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 董 鑫 李 娜
(新鄉醫學院 病理教研室,河南 新鄉453003)
病理學是醫學院校最主要的基礎課程之一,是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1]。病理學知識點多、需要記憶的內容多且瑣碎,學習難度較大,且多為微觀的細胞變化,缺乏直觀印象[2],僅依賴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因此如何提高病理學的教學質量,是病理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就提高病理教學質量的方法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每個疾病的發生、發展均有其一定的內在規律,是一步一步發展的。如何歸納疾病的發展規律至關重要,要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推理,掌握基本的發展規律,這樣就可以推理出疾病的發展過程,這樣使本來知識點很散的病理學變的成為一個有規律可循的學科,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鍛煉了邏輯推理能力。
教學模型是教學中常用的教具,可將抽象的事物進行形象化的展示,加深學生的記憶。但教學模型與實體標本還是有很多的不同,所以可以將手術切除的各種標本與教學模型同時展示給同學觀看,使學生觀看教學模型的同時可以對比觀察實際的標本有何不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對病變部分有更深的印象,提高了教學質量。
多媒體教學目前已經是教學實踐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種教學方法,是將圖片、聲音、視頻等素材整合在一起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其有很多優點,第一,變書本上枯燥的文字為形象的圖片、視頻,能讓學生很形象的了解細胞、組織、器官的各種病理改變,加深印象,便于理解和記憶。并且所選擇的圖片、視頻均為非常典 型的范例,能讓學生很直觀的看懂。第二,避免了任課教師板書,大大節約了板書時間,使學生能在單位時間內獲取最多的知識。第三,多媒體課件可長期保存,節約了保存病理切片的成本,減少了人力、財力的投入,并且還可以反復修改,隨時補充新的教學資料。
在制作課件時也應注意一些問題。第一,課件素材的選擇要緊扣教學大綱進行,在保證知識點的前提下也要突出重點。第二,要圖文并茂,生動,必要時可以插入一些視頻和講解。第三,要采用多種軟件,一般均是采用Powerpoint 軟件制作演示文稿,這是最基礎的。必要時也要應用一些如Flash 的動畫軟件,可以展示一些疾病的動態變化,使學生能更系統的理解某一疾病的發展過程。第三,要掌握好演示文稿的頁數及字數,多用一些圖片,少用文字或僅有提示性的文字,更多的是靠任課教師的講解,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最多的內容,提高了授課效率。避免大篇幅的文字,以免使學生感到看課件跟看書一樣,從而產生厭倦。第四,課后可將課件拷貝給學生,以便學生課后復習。
PBL 是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 于1969 年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的,其重點并不是給予學生多少知識,而是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上,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其以重能力培養代替重知識傳授,以學生為中心代替以教師為中心,以小組討論代替班級授課制,以“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論證假設-總結”的5 段式教學代替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了從“知識中心型”教學向“能力中心型”教育的轉變[3]。
任課教師根據教學大綱準備相關資料,提出問題;學生通學習課本、查閱資料、總結討論得出具體的結論,以組為單位匯報本組最終結論;最終由任課教師進行總結,指出各組的優缺點,并講解一些各組均未考慮到的問題,解惑答疑。真正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符合現在改變由“填鴨式教學”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指導思想[4]。
在病理的教學實踐中增設臨床病理討論課程,讓學生參與到臨床病理討論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提前布置學生熟悉其中某一病理,并擴展能引起此病理的疾病,以便在病理討論時擴展思路。
將學生分為幾個討論小組,每組推選出1 或2 名發言人,說明本組的觀點,其他人員可以進行必要的補充。此過程中同學們往往一改沉默的態度,而表現的非常積極、活躍,甚至出現因觀點不同而出現爭論。討論期間任課教師在遇到學生思路狹窄、思路不清或沒有思路時不要著急公布結果,可給予一點提示,逐步引導學生的思路,這是將討論真正引向深入的關鍵,最后由任課教師對病理檢查結果及病變與臨床表現的關系作擴展性的說明,并可介紹一些較新的文獻資料。使同學們在學習病理知識的同時,對該疾病的發生、發展、診斷、鑒別論斷、合理處置等各方面均進行了了解,也為今后走上臨床奠定一定的基礎。
病理試驗是病理理論教學不可缺少的補充,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最終都是需要解決實際問題的,因此對學生“看片”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定期組織一些“看片”競賽,從來自臨床的標本中選擇較典型的病理切片讓學生們診斷,并寫出病理報告及診斷要點,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使學生溫習了理論知識又鍛煉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要提高病理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興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不斷的探索和改進的,要把傳統的教學模式與現代的教學改革相結合,探索出適應現代教學改革需要的新的方法。
[1]劉應時,周沛江.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教學綱要[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4.
[2]張磊,李艷,師海蓉,等.病理生理學分層次實驗教學的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22):79-80.
[3]Barrows H,Tamblyn R.A model of the problem:solving process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it[J].Annu Conf Rcs Med Educ,1977,16(2):369-371.
[4]賀曉東.淺談在病理教學中的創新思維培養[J].實用醫技雜志,2007,14(5):65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