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琦
摘 要:在本科生教育中實行導師制,是當前大學生管理體制、育人體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實現創新教育的重要保證。分析本科生導師制實行的必要性,重點探討高校實行本科生導師制面臨的主要困境,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本科生導師制;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9-0070-02
一、本科生導師制實行的必要性
1.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有利于學分制的全面推行
目前中國大多數高校本科教學采用的是學分制。對學生而言,學分制給予了學生更大的自主學習空間,有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基礎、興趣、特長制訂適合自己的課程學習計劃,有利于學生確立個性化的學習目標。但學生從高中進入大學,其學習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學生無論在學習方法還是思維方式都有不同要求。如何適應大學的學習環境、特點和要求,如何選擇學習的課程,如何制定大學期間乃至人生的發展規劃,這些都是大學生所面臨的實際問題,迫切需要教師的指導。對學校而言,學分制也打破了傳統學年制在課程設置上的“齊步走”、“一刀切”的培養模式,出現了同學不同班、同班不同學的局面。這時,在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模式上,傳統意義上的“輔導員——班主任制”也須做出一定的改變,才能適應學分制給大學生教育與管理帶來的變化。這時,必然要同時引入導師制,強化導師對學生的指導,同時也細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
2.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和潛能發揮
高等教育以專業教育為基本特征,為學生畢業后走上職業發展道路作準備。大學本科階段,對于學生的培養有一個基本規格的要求,這對于保證學生的培養質量是必要的。但同時也應看到,學生的基礎、稟賦、興趣各有不同。因此,在對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實施本科生導師制,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因人而異地對學生的發展方向提出具體建議,督促學生在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學習任務的同時,指導學生選修各類課程,帶領學生進行科研實踐、課程論文等課外學習活動,通過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作出客觀分析與評價,引導其不斷改進。這種不斷調整、及時引導的指導培養機制,可轉化為對學生的不斷激勵,也可培養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導師指導下,發揮最大的潛能、獲得個性的最大發展、取得最大的成功。因此,推行本科生導師制,使得我們培養的學生既符合本科生基本培養規格的要求,又更能適合自己的個性發展,也能更好地滿足社會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
3.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中國在校大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8~23歲左右,這是一個生理和心理上的發展仍處于不穩定的發展時期,是個體發展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渡階段,但又是大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因此,在校的大學生們在身心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表現出社會生活經驗的不足,自我控制力較弱或一些心理障礙,這些因素會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健康成長。導師可以通過教學、科研、談心等活動與學生進行更多的交流,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當前本科生導師制推行的困境
本科生導師制在中國高校中還是比較新的制度,在推行過程中勢必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師生比失衡,導師資源匱乏
隨著高校擴招,中國在校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加,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進入了大眾教育階段,但師資隊伍的建設明顯滯后,而且在導師遴選中,學校要求導師不僅要教學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而且在學術上也應具有一定造詣,具有較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這使得合格的導師數量明顯不足。目前中國高校一個導師指導的學生人數較多,其師生比平均為 1∶17,而在美國常青藤盟校中,斯坦福大學的師生比是1∶3,布普林斯頓大學為1∶6,這些久負盛名的高校都嚴格控制學生規模,使師生比保持理想狀態,而中國高出理想狀態的幾倍。在這種條件下,如果要求導師經常和每位學生單獨見面,似乎有點勉為其難。因此,導師更像是專業指導教師,而非專門指導教師。再者,高校的教師不僅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同時還要從事科研和研究生培養等工作,使得本來就因為師生比例失衡造成的困境更加窘迫,從而使得有的學校導師制名存實亡。
2.思想觀念上存在誤區,導師責任心有待加強
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管理模式的影響,許多導師還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本科生導師制工作的深遠意義,相當一部分教師不能處理好教書與育人的關系。一些教師認為,學生的學習是學生自身的事,學的好壞與己無關,作為教師只要上好該上的課就行了,把教書和指導學習、教書和育人人為地割裂開來。即使在明確了學生的導師后,一些學院的學生能見到導師的次數也很少,甚至對導師只知其名卻未見其面,導師也無法履行導師職責,這樣的導師制對學生來說,根本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據了解,我院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導師制本身了解不夠,認為就是選課時和導師聯系聯系,其余時間和導師接觸不多;另一方面,導師對學生的了解也不夠,對學生的學習、深造或擇業指導也不夠關心。
