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場鎮位于上海市楊浦區東北部,轄區面積達9.52 km2。近年來,楊浦區五角場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簡稱中心)以及時、有效和經濟的“六位一體”服務為區域內逾17.89萬常住人口筑牢健康網底。2013年,中心借助創建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契機,進一步挖掘內涵、創新服務模式、培育醫護專才、做優特色工作,實現了服務績效和居民口碑的雙贏。
1 打造專才 科研惠民
一支情系社區、專業出色的醫護人才隊伍是中心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中心依托“名醫師”工程、首席醫師工作制和市、區級醫院聯合體及科研項目的引領,鍛造青年人才,促其專業成長。
“走出去”模式是中心領導導入的先進理念及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式。中心積極參與對外交流,選送1名青年醫師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阿爾弗萊德王子醫院糖尿病中心進修,力求將國外領先的專業知識及社區衛生管理理念融入實際工作中,使社區慢性病管理質量再上一個臺階。既能“走出去”,也要“請進來”,市、區級醫院聯合體醫生頻頻“空降”支援中心的社區衛生服務。新華醫院、上海市中醫醫院、上海市肺科醫院及楊浦區中心醫院高、中級醫師等先后前來中心指導業務。如中心聘請新華醫院腎內科朱淳主任醫師定期來開展工作,結合患者診治、用藥指導和健康咨詢等服務,對醫務人員進行專題授課。長海醫院內分泌科鄒大進教授和華山醫院康復科吳毅教授分別與中心的2名年輕醫師結對,形成緊密型的師徒合作形式,中心醫師也定期到名醫師所在醫院進修專業理論,跟隨教授查房,耳提面命式的帶教使年輕醫師獲益匪淺,能夠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專業、更高質量的衛生服務。
把科研應用與社區衛生民生工作進行有效“鏈接”,其疊加效應會成倍放大。中心在區衛生計劃生育委員會及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全力支持下,發揮社區衛生服務優勢,圍繞“六位一體”功能,依托市、區級醫院和專業院所的技術力量,實行自主創新與資源整合“兩條腿走路”。依據五角場鎮社區疾病譜的特點,持續開展以糖尿病、高血壓、腫瘤為代表的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科研工作。
“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為居民設置了癌癥“防火墻”。中心對轄區內的目標人群進行大腸癌早診早治篩查,經由現場初篩→確定高危人群→腸鏡精篩→復查隨訪等步驟,使無癥狀的大腸癌及癌前期病變患者能夠獲得“三早”(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服務,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提升社區準癌癥患者的健康指數。
吸煙之害,人盡皆知,中心與中山醫院攜手開展“全科醫生簡介忠告對患者戒煙效果的評價”項目,通過“簡介戒煙忠告”和“開設戒煙門診”,努力提高吸煙人群對煙草危害的認識,從而使患者摒棄吸煙惡習。中心還與復旦大學、新華醫院聯手進行“社區慢性病(脂肪肝、糖尿病等)流行病學”調查,旨在探明社區慢性病的疾病特點和危險因素,為制定五角場鎮社區的整體健康防治規劃提供數據。
2 創建為機 重在服務
走進營口路760號,中心總部6個樓面布局合理,環境整潔,醫療和保健獨立分區,居民就醫流程更顯便捷;一人一診室及病房和檢查治療科室護簾的設置,保護了患者的隱私,溫馨中不乏細心;中醫科極具中醫傳統文化氣息,其養生保健、食療藥膳和傳統體育(易筋經)的中醫特色服務受到居民青睞。
作為2013年中心的一號工程,創建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使本中心的軟硬件建設再上臺階。
同時,以創建為契機,中心積極探索家庭醫生制工作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新思路和新做法,當好社區居民的健康“守護人”。
家庭醫生工作采用站點布網、團隊為基、以點帶面、下沉社區的路線圖。中心以轄區內蘭馨、浣紗、洪東、市光、民京5個綜合性衛生服務站為支撐,以5個全科醫生服務團隊為基礎,以居委會為單位實施“家庭醫生制全覆蓋”,每名家庭醫生配備1~2名家庭醫生助手(由公共衛生醫生或護士擔任),堅持沉入社區服務好重點人群。在服務中,中心努力與社區居民建立相互信任的“健康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為其提供門診預約、家庭健康管理、用藥指導等服務,引導居民形成社區首診、定點就診、預約門診以及雙向轉診的就診模式。
中心力推以家庭醫生為服務主體的診療服務模式,在簽約管理、服務內容、服務形式與資源保障方面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居民健康管理框架。同時,服務的轉型亦促使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的內涵得以充分開掘,即由原先的防治分離轉型為防治一體,服務對象則由患者個體轉型為家庭,服務重點由疾病管理轉型為健康管理。
作為中心特色工作之一的居民居家寧養服務的延伸,中心承接了區政府實事“居家護理”技能培訓項目,2013年培訓了3家養老院,完成56名臥床老人家庭陪護人員(家屬)的培訓工作,努力為特殊家庭減壓卸負。
社區衛生建設的春天就在眼前,如何進一步優化服務站點的布局和功能,加大科研對社區衛生的貢獻及做好民生實事,是中心下一階段要著力思考和實踐的主基調。年輕、干練的中心主任陳旭波將帶領中心團隊繼續為五角場鎮社區居民的健康加分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