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萍 史玲 吳霞萍 +張慧萍 李覓瓊 沈昭在
摘 要 目的:通過對比兩個不同時間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綜合競爭力的變化,分析新“科技興院”模式的績效。方法:對2006年至2008年和2010年至2012年醫院醫療、人力資源、科技、綜合效益與影響力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結果:無論在綜合效益、醫療服務、人才建設、科研業績與綜合影響等方面,2010年至2012年明顯優于2006年至2008年。結論:2010年實施的“科技興院”新模式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持續發展有明顯作用。
關鍵詞 科技興院模式 績效評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中圖分類號:R19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08-0021-04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talizing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and analysis of its initial impacts
SHEN Liping, SHI Ling, WU Xiaping, ZHANG Huiping, LI Miqiong, SHEN Zhaozai
(1.Changfe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200062, China; 2.Tongji Hospital, Shanghai 20006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By comparing the changes of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enter between 2006-2008 and 2010-2012 to analyze the impacts of the new mod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talizing the center”. Methods: Data of medical service, human re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rehensive benefits and influence of the center between 2006-2008 and 2010-2012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medical services, personnel develop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the combined effect and other aspect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2010-2012 than in 2006-2008.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mod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talizing the center” has played an obvious rol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since 2010.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talizing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我國衛生服務體系的最基層架構,是當前衛生改革與國家衛生投入的重點領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承擔“六位一體”的服務功能,面對各類人群,業務繁重。但當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面臨種種困難,如投入不足、人才流失、技術與規模受限等,難以承受不斷增加的管理要求與功能拓展。凡此種種,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1-4]。
上海市長風街道長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簡稱“中心”)在既定的條件下,堅持不懈地探索“科技興院”模式,促進“中心”綜合競爭力大幅提升,現報告如下。
1 科技興院模式的建立與完善
1.1 2006年模式的實施與缺陷
1.1.1 2006年模式的主要做法
2006年“中心”開始實施“科技興院”戰略,主要做法是:①出臺“長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關于院級科技教育基金使用暫行規定”(簡稱“基金”);②明確受惠對象為“中心”在編職工;③“基金”的主要用途為獎勵,如課題獎勵、論文報銷及獎勵、學術會議交流資助、課題結題與鑒定獎勵、獲獎成果獎勵、專利申請與授權獎勵等,“基金”另一用途為繼續教育和學歷教育的報銷。
1.1.2 2006年模式存在的問題與缺陷
①沒有設定“基金”專門撥款額度;②未設立專帳管理;③對“中心”的在編與非在編職工沒有一視同仁;④在操作上,仍要院科兩級審核、考核;⑤沒有與職稱晉升和職務聘用掛鉤。
1.2 2008年對舊模式作出微調
①“基金”實行專款專用;②在編與非在編職工享有同等權利;③成立由“中心”主管領導與職能部門負責人為主的,由中、高級衛技人員組成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科研領導小組”和“中心學術委員會”,由“中心”主任領銜,常設機構掛靠在醫務科,負責申請接受與審核、計劃編制與業績考核;④承諾有計劃地分批安排職工參加學歷教育,規定對工作滿2年或以上者,取得畢業證書且參加相關科研工作者,“中心”在報銷費用的比例上有所增加。
1.3 2010年新模式的實施
1.3.1 經費使用
明確每年科技經費為20萬元,專款專用,主要用于人才培養、學科建設、課題立項、經費匹配和科技獎勵,并可跨年度使用。
1.3.2 組織架構
完善“中心”學術委員會,由中、高級衛技人員組成,“中心”正副主任兼任正副主委。每年2、8月召開相關會議,負責學科與人才規劃、職稱評定與聘任考核、課題與人才選拔等重大事項。
1.3.3 獎勵制度
完善各種獎勵制度(按項目等級獎勵),包括①課題投標(300~600元/份);②課題立項(到位經費的20%);③課題負責人科研津貼(100~800元/人/月);④結題獎勵(800~20 000元/項)以及結余經費獎勵分配;⑤外來課題經費匹配(1:1或按規定);⑥成果(按創新等級分別為1 500~5 000元/項);⑦獎項(按政府部門標準1:2匹配);⑧論文著作(50-5000元/篇),獲“優秀論文”加獎20%等。⑨取得證書后繼續教育學費報銷70%,取得學位者上升至80%。
1.3.4 人才培養
①明確每年選送2~3名優秀青年骨干攻讀學位,以保持學科帶頭人的新老交替;②實行應屆畢業生一對一帶教制度,對導師給予100元/人/月的帶教津貼。
1.3.5 職稱晉升
在職稱晉升與聘用管理上,采用分類細化管理,對晉升中、高級職稱者要求參加科研活動:①高級職稱要求在上述規定外至少主持1項院級以上課題;②對續聘中、高級者,要求每年上交1篇論文,中級者每2年發表1篇論文;高級者每3年發表2篇論文。
2 科技興院新模式成效
據統計,科技興院成效是明顯的,主要表現在人才、科技、業務、效益等方面的提升。
2.1 業務效益
