工資性收入成為主要經濟來源。自由的時間觀被嚴格的工作時間觀念取代,生活的散漫性轉變為富有節奏性和條理性。
其次,制度設計使社區獲得與城市居民相同的社會身份和權利。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許多地方就把新型農村社區作為“現代化城鎮體系的末端節點”,并打破城鄉戶籍藩籬,特別是新型農村社區養老保障、醫療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突出了城鄉一體的制度訴求。盡管打破制度藩籬的頂層設計很難一朝一夕完成,但畢竟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社區農民已經獲得許多與城市居民相同的社會身份和權利。
最后,新的管理理念促使居民市民人格的形成。對新型農村社區的居民而言,社區管理在繼承了傳統村莊管理經驗的同時,當然又被注入了城市社區管理的“新理念、新標準”,高標準城市社區管理方式,再造了新型農村社區農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與社會心理等,促使社區里具有鄉土氣息的農民向市民轉型,因為他們對物業管理、社區自治、公民權利、社會保障等城市話語已耳熟能詳,實事求是地說,雖然他們中相當數量的群眾,特別是中老年群眾,仍缺乏城市人的精神氣質,但新型農村社區居民觀念與社會心理等正在發生變化。endprint
新型農村社區促使農民生活空間轉換。新型農村社區既是農民安身立命的重要場域,更是農民轉身的重要陣地。生活在新型農村社區的居民盡管沒有徹底離土離鄉,但由于新型農村社區能“低成本”地實現更多農村人口轉身,因此,它比農民工和城郊農民的市民化更有學理意義和現實意義。
從建設目的上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始終秉持城鄉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基本理念,旨在通過政府投資,提供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來實現城鄉等值發展,以促進農村居民向城市市民轉化,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讓以往從事農業勞動的居民適應社區生活,喜歡社區生活,融入社區生活,逐步轉變居村農民的思維方式、生活觀念、行為習慣、文化認同,使其擁有“城市性”,并最終成為名副其實的市民。
從空間形態上看,新型農村社區擁有全新的自然空間和人文空間,既與城市社區不同,與傳統村莊社區也不可同日而語。確切地說,它具有城市特質—高樓大廈、林蔭大道和現代公共設施。
從公共服務設施等器物上看,就建設規模和社區公共設施的種類和質量而言,新型農村社區都不是以往村莊社區的翻版,也不是舊村莊社區的再造,社區規模多則上萬居民,少則數千居民,社區硬件內容更多體現了城市社區的品質,綠化、照明、道路、交通、供水、取暖、文體娛樂、公共服務設施等都和城市社區一樣,醫療、購物、教育、治安、快遞等一應俱全,其中一些與城市社區區別不大,社區居民已經與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各項公共服務,獲得全新的生活空間。
新型農村社區促使農民生活方式與行為方式轉換。新型農村社區通過村莊整合等方式改變了人們的聚居模式,集中居住的生活模式打破了以往村與村、組與組,以及家族、宗族的傳統居住格局,人口、家族結構異質化,從而導致社區居民生活方式與行為方式的轉換。
首先,促使社區居民的交往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入住社區后,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自由而隨意的相互串門,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斷裂,以往以血緣、地緣為主的人際關系被解構,個人的社會關系網絡中,相互認識的可能性,從緊密向松散轉變,從熟悉向陌生轉變,社會關系功能結構趨于開放、松散、陌生。同時,社區居民也因工作差異而缺乏共處的時間和空間,由以往面對面的直接的熟人交往為主,轉變為間接的多元溝通為主,交往頻率變低,社區除了居住功能外,其他功能都在弱化。
其次,促使社區居民的生活節奏發生重大變化。傳統的村落社區,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入住社區以后多數人職業發生變化,家庭收入靠的是工資,自由的時間觀被嚴格的工作時間觀念取代,無拘無束的生活習慣轉變為富有節奏性和條理性。
最后,促使社區居民的行為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入居新型農村社區以后,在新的生活環境之中,人們更加注意自己的形體發型、穿著打扮、說話做事方式,大多數人的出行方式、生活節奏發生重大變化。因此,傳統村莊社區人們生活方式的痕跡日趨式微,新型農村社區與城市社區正在對接之中。
加強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助推農民轉身的措施
新型農村社區為居村農民市民化轉身構建了一個可能實現的空間。但村莊的“社會關系及其殘余,不管是物質的、意識形態的或其他,都會對現今的社會關系產生約束”。④因此,新型農村社區居民轉身必須采取有力措施。
加大外在拉力,為農民轉身提供產業支撐。所謂拉力就是為新型農村社區存在和發展提供產業支撐,因為產業是社區農民新生活可持續的物質保障,也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健康發展的物質保障。“新型農村社區是‘殼,產業發展是‘核。”⑤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大中城市一般都是產業富聚的地區,拉力有余,容量有限。而新型農村社區則相反。因為農村地區一般信息閉塞,缺乏交通和區位優勢,投融資比較困難,導致落戶于新型農村社區的企業少之又少,這在客觀上制約著新型農村社區發展的活力。但其廉價的勞動力資源豐富,因此,地方政府要堅持以產業發展帶動資源集聚、人口集聚,緊緊抓住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的機遇,立足于環保低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特色生態產業,外引內聯,千方百計為增強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提供產業支撐。要根據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地方實際,面向市場發展生態農業、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面向城鎮群眾需求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確保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居民有業可就,把產業和就業作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前提和建設目標。
