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京京
摘 要:自2009年銀行稅的提出到現在,該問題一直懸而未決。針對銀行稅政策利弊分析的文章屢見不鮮,眾說紛紜。但面對未知的風險,提前做好應對措施是必要的。在此思路下,針對應對金融危機的幾種可選路徑的特點進行分析,通過對比得出銀行稅優于其他路徑結論。
關鍵詞:銀行稅;金融風險;金融危機;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9-0108-02
引言
當前,國際金融形勢復雜多變,金融業運行中的各種潛在風險不容忽視。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這對進一步深化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發展,不斷提升金融業整體實力和服務水平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因此,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采取綜合措施維護金融穩定,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至關重要。
銀行稅作為一種可選途徑,在四年前就開始備受關注,很多學者都對此進行了研究,歸納起來看,大部分研究者都認為中國尚未達到征收銀行稅的契機。但是,這些研究都只是基于中國的銀行業稅負偏高。而本文將從銀行稅的意義出發,通過與其他途徑的對比來說明銀行稅對中國金融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一、銀行稅概述
銀行稅最初源于Acharya and Richardson于2009年提出的基于系統性風險貢獻征稅。創造一個系統性基金,采用類似于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的做法,有助于減少金融機構成為“大而不能倒”的機構。緊接著IMF于2010年提議針對銀行新設兩項稅種:一是“金融穩定貢獻稅(FSC)”,對除股本和受保險存款以外的銀行負債征稅,當未來出現金融危機或是系統性金融風險時作為對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救助成本;二是“金融活動稅”,主要依據金融機構的收入情況課征。銀行稅的概念因此而確定。
二、開征銀行稅的理論基礎
開征銀行稅的理論依據主要從稅收的產生和克努特·維克塞爾的財政和稅收的自愿交換理論展開闡述。
根據馬克思主義對稅收的理解,剩余產品是稅收的源泉。而現代經濟學對稅收的定義的理論依據則要追溯到17世紀托馬斯—霍布斯的“利益交換說”。他把稅收解釋為政府與公民之間的一種利益交換關系,強調權力與義務的對等。
魏克塞爾在《財政理論研究》中,設想了對“公平”稅制的設計。他認為,稅收通過政治程序對個人或利益集團進行分配,應當求得國家付給個人的邊際效用等于個人因納稅而損失的財富的邊際效用。
三、開征銀行稅的意義
1.抵御風險,彌補損失,污染自治。開征銀行稅的目的是抵御金融危機帶來的風險,彌補金融危機帶來的損失。在此次危機中,歐美等國為了維護金融系統的穩定,普遍采用了對銀行注資的救助方式。然而這種用納稅人的錢為銀行的錯誤買單的行為,受到了普遍的指責。2013年9月20日,皮尤調查發布了一項美國民眾關于政府對銀行救助的態度的調查結果:69%的美國人認為大銀行和金融機構、大公司、富人是主要受益者,70%人認為政府的政策對窮人、中產階級、小公司毫無益處,52%的美國人認為用“不良資產救助計劃”救助銀行是錯誤的。而開征銀行稅符合稅收的公平性原則,做到誰污染誰治理。
2.增加財政收入,降低財政風險。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由于銀行的資產規模巨大,交易額也很巨大,因此開征銀行稅能有效地增加財政收入,有利于緩解財政壓力,降低財政風險。
3.有助于抑制銀行的投機行為,防范金融風險。眾所周知,這次的經濟危機是起源于金融機構過度經營風險業務引起的巨額虧損,進而傳導到整個金融體系。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國際金融業務規模越來越大,牽一發而動全身。而銀行稅增加了銀行的交易成本,能夠抑制銀行從事風險較大的金融業務,有助于防范金融風險的發生。
四、銀行稅和其他路徑比較分析
銀行稅固然能起到想要的效果,但同時也有其他可行的路徑,如建立基金、辦理保險、非稅收入(如收費)等,那為什么要選擇銀行稅呢?筆者將通過對銀行稅和這幾種路徑進行對比分析,給出結論。
(一)開征銀行稅與設立基金對比分析
基金是指為了某種目的而設立的具有一定數量的資金,意指具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資金。因為政府和事業單位的出資者不要求投資回報和投資收回,但要求按法律規定或出資者的意愿把資金用在指定的用途上。與稅收相比,基金收入不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因為基金不僅可以投資證券,也可以投資企業和項目,其收入存在很大的風險。
另外,設立專項基金需要專業的團隊。這是基于基金的運作模式,即基金管理公司集中投資者的資金,由基金托管人(即具有資格的銀行)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運用資金,從事投資,然后共擔風險、分享收益。
(二)開征銀行稅與繳納保險對比分析
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的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于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
保險只有在危機發生時才會給予補償,而且是遵循損失補償原則,即保險人必須在保險事故發生導致保險標的遭受損失時根據保險責任的范圍對受益人進行補償。