3.考核體系缺乏,職責意識不清
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導師的選聘和管理制度不規范;導師和學生的互動缺乏制度規范;導師的獎勵和約束制度不完善。尤其是在考核體系方面,很多考核內容難以量化,而且導師對學生的指導、影響也不是立竿見影的。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對導師的教書育人工作量化、指導落實不夠,并且沒有實質性的考核和評定,導致部分導師對本科生導師制缺乏熱心。激勵機制方面,激勵數量偏少,嚴重影響了導師工作的積極性。雖然高校都在逐漸轉變觀念,肯定本科生導師工作的重要性,但在涉及教師職稱評定、年終獎勵等關鍵事務中,承擔本科生導師所做工作與其他工作相比份量輕、甚至微不足道,具體體現為:工作量少、工作津貼少,從而使本科生導師產生失落感,甚至以種種理由退出這項工作。endprint
三、完善本科生導師制的思路
1.采用合理的導師制模式
針對師生比嚴重偏低的現狀,在充分利用現有師資的基礎上,可以考慮聘請一些身體健康、責任心強、愿意發揮余熱的離退休教師和優秀碩、博士生、優秀的高年級本科生、優秀學生干部擔任導師或導師助理。同時還可以聘請校外人士擔任導師。在不同高校,可以考慮采用不同形式的本科生導師制,如完全導師制——導師對學生進行全面指導;科研導師制——主要參與導師的科研課題工作,鍛煉科研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優秀生導師制——英才教育模式,讓最優秀的學生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在導師指導下脫穎而出,取得優秀成果。還可以考慮實行低年級階段和高年級階段導師有機結合的模式,兩個階段的導師可以不同,允許學生更換導師。首先,考慮到現今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的情況,為大學新生盡可能按照第一階段標準指定導師,以更有效地解決新生在學習、生活、心理、人際等方面的問題,縮短他們的適應期,同時,也為學生提供學業指導、咨詢等方方面面的幫助,使學生有所依靠,健康成長。其次,在進入大學三年級以后可以讓學生根據選定的專業方向再行導師選擇。此時學生開始學習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正是發揮導師科研指導作用的好時機,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
2.完善規章制度,加強導師遴選和管理
為確保本科生導師制的科學、平穩運行,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應保證其規章制度的完善,應認真、細致地制定政策,使導師工作的開展,導師的培訓、聘任等真正落到實處。首先,導師必須具備高尚的人品、人格,有高度的責任心,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一般情況下,本科生導師的工作沒有多大難度,但要付出時間、精力去輔導、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所以責任心顯得尤為重要。其次,導師要有一定的學術造詣。因為本科生導師定位于指導學生的專業學習及學術研究,要做到能夠給學生以實實在在的專業指導,幫助學生擴展與深化所學的專業知識,這就要求導師本人不僅應具有較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和合理的知識結構,了解本專業的培養目標,熟悉本專業的教學計劃、教學環節的相互關系及全部培養過程,而且在學術上也要有一定造詣,具有科研指導能力。第三,導師要保證工作時間。本科生導師必須定期拿出一定的時間與學生一起進行有主題的活動。如面對面交流,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專業輔導、生活指導、心理疏導等。這樣,一方面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存在問題,以便及時解決;另一方面使導師對學生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可以增加學生對導師的信任,有問題愿意與導師溝通,使本科生導師制不致于名不副實。
3.建立科學的導師考核與激勵機制
首先,應該盡量把考核內容量化,這樣的考核結果更接近現實,更公正。同時應該有明確的制度規定,獎優罰差。另外,為了讓導師更重視這項工作,把導師工作的考核與教師的年度考核、職稱晉升等掛起鉤來,可以更好地促進導師制的推行。再有,由于導師制剛開始實行不久,很多高校還沒有什么經驗,有時會出現領導重視不夠的問題,比如缺少專項啟動資金等。在國外很多高校這項制度存在已久,導師沒有額外的收入,是因為這已經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他的酬勞已經隨工資發放下去了,而我們現在要求教師義務地來做這件事,如果教師境界不高,就會影響執行效果。不過,我們相信隨著導師制的深入推行,會有更多的相關文件出臺,從而更有效地保證導師制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甄宏君.學分制條件下實行導師制的幾點體會[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7,(2):89-91.
[2] 靖國安.本科生導師制:高校教書育人的制度創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5):80-84.
[3] 杜智萍.今日牛津大學本科導師制的特點及啟示[J].現代大學教育,2006,(6):85-88.
[4] 呂秋豐,靳艷巧,林起浪.高校本科生實行導師制的探討[J].教育探索,2010,(1):88-89.
[5] 劉月秀,譚仕林,徐正春.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踐與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8):115-117.
[6] 楊曉玲.中國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行與思考[J].高教論壇,2010,(9):56-59.[責任編輯 陳丹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