加大社區公共投入,為農民轉身提供等值的公共服務保障。居民的“華麗轉身”能否順利,取決于社區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等公共服務建設水平的高低。只要新型農村社區的水、電、路、汽硬件服務都與城市社區相同,只要新型農村社區的社區管理、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軟件服務也與城市社區相同,新型農村社區就會產生魅力和吸引力,農民就會主動實行市民化。農民市民化轉身需要城鄉等值化公共服務支撐,唯有城鄉公共服務大體相當,農民才能獲得與城市居民相同的身份和社會權利。因此,各級政府應當樹立“城鄉生活不同類但等值”的執政理念⑥,抓緊建立科學的財政保障機制,為新型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建設提供堅實的可持續的資金保障,確保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穩步推進有堅強的財政支持。同時,要進一步提升社區的服務功能,提高社區服務水平,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權責統一的考核和獎懲機制,逐步實現新型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供給的規范化,通過公共服務的發展讓農民的價值觀念、生活行為方式逐步與市民并軌。
加強社區文化建設,為農民轉身提供管理保障。“就個人而言,只有改變了思想、感情、態度、行為模式的健全人格,才算是成功的適應。”⑦這就要求社區管理融入高標準,關注整個社區文化建設,著力營造社區群眾講文明、革陋習、樹新風的良好氛圍。首先,新型農村社區文化建設要建立社區道德、倫理規范和行為準則,轉變農村居民的思維方式、生活理念、角色意識、社會權利、行為習慣,培育居民的市民人格,根據新型農村社區的規范表達訴求和履行職責。其次,開展多樣化的社區文化活動,如建立廣場文化、傳統娛樂活動等,通過豐富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把市民道德意識、文明規則、環保意識、法律制度等滲透到文化建設中,引導農民樹立市民生活理念,遵守市民生活準則,再造社區公共活動空間,彰顯文化“以文化人、潤物無聲”的功能。最后,加強社區管理,逐步實現社區物業、保安、保潔、綠化、治安等規范化、科學化,減少農民社會層面和心理層面的失落感和不適感,提高市民化轉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破解發展難題,為農民轉身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創新土地管理制度,以“確權頒證”為核心,建立清晰的產權制度,促進農民轉身。土地是農民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的核心利益,土地流轉實質上是增加農民的資產性收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加快農民市民化轉身,就應該為農民承包的土地“確權頒證”,進一步規范土地流轉,提高農民土地流轉的積極性,為使用權能轉化為農民的資產性收入提供制度保障,解除農民進城流轉的后顧之憂。二是放寬戶籍遷徙限制,為農民進城提供必要條件,建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異地安置制度,允許農民戶籍跨區遷徙,保證農民自由選擇農民和市民身份的權利。三是要借鑒城鎮居民購房按揭制度,盡快制定出“新型農村社區農民按揭購房抵押貸款管理實施細則”等,解決農民購房資金短缺的難題,支持農民抵押貸款購房,降低農民入住新型農村社區的門檻。四是建立保障兜底制度。重點改革和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落實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的頂層設計,加大農村基本醫療保障、基本養老保障的保障力度,解決農民的醫療、養老等后顧之憂。
(作者為信陽師范學院副教授;本文系河南省2013年科技發展計劃項目“河南省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信陽市‘三化協調科學展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32400410809)
【注釋】
①余佶:《城鄉統籌與農村改革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1頁。
②李華燊,付強:“新型農村社區:城鎮化道路的新探索”,《中國行政管理》,2013年第7期。
③吳業苗:“農民轉身:新型農村社區的適應處境與公共服務建設”,《浙江社會科學》,2013年第1期。
④李培林:《村落的終結—羊城村的故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33頁。
⑤任曉莉:“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出現的問題與對策探討”,《中州學刊》,2013年第4期。
⑥盧璐,許遠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邏輯與方向“,《社會主義研究》,2012年第3期。
⑦韋政通:《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3頁。
責編/韓露(實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