基于保險的性質,很難做到稅收的公平性,普遍性。而且實行起來缺乏監督,很難保證效果,甚至可能事與愿違。
(三)銀行稅與非稅收入對比分析
非稅收入是指除稅收以外,由各級政府、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代行政府職能的社會團體及其他組織依法利用政府權力、政府信譽、國家資源、國有資產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務、準公共服務取得的財政性資金。
1.基于稅收理論進行分析。政府收費是指對享受政府服務的受益人收取與服務成本相當的費用。在費的形式下,公民有權自由選擇是否享受此服務,是否交費。但銀行稅又不同于一般的稅收,它只能用于對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救助支出,具有專款專用性質。所以僅從稅收和收費的特點比較來看,銀行救助資金的籌集既可以采取稅的形式,作為一種專款專用的稅收;也可以采取費的形式,作為統一規定普遍收取的收費。endprint
2.基于制度實踐進行分析。(1)征收管理。一般來說,稅收管理的主體是代表國家的稅務機關、海關或財政部門;而費的收取主體多是行政事業單位、行業主管部門等。而中國目前的非稅收入現狀是:項目繁多,收費環節多,地方政府管理混亂。地方政府越到基層,收費和集資行為越缺乏約束,收費主體多元化嚴重。近幾年中央公布許可收費的項目只有130多種,而地方上執行的收費項目多達 1 000多項。分散管理之中,貪污腐敗不可避免,浪費流失更是嚴重。因此,從征收管理角度看,稅收的手段更有效率。(2)立法程序及效力。稅收具有程序性,需要經過嚴格的立法程序,而收費一般只需要通過行政程序即可。另外,從效力角度講,基于中國的文化以及民眾的心理接受程度,人們對收費的權威性不太認可,更認可稅收的權威性,如果以稅收的形式征收,則效力更大。
基于以上對比分析,可以得出結論:銀行稅優于非稅收入。
小結
金融業既是直接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的重要行業,也是高風險行業。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金融風險突發性強、波及面廣、危害性大,如果處理不好,小風險會釀成大風險,危及國家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因此,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關乎金融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必須時刻繃緊這根弦。
目前中國銀行業最大的風險主要源于銀行機構無限的信用擴張。銀信結合,城投債,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商業銀行想盡辦法規避管制。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潛在增速的下滑、中國企業利潤空間的收窄,以及制造業與基礎設施行業均出現的產能過剩,未來如何有能力支付人民幣理財產品、城投債與信托計劃的高收益率,著實是一種挑戰。中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內爆,或許是未來兩三年內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對此,我們應未雨綢繆,提前做好防范應對之策。
銀行稅不僅是一種防范風險的較好的選擇路徑,也是現代銀行組織結構和內在機制的必然產物。
參考文獻:
[1] IMF,A Fair and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by the Financial Sector-Final Report for the G-20,June 2010.
[2] FSF,Report of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 on EnhancingMarket and Institutional Resilience,7 April 2008.
[3]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Debt Bias and Other Distortions:Crisis -Related Issues in Tax Policy [EB/OL].http://www.imf.org:June
12th,2009.
[4] John Brondolo.Collecting Taxes During an Economic Crisis:Challenges and Policy Options [EB/OL].http://www.imf.org:July 14th,2009.
[5] 郭田勇,趙世宇.開征銀行稅:大勢所趨,荊棘滿途[N].上海證券報,2010-05-18.
[6] 郭田勇,趙世宇.開征銀行稅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J].資本市場,2010,(8).
[7] 尹音頻.對金融稅收的效應分析[J].四川財政,2000,(1).
[8] 張銀倉.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商業銀行轉型問題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9,(6).
[9] 張茉楠.征收銀行稅的可行性與困境[N].中國經濟時報,2011-01-14(5).
[10] 陸岷峰,陶瑞.商業銀行高額利潤現象的平抑對策[J].金融與保險,2012,(9).
[11] 黃立新,張旋.歐洲債務危機對世界稅制改革趨勢的影響[R].中國稅制研究報告,2010.[責任編輯 陳丹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