對比2006至2012年職工人數與衛技人員人數,在基本相同的情況下,醫療業務總收入與人均醫療業務收入均有較大幅度提升,門診量逐年遞增,但門診均次和住院日均費用總體呈下降,門診藥比合理,住院藥比下降。2012年較2009年在9大類中醫藥服務項目中有6類有較大幅增長,尤其針刺、灸法、拔罐、熏洗更明顯(2006至2008年因中醫藥服務項目統計數據分類不全,無法提供項目開展情況,表1、表2)。
2.2 人才科技
從統計數據看,2006至2008年間正式發表論文15篇,2010至2012年正式發表論文51篇;主持的各級課題由6項上升至14項,等級也相應提高,市局級課題由2項上升至7項,并已開始形成成果,從2項成果上升至6項。
幾年來,職工學歷、職稱也有所提升,從2006年的本科8人、中級職稱23人、高級職稱2人,提高至2012年的本科42人、研究生9人、中級職稱39人、高級職稱6人,人才梯隊漸趨合理。入選人才計劃人數增多、學術兼職從無到有,等級提高,現在中心職工共有16項學術兼職,其中全國2項,上海市14項,中心品牌得到了提升。
3 討論
3.1 “科技興院”提升中心的綜合競爭力與品牌
從科技興院新模式的成效充分反映,通過連續7年的“科技興院”,中心綜合競爭力有了明顯提升,特別是在加大投入、加強激勵、規范管理后,2010至2012年實施的新模式較2006至2008年的老模式有更大的促進中心可持續發展作用。
3.1.1 醫療業務量
在職工人數基本相同的情況下,中心業務收入和職工人均業務收入增加,門診服務人次增加;推廣適宜社區的中醫藥服務與適宜技術量明顯增加,并已形成骨質疏松診治等特色門診;醫療服務量、服務面和效益全面提升。
3.1.2 科研
中心內的論文、課題和成果3方面全面得到提升,承擔高等級課題的能力提升,并在社區骨質疏松防治方面形成成果。2項課題成果被鑒定為“國內領先”,《社區骨質疏松防治模式研究》榮獲第11屆上海醫學科技獎(社區衛生);在人才建設方面,不但學歷有所提升,職稱所有改善,入選市區兩級人才建設計劃的人數也明顯增多,證明職工的綜合素質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
3.1.3 職工收入
在中心發展的同時,職工收入也同步增加。2012年職工收入較2006年增加36.46%,較2008年增加12.54%,較2010年增加7.81%。同時職工凝聚力也促進了中心文化、學術交流、科技協作、學歷提升、技能培養的發展。
3.1.4 中心榮譽
自2010年來“中心”先后獲得市級以上榮譽如:第十五屆上海市文明單位(已先后獲得13屆)、上海市中醫藥特色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1年)、上海市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1年)、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2年)、中心還先后成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分泌疾病防治基地”、“復旦-伊拉斯姆斯研究中心社區基地”、上海市首批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社區教學基地(2012年)等[9-10]。
3.2 實施“科技興院”目標與模式必須明確
3.2.1 優質醫療服務
作為一個基層醫療機構,如何提升服務技術水平,拓展服務量與面,開展優質服務、人性化服務并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是根本目標。所以“科技興院”的終極目標必須是醫療服務的優質和品牌。
3.2.2 高質量人才
優質服務是靠人來完成的,擁有高質量的技術人才、或者核心人才,才能保證優質服務的實施。而醫療核心人才有2個特點:其一是有良好的醫德醫風,一切為患者著想,以為患者服務為宗旨。其二是掌握先進技術,并已形成品牌與市場,具有很好的競爭力和延展性。人才是綜合競爭力的核心與代表,是學科發展的帶頭人,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只有培養出這樣的人才,保護這樣的人才,積極支持這樣的人才發揮才干和組織梯隊,中心才會有良性的可持續發展。所以人才建設是“科技興院”的核心。
3.2.3 科技創新
科技興院必須以科學研究作為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載體,通過不斷深化科學研究,持續提高人才各方面能力,不斷提升人才的學術水平與服務水平。 “科技興院”的實質是以人才為核心,以科研為載體與抓手,以提高醫療技術與服務為目標,保持不斷創新、不斷進取的良性可持續發展。所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但應該、而且必須“科技興院”,中心自2006年以來的發展軌跡證明了這一點[1,5,8]。我們還將不斷探索、不斷完善、不斷深化,將這條良性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6,8,11-13] 。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 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指導意見[EB/OL]. (2006-02-23)[2013-11-07]. http://www.gov.cn/zwgk/2006-02/23/content_208882.htm.
[2] 楊輝, Shane Thomas. 什么是社區衛生服務質量[J]. 中國全科醫學, 2006, 9(14): 1135-1138.
[3] 劉朝杰, David Legge. 中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政策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 2007, 10(19): 1579-1583.
[4] 林海, 金春林, 王力男, 等. 2002-2009年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收支分析[J]. 中國衛生資源, 2011, 20(5): 284-286.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N]. 文匯報, 2006-02-10(9-12).
[6] 沈昭在. 創造性人才是源頭創新的關鍵[J]. 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 2002, 15(1): 55-57.
[7] 張勘. 依靠科技進步 促進上海社區衛生服務再上新臺階(內部資料)[C].上海: 上海醫學科研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 2005: 71-78
[8] 于專宗. 人才體制創新與科技創新體制建設(內部資料)[C]. 上海: 上海醫學科研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 2006: 64-70.
[9] 上海市普陀區衛生局. 普陀區重點項目及經濟發展系列報道[N]. 新普陀報, 2012-12-26(A4).
[10] 上海市普陀區長風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用創建追求更高品質,以創新彰顯服務特色—上海市普陀區長風街道長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介紹[J]. 上海醫藥, 2013, 34(4): 1-2.
[11] 許蘋, 張鷺鷺, 周琳, 等. 談醫院競爭力[J]. 中華醫院管理雜志, 2003, 19(1): 5-7.
[12] 粟美娜, 連斌, 許蘋, 等. 創建研究型醫院,提升醫院核心競爭力[J]. 中國衛生質量管理, 2008, 15(3): 19-22.
[13] 羅明月, 寧方芹, 李剛, 等. 加強科技工作打造醫院核心競爭力[J]. 中華醫院管理雜志, 2006, 22(5): 354-356.
(收稿日期:201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