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鳴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工學結合”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運用企業和學校的教學資源和成果,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這種模式對學生今后的擇業、就業心理影響較大,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擇業和就業。 作為高職院校,如何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掌握“工學結合”模式對學生擇業心理的影響,從而正確引導學生的擇業心理,形成良好的擇業觀,有著深刻的意義,本文從工學結合中“工”與就業差別、工學結合中“學”與傳統學習的不同、工學結合對學生就業心理的影響、消除負面影響的對策等四個方面,逐層深入分析,并制定相應的對策。
傳統的學生實習一般按課時來安排,時間短、偏重理論,更加注重理論和實際操作的聯系,無法上升到適應企業環境、適應工作間人際交往的層面上去。對于深入了解企業文化,形成學生的企業文化觀念、工作責任感和事業心上不夠深入。 而工學結合中的“工”,則是把學生放到生產、工作一線,強調學生對“員工”身份的認同,以其較長時間的企業實踐、企業適應,較好地解決了這個矛盾。
工學結合過程中,學生的定位是到企業“交替”的學生,而非正式意義上的企業工人,他(她)完全是學校安排的一種工學新模式,崗位選擇的自由度較低,沒有正式勞動合同的簽訂,也沒有完整意義上的企業責任,但他(她)在交替的過程中卻一直在企業工作、生活,在融入企業文化、在學習工作經驗,在形成就業觀念。 與正式就業相比,他們還沒有脫離“學生”的身份,只是在有限時間內實習、學習。
高職院校的培養重點是技能與素質合一的人才,對技能的要求尤其嚴格,學生的就業定位也非常明確,是技能與研究合一型的人才,而非單純的研究型、理論型人才。 “工學結合”模式正是順應這種培養而生,因此“工”的色彩更加偏重于聯系實際。 課堂知識在工與學的交替過程中,逐漸消化在生產線和工作一線上,同時也在不斷地積累工作、生活、社會直至人際交往經驗,為邁出校門迎接社會的挑戰作充分的儲備。
區別于傳統的課堂學習,工學結合的學習場所,從局限的課堂,轉移到生產一線,這樣廣闊的課堂,帶來的學習收獲,不單單是知識和技能,在知識和技能之外,還有更多社會知識的吸收、理解、消化,學生對于學習空間的擴大,學習內容的驟然變遷等,都將會有一個適應過程。
首先,在實踐中學,在學中實踐,知識面的拓展不同于課堂,學習的方法多種多樣,產生的效果也多種多樣,收獲的途徑亦多種多樣。其次,學習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學生都將得到一定的薪資,這與在校學習部分一切開支由自己負擔,沒有收入來源相比,更能體現“學有所得”。 最后,這種學習的理解、消化、吸收,見效周期相對于課堂來得更短,學生調整學習方式、方法也更靈活。
傳統的學習過程,檢驗效果只是在考試和考核之中。 而工學結合的學習,相較于傳統的課堂,還有工作經驗、工作態度、工作業績,評價的內容增多,導致學習的壓力也相對增大。 另外,考核和考試的評價方,從單一的老師和學校,延伸到廠方人員、企業,也給學生增加一定的壓力。
一些學生習慣于傳統學習模式,而另一些學生對“工學結合”模式有著強烈的興趣,在長時間的工學結合過程中,這兩種人會產生明顯的耐受差異,從而導致兩極分化,習慣傳統學習模式的一部分人,最終走向升級學歷,轉型為研究人才,或者頻繁跳槽消極就業、或者隨波逐流被動就業。 另一部分適應的人則選擇合適方向,建立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實現主動就業,形成畢業以后就業局面的兩級分化。
或多或少,一些企業會給工學結合的學生,發放一定的薪資報酬。這種帶薪資學習的模式,導致一些學生認為,花錢上高校學習與邊學習還能邊掙錢相比,后者的優越性要遠遠高于前者,會產生一定的心理波動,甚至出現對“工學結合”模式的曲解、對學校認同感的弱化,形成“學”貧不如“工”實惠的心理,從而背離工學結合為學生積累工作經驗的初衷,客觀上降低了工學結合的作用效果。
一部分學生的定位本來是畢業后走創業之路,覺得工學結合的模式并不會給自己創業帶來多少經驗,從而一開始就形成消極心理。 另一部分學生則認為工學結合是學校和企業兩個主體在安排,而作為學生這一環節沒有多大的崗位自主選擇權,帶來不了實際好處,故而會產生一些抵觸情緒,久而久之形成了厭倦被安排的心理,導致最終擇業觀念、擇業心里出現失衡,。
學生的管理主體由原來單一的學校,變為企業和學校共管,尤其是在企業管理的部分,一些學生認為不是十分必要,而企業有企業的規章制度,必然要對學生做出一定的選擇和約束,這樣,導致一批“學生”定位感較強的學生,對雙重管理產生不理解情緒。尤其是一些學習好、但不適應企業節奏的學生,心理優越性不復往日,產生一定心理失衡。
受到以上影響,學生擇業就業觀念,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偏差。要消除這些影響,高職院校必須從保持學生溝通聯系,跟蹤進行心理輔導,針對性地做好一人一事工作。 要經常與實習企業進行協調,暢通與學生家長溝通渠道,使學生在工學結合期間,保持良好的學習和工作狀態,建立良好的溝通環境,打下扎實的工作基礎。 要有意識引導學生在面對壓力、薪資、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困惑,開設多方面的課程指導,并隨“工學結合”模式的發展及時進行更新,確保學生在形成擇業就業觀念的過程中時時有引導,處處有幫助。
在學生下企業實習初期,就要打好“預防針”,對適應性強的群體,應鼓勵其保持信心興趣,快速融入企業,適應“工學結合”模式,建立學生榜樣。 對一部分不適應的特殊群體,要進行下企業前耐心細致的溝通,有針對性地建立跟蹤檔案,尤其對存在著心理畏懼、心理抵觸的部分學生,要把溝通、約束、反饋渠道等工作提前講好、做好,確保學生在工學結合的各個階段都有及時了解,能夠快速應對。
要制定針對工學結合學生的完善心理輔導計劃,把方案、預案想在前、做在先,絕不能把學生推向企業后就放松思想、放任不管。 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穩中求進的觀念, 針對一些學生在多崗位之間交替,或者在不同的企業之間交替,形成了互相比較的心理,要適當加以引導,使其樹立長遠眼光,建立長遠擇業就業規劃。 針對返校、放假后同學之間交流企業之間薪資、待遇、工作環境和條件的信息,專門開設針對性的討論課程,或者進行思想輔導,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思想,干預其盲目攀比心理的形成。
作為教學主體的學校,要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建立行之有效的頂崗實習辦法和校生聯系制度,重視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心里引導;作為社會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企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職業道德,鍛煉學生的職業精神;作為高職院校學生,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建立良好溝通,學會自我心理疏導,理性參與實習就業競爭;作為學生家庭則要積極理解“工學結合”模式,支持學生參與實踐,及時做好學生思想工作,幫助學生搞好職業生涯規劃,助其形成良好的擇業、就業觀念。
[1]趙春紅,陳立.當前工學結合中存在問題的思考和分析[J].科技風,2011,9.
[2]羅晰.思政課基于工學結合提升學生職業素質設想[J].經濟研究導刊,2012,28.
[3]孟慶東,李南南.工學交替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