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摘 要:環境教育是以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為核心,以解決環境問題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和有效參與能力、普及環境保護知識與技能、培養環境保護人才為任務,以教育為手段而展開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過程。在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生態倫理理論的指引下,依托國家財政資金的大力支持和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中國環境教育立法已經具備理論與現實基礎,具有較大的可行性。
關鍵詞:環境教育;立法;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9-0296-02
近年來,世界環境問題日益嚴峻,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成為21世紀的熱點議題之一。中國也遭受了霧霾為主的大氣污染等自然災害,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在于不科學的自然資源利用及環境保護意識的嚴重缺失。未來,環境教育以及環境教育立法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環境教育是以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為核心,以解決環境問題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和有效參與能力、普及環境保護知識與技能、培養環境保護人才為任務,以教育為手段而展開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過程。國外環境教育萌生于20世紀60年代發達國家的“生態復興運動”,隨著世界各地相繼出現的幾起重大環境污染事件的爆發,人們開始真正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也開始關注環境問題,一個重要的體現就是世界各國都開始對國民進行環境教育。國外環境教育從萌芽到現在的發展成熟經歷了五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環境教育法律體系。而中國的環境教育真正開始是在改革開放之后,將環境教育提升行政日程比西方國家晚了近三十年。至今,中國環境教育體系從建立到推行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而成效卻不顯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將環境教育提上法律的高度。中國環境教育體系一般以道義勸導宣傳為主,公民保護環境意識并沒有深入人心,而法律的強制性可以很好地規范公民的做法。完善的法律制度可以更好地推行環境教育。環境教育立法對環境教育具有調節和控制的作用。國家應當把規范公民保護環境行為的內容明確表明,確定為法律條例,這樣才能使公民依據法律條文調整自己的行為,強制性提高環境保護意識規范個體行為。因此,環境教育立法十分必要。而目前,中國的環境教育立法也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可行性。
第一,環境教育立法的理論基礎基本形成。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生態倫理理論是環境教育立法的基本理論。1972年召開的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中首次提出《人類環境宣言》,將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視為環境教育問題進行政策討論,這為環境教育立法奠定了初步理論基礎。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文中正式表述了“可持續發展”理論,主要針對當時經濟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問題而提出,而這一理論的推出成為環境教育立法的首個理論依據,并且這一理論在20世紀90年代基本被大多數人所接受,這是人類共同謀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理論。生態倫理學理論在西方學術界也稱之為“環境哲學”或“環境倫理學”,是專門研究人與自然的一門道德科學,雖然它的研究對象是應用倫理學,但是它的核心觀點是主張人類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同樣呼吁人類要轉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錯誤“人類中心論”,主張環境教育應該將道德倫理約束力轉換為具體的法律效力。這一理論的提出無疑為環境教育立法提供了強有利的理論支持。
第二,環境教育立法的法律基礎基本形成。目前,中國法律體系日趨走向完善和健全,長遠來看,環境教育立法也應該成為中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國際社會的經驗看,環境教育立法均取得了較好成就。如美國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制定了《環境教育法》,并在實踐中對它進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在這部法律的推動下,美國各州市也相應地制定了地方環境法規。在美國各屆政府領導人的大力支持下,該法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環境教育事業的發展,也為美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英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也不斷制定環境教育的相關綱領性文件,并于1993年發布了《環境責任——高等教育議案》,這一議案為高校環境教育提供了有利依據,是推動英國環境教育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文件之一。日本也在1993年正式制定了《環境基本法》,將環境教育提升到憲法的高度,為亞洲各國環境教育立法提供了典范。就中國環境教育發展歷程來看,1980年頒布的《環境教育發展規劃(草案)》將環境教育正式納入學校計劃大綱,這是中國環境教育事業上發展的一次里程碑,為中小學普及環境教育知識提供了現實法規依據。1996年的《全國環境教育宣傳行動綱要》將環境教育提升到完善中國教育體系的高度。2011年的《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中也提出了改革創新環境保護體制機制等觀點,這些法規和意見都為環境教育的立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第三,環境教育立法的現實基礎基本具備。近年來,保護環境,堅持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深入人心,媒體及社會人士對環保意識的宣傳為環境教育的廣泛開展作出了較大貢獻。民間環保組織和相關協會機構成為環境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教育的群眾基礎已經具備。與此同時,在學校正規教育過程中,學校不斷倡導綠色教育,并以綠色學校形成將環保理念貫徹到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截至目前中國大陸綠色學校已經超過5 000所,將近300所高校開設了幾十個環境保護類本科專業,環境教育在高校的推廣為環境教育奠定了學術基礎。在十一五期間,國家持續加大了財政資金支持教育事業發展的力度,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穩步增加。2012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2.76萬億元,同比增長16.03%,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28%,實現了教育經費占GDP比重4%的宏觀目標。財政資金的大量投入為環境教育立法的完善提供了保證。
綜上所述,在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生態倫理學理論引導下,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環境教育立法經驗和中國現有環境教育法規基礎;以學校教育為依托,以國家財政資金支持為現實依據,加之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中國環境教育立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放眼未來,環境教育立法已成必然趨勢,我們應當摒棄人定勝天的陳舊思想,積極促進環境教育的法律化和規范化。